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由实向虚的虚化轨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由实向虚的虚化轨迹
摘要: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规律。

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本文着重分析“了”由最初的实词义向虚词义的
过渡过程。

关键词:了;实词虚化;本义;引申义
一、实词虚化
传统语言学把“实词”、“虚词”通常叫为“实字”、“虚字”。

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首次创立了汉语的词类划分,马建忠用“有解”和“无解”来区分实词和虚词,并对实词和虚词
下了定义:“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无解而帷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1】马氏根据意
义来区分实字和虚字,认为虚字是实字的辅助成分,句法结构上依附实字,意义上补充实字
在情态、辞气方面之不足。

【2】实词是能够单独作句法成分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是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马氏文通》里提到了:“虚字概皆假借于有解之字。

”【3】马建忠认为,汉语虚词多为实词
虚化而来。

“语法化”是研究汉语语法的重要切入点,它大致相当于实词虚化。

实词虚化是指
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也就是指
词的词汇意义向语法意义转变,而成为虚词。

可以说在语言发展的初期是没有虚词的,而现
在我们所使用的虚词绝大部分都是由上古时期的实词进行虚化而得来的。

我国汉语的实词虚
化研究由来已久,在历代虚词研究中已有虚化思想萌芽,梁末北宋的许锴在《说文系卷》的《类聚》卷三十七中已谈及虚词来源的问题。

【4】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历代学者对
虚词进行了充分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实词虚化实例的同时,我国学者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实词虚化研究理论趋于成熟。

二、“了”的实词意义
本文选取“了”来论述汉语实词的意义演变和虚化的过程。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lē)由
实义动词“了”(liǎo)虚化而来。

【5】前者是虚词,后者是处于过渡阶段的实词。

“了”最初
在汉语中是作为实词出现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词出现的“了”有哪几种意义:
1、用作动词。

《说文解字》:“了,尥也。

”走路时足胫相交。

2、用作动词。

《广韵·释诂》:“了,讫也”结束;了结。

《昌言·
损益》:“人远则难绥,事总则难了。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乔初嫁了。


3、用作动词。

《集韵·筱韵》:“了,决也。

”决断;决定。

4、用作形容词。

《玉篇·了部》:“了,慧也。

”聪明;有才智。

《后汉书·孔融传》:“小
而聪了,大未必奇。


5、用作动词。

晋郭璞《尔雅序》“其所易了,阙而不论。

”明白;懂得。

6、用作形容词或副词《方言》:“了,快也。

”快。

7、用作动词。

《玉篇·了部》:“了,挂也。

”悬挂。

8、用作形容词。

清·纳兰性德《琵琶仙》:“收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9、用作副词。

《抱朴子·外篇·审举》:“假令不能必尽得贤能,要必愈于了不试也。

”完全;全然。

“了”是一个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本义是走路时足胫相交,在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结束、决定等义项。

实词的虚化是在实词词汇意义基础上的虚化,如果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汇意
义作为基础,此类实词是不可能完成由实词向虚词的演化过度的。

且其中副词是作为半实半
虚的词类,我们可以看出在用作副词的义项中,“了”是具有由实词向虚词转化的自身条件的。

三、“了”的虚化过程
“了”的词汇意义向语法意义转化是有一个层次渐变的过程的。

实词虚化的层次性表现之
一是从实到较虚再到最虚逐步发展的。

【6】“了”由动词演变为语气词,我们下面分三个步骤
来细化“了”由实词向虚词的虚化过程。

第一步,“了”在先秦语料里未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了”用于其他动词后,构成述补结构,用于表示前面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完成。

如在《齐民要术》中,“秋收了,先耕荞麦
地。

”在此句里面,“了”仍然为动词性质,用在动词“收”之后,当两个动词连用且“收”的词汇
意义要强于“了”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全前一个动词“收”的词汇意义,后一个动词“了”一
般就会虚化掉一部分自身的词汇意义,为其虚化提供了条件。

又如《晋书·浮咸转》:“官事
未易了”中的“了”为了结,终结义,其性质仍为动词,只是与前面的动词“易”构成述补结构,
虚化了自身一部分的词汇意义。

第二步,到唐朝时期,”了”已有虚化趋势,但它仍具有动词性质,实质上是变为补语的
性质,表示了动作行为的完成。

如在杜甫的诗《洗兵马》中,“二三豪杰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此句的“整顿”与“乾坤”是述宾结构,“济”与“时”也同属述宾结构,此时的”了”相对于
前面的“整顿”、“济”两个动词相比其动词性较弱,为了保全前面两个动词性较强的词汇,实
现整个语句的结构完整性,”了”只能虚化掉自身的词汇意义而增强自身的语法意义。

又如李
商隐诗《寄远》:“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的诗句中,”了”作为变的补语,表
示变这一动词动作行为的完成,意为已经变过了。

进一步虚化了自身的词汇意义而向语法意
义转变。

第三步,到宋朝时期,”了”已经完全虚化为表示语气的助词。

如在岳飞的《满江红》里
面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的诗句。

此时“白”的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白”,此时”了”为了配合前面白的使动用法虚化为了语气词,显示出来“了”作为语气词的特征。

宋朝诗人姜夔的《琵琶仙·双桨来时》:“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中”了”紧贴前
面的动词且位于宾语前,成为完全虚化的语气助词。

通过对”了”虚化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了”由实词向虚词演变时,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历经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按照不同时代层次渐变的,直到这个过程的完成。

语言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时期的实词虚化的发展不平衡。

”了”虚化的过程,反映了实词虚化从萌芽到形成,常常要经历由浑沦到明晰,由不定型向定型的过程。

【7】“了”实词虚化的过程也具有层次性,渐渐演变而成。

四、“了”的用法
“了”(liǎo)在最初是一个动词,意为走路时足胫相交。

“了”(liǎo)现在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主要用途有两个:1、完结、结束义。

例如:他的心愿已了了。

2、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和其他语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

例如:了解、了断、了如指掌、了结等。

了断、了结
继承了完结、结束义;了解、了如指掌继承了明白、懂得义。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认为,“‘了’字是由动词形尾发展为语气词的。

”【8】
通过其演变,现在的“了”(lē)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虚词。

作为虚词的“了”(lē)在《现
代汉语八百词》中有两个分类:1、“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动词有宾语,“了”用在宾语前。

2、“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
作用。

如动词有宾语,“了”用在宾语后。

【9】
了1出现的情况例如:
⑴我已经告诉了1老师。

此句结构为“动词+了+宾语”,此时的“了”放在动词告诉的后面,表示告诉这一动作的完成,并放在了宾语“老师”的前面。

开饭这个事情已经完成,”了”兼有
表示既事和决定义。

⑵我买了1一本书。

此句的“了”放在动词“买”的后面,表示这一动作的完成,此时的“了”
放在了宾语“一本书”的前面。

⑶他喝了1一杯茶就走了。

“了”用在“喝”这一动词后,表示已经喝完。

⑷借了1书我就回家。

此时的“了”表示前一动词发生完成后再发生后一动作的行为,先
借书,借书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回家这一动作。

⑸他休息了1半个月才来上班。

“了”后面的动作“上班”是发生在前一动作“休息”的以后一
段时间。

了2出现的情况例如:
⑴下雪了2。

此句结构为“动词+宾语+了”,当“了”位于句尾出现时表示新的情况出现或者
即将出现,之前没有下雪,现在新的情况是下雪。

⑵铅笔断了2。

铅笔断了是新情况的出现,是指之前铅笔没有断而现在断了的这一新的
情况。

⑶他都当了1爸爸了2。

此句结构为“动词+了+宾语+了”,动词后缀“了”和语气词“了”同
时出现,前一个表示既事相,后一个表示决定语气。

了1与前面的动词“当”构成述补结构,
此类结构表示对于当前(说话时)是已经完成的动作。

⑷小刘已经出国三年了2,是时候回国了2。

在此句中,动词后缀“了”和语气词“了”同时
出现,凡在体词后面的“了”只有可能是语气词,而不可能是动词。

本句表示小刘出国行为的
结束,以及回国这一动作行为即将发生的情况。

⑸宝宝又哭了2。

此句结构为“动词+了”,表示的是动作行为有了变化,而并非动作行为
的完成。

又哭了表示宝宝还在哭这个状态。

⑹这件衣服太大了2。

此句结构为“形容词+了”,表示已经出现的结果状况,是衣服已经
太大了这个的结果。

⑺天马上要黑了2。

本句和上一句一样同属“形容词+了”结构,但本句和上句不同,不是
已经出现的结果,而是表示即将要出现的状况,是天即将要黑的这一状况。

⑻冬天了2。

此句结构为“名词+了”,表示已经出现的新情况,意为已经是冬天了这一情况,隐藏着一个有变化意义的动词。

⑼马上考试,明天不休息了2。

“了”在否定句中,结构为“不+动词+了”,含有改变某种旧
情况而倾向新的情况的意思,因为出现要考试这一情况的出现而改变了原来计划的休息计划。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了”现在多作为语气词出现在文本、话语中。

吕叔湘《中
国文法要略》中提到:“不带任何特殊语气(如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可以成为‘直陈’
语气。

白话里,‘了’、‘的’、‘呢’、‘么’、‘啊’、‘罢了’都可以用于直陈语气。

”【10】直陈语气可以加语气词,也可以不加语气词。

例如:“请了!”“不好意思了。

”“再见了。

”“咱们进去说了”等,语气词“了”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不存在的话只是语气会较为生硬一些。

这时的“了”
也不代表有什么新的情况出现或发生,只作为人与人交流中见面、道歉或告别时来说的寒暄
客套话,这些话是人与人交流时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虽然意义不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沈家煊在其《语法六讲》一书中谈到,一般句末中的“了”可以分为新事态的出现和新言态的
出现两种情况,“我们俩结婚了”中的“了”是用于表示新事态结婚的出现;而我们在告别时所
说的“再见了”中的“了”是用于表示再见这一新言态的出现,也就是说,把“了”分为了行域和
言域两种。

说话也是做事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样地,言域也是行域的一种特殊形式。

言域是
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交流状态,是与说话人有密切联系的主观思想与情感,相比较于行
域来说,言域更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是一种较为“虚”的状态。

所以说,“了”在行域向言域的
词义引申演变是一种“虚而又虚”的过程。

言域中的“了”除了在上面提到的寒暄用处外,还有
命令、请求、宣布等多种用处,如“给杯酒喝了”就属于请求用法。

五、结语
“了”的实词虚化过程只是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一个点,本文通过对”了”由最初的动词义,向其慢慢演变为时体助词和语气词的过程和作为虚词的各类用法及意义的分析对”了”的各类意
义用法和实词虚化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了”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是建立在虚化源词的意
义的基础上。

注释
[1][3]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图书馆,1983:19.
[2][4]向明友、黄立鹤.汉语语法化研究—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理论.汉语学习,2008(5):79.
[5]沈家煊.语法六讲.北京:商务印图书馆,2011:104.
[6][7]段德森.论实词虚化.殷都学刊,1988(4):107.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4:445.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图书馆,1999:351.
[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62.
作者简介:王静宜(1994-),河北新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字训诂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