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1】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其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
”是江南一带的俗话。
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
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难,命观音娘娘普降圣子。
于是最有灵气的地菜,便充当了这一爱心的使者。
地菜是一种绿色植物,小小巧巧的叶片贴地而生,学名叫荠菜。
幼苗时期很不起眼,不仔细看很难找到,也许是为了方便人们采挖吧,地菜一般长在堤岸和菜地里。
地菜是随了春风春雨来的。
春风过处,你会看到嫩嫩的地菜齐刷刷的钻出地面,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杆,叶片儿托着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让你感到生机盎然,耳目一新。
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
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在中药裹,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止血,明目等效用。
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三月三相比,我们江南毫无特色可言,仅仅是吃的节日罢了。
像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三月三是“花炮节。
”这天,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或参加富有特殊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抢花炮比赛。
花炮是个直径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
当铁环坠落下时,凡拾夺者使得分。
还有许多的民族在三月三日有不同的节日,这一天,其是欢乐无比啊!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2】
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重要节日。
每年的三月三壮乡武鸣就成了歌的海洋。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蒸好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煮好了彩色蛋,做好了各种小吃,来招待客人。
酒足饭饱后,人们就去赶歌圩了。
那天早晨,吃完糯米饭,我和妈妈来到城东大草坪。
兴武大道上焕然一新,彩旗飘扬,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充气拱门犹如道道彩虹。
人们穿着美丽的衣服,笑容满面,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涌向兴武大道。
十点钟,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盼望已久的三月三歌圩拉开了序幕。
我和三百多名尼达妮歌手穿着蓝壮衣,面带微笑,在台上动情的唱起了《壮乡到处都是歌》和《壮乡五色饭》这两首歌欢迎中外宾客。
我们那美妙的歌声博得了台下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
表演完,我们来到千人竹竿阵现场,那里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为的水泄不通。
“咚咚咚”,数十面大鼓响起来,“哒哒哒”几千根竹竿敲起来,歌圩最为隆重的重头戏——千人竹竿舞热闹开场。
只见数千名身着五彩民族服装的壮乡男女,排着整齐的表演方阵,在近千米的竹竿阵里,合着鼓声和竹竿声,欢快的跳起来。
来自城镇的参赛队,他们有的手打腰鼓,有的手捧壮乡五色饭,时而转圈喊起声,时而仰面露笑容,精彩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
竹竿舞固然精彩,可最吸引人的还是自己亲身体验跳竹竿舞的惊险和乐趣。
被欢乐气氛感染的观众也纷纷加入到竹竿阵里,兴武大道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也忍不住踏入竹竿阵中,随着竹竿的开开合合尽情的跳着。
这一天的武鸣,人如海,歌如潮,爱歌的你快点来武鸣赶三月三歌圩吧!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3】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
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
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
朴实的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
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
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
台上载歌载舞。
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
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
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
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
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4】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
时间在飞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来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兴了。
晚上,妈妈就开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准备。
首先妈妈拿来红兰,炒了一下就滚了热水,就把红兰泡入水中,妈妈就用手co着红兰,不过多久,红兰便冒着热气,水变成了红紫颜色的了,香透了。
我想……彩妈妈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红兰水,等到明天早晨蒸。
听了妈妈说明天蒸,我焦急了。
但还是得明天吃上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因为明天是“三月三”嘛,这只是准备。
然后,妈妈做另一种食品,就是鸡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来,穿上衣裤就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
于是,我赶忙来到厨房。
早起的妈妈见了我说:“快快来吃糯米饭了。
”我兴奋地欢呼起来,拧开饭jin的盖,哇,好香啊,只见饭jin里乘着美丽的糯米饭,有黄色的,白色的,
红色的,紫色的。
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吃了一会儿,妈妈又递给我鸡蛋,我惊喜极了。
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鸡蛋来。
原来这些美味食品是妈妈一清早起来做的。
我想:“……”这天,有的小朋友还结了个鸡蛋网,挂在胸前,网里放着个红通通的鸡蛋(那时_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5】
壮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
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
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作文500字【6】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
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
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
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
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
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
”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
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
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