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电子书使用学习的调查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手机电子书使用学习的调查文献综述
常看到地铁公交上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用手机在看书,但不知他们(或她们)的眼睛累不累我不行,看了一天的电脑,眼睛累了,上了地铁公交,我的眼睛也该歇歇了。

眼睛休息了,但我的耳朵不能闲着,我让我的手机给它读书听——不是播放MP3,是地地道道地读我下载到的文字内容。

寝室成员也经常看手机电子书,既然如此,手机电子书是不是可以应用到学习上来呢有多少学生在应用手机电子书来学习呢
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手机电子书的应用案例及研究文献,下载了三十多篇研读,概括起来,手机电子书学习式可分三点:
1.手机阅读电子书的前景与发展
通过对电子书发展过程中宏观以及微观上的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以梳理电子书的发展轨迹。

宏观动力为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宏观阻力主要为,电子书市场的整体概况的不成熟的阶段和电子书产业链的不平衡状态。

在分析了宏观动力和阻力之后,本文对微观上的动力阻力也进行了逐一分析。

最后,从电子书的发展进程中得出结论,电子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力还是版权问题。

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展望及预测,并针对电子书发展的阻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对电子书发展相关规律的分析,来对电子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本文遵循预测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着重分析了电子书环境下,编辑活动及纸介质图书是否会继续存在。

本文通过明确编辑活动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说明了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载体如何替换,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和动摇的。

然后,透过对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分析,明确了电子图书对编辑活动的依赖性。

接着,在分析新型载体和传统载体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梳理了载体的主要发展易移规律,从载体兼容与替代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电子书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纸介质图书,两种介质载体将会并存一段时间,而纸介质图书在优势转弱的情况下,将退出载体的主导位置。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产生了很多新鲜事物,诸如电子商务、网上社区。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与图书出版相结合,出现了电子书。

电子书的出现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电子书的载体、传播媒介和发行方式与传统图书完全不同,它改造着传统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

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方便,
电子书在传播方面的优势尤其明显。

电子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采用login授权的方式从远程登录到存放书的服务器去取。

第二阶段,是应用各种阅读器软件,将符合格式的电子书下载到PC上,用显示器来看。

第三阶段,是电子读物与电子阅读器的有机合成体,是一种类书型的电子文化产品。

电子书拥有传统图书无法取代的优势,价位低、检索方便、节省资源。

因此,电子书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事实也在不断证明着其存在的价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电子书的销售情况目前一年比一年好。

但是,电子书自身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产业链的不成熟等。

因此,目前,电子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无法摆脱新事物发展所带来的阵痛。

电子书事实上还没有被大众接受。

为使电子书早日普及,人们首先要做的是使电子书符合千百年来人们养成的阅读习惯,电子书手持阅读器应运而生,这同时赋予了电子书新的概念,电子书成了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体。

随着诸如电子油墨等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加上其他优势,电子书越来越成为阅读方式的革命者。

阅读方式的革命会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编辑与发行方式的革新将改变出版社目前的出版流程。

因此,出版社应当积极参与到电子书产业中来,用自己在出版内容上无可比拟的优势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或自己培养技术人才。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电子书的全称是‘'electronic boo k",是将特定格式的文件通过终端设备
读取,并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的新型文件形式。

另外,由于电子书阅读器的产量越来越大,并且利用网络平台随意下载电子书文件,所以很多情况将电子书阅读器简
称为电子书。

成千上万个代代相传的民间藏书家,为保存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藏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成了一种文化。

但进入21世纪后,纸质图书已不能再一统天下,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电子书成为国人阅读的新宠,国民阅读开始走入读屏时代。

本文以电子书的发展为主线,分为三大部分,前两章介绍了电子书发展研究的背景,总结前人经验,限定文章的核心概念。

在电子书的发展历程论述中,包括国内外的发展对比、电子书在发展演进过程中的特点以及电子书的内涵。

第三、四章主要是对电子书出版形态以及出版模式进行剖析,根据电子书所依附的介质不同,分成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电子书、以手机为平台的电子书和以手持阅读设备为平台的电子书三种形态,分析三种形态的特点、内容
获取方式,提出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电子书出版盈利模式。

最后两章分析了电子书的现存问题,如电子书格式问题、电子书版权问题以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对电子书的影响等,其中版权问题始终是电子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关系到电子书出版产业链能否完整,能否最终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现盈利。

在对电子书的发展前景论述中,从电子书的内容、形态以及整体的出版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分析电子书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书是数字出版的形态之一,在传统图书出版业面临数字化浪潮的时代,研究电子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对数字出版业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了解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有的放矢,而且能够在出版业转型的过程中,有效的应用电子书出版模式,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对出版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对于手机电子书应用前景及问题概括的很详细,我国手机普及率逐年增高,手机电子书这种新兴业态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手机电子书有诸多优点,便携、快捷、低成本、易于支付等特点使手机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

2.手机阅读案例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阅读对一个人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使用率的提高,电子化阅读成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

本次研究综述了新课改对小学阅读教学的新要求,阐述了电子书的概念和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展开介绍了电子书应用于阅读的理论知识,梳理了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最后通过实验旨在探索电子阅读是否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迁移等阅读能力;通过对比使用电子书进行阅读的试验组和使用纸质媒体阅读的对照组前后的调查问卷及学生成绩,验证研究的目标是否达到。

最后,论文总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展望后续研究并提出建议。

本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阐述了课
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电子书的相关知识和电子书在阅读中的优势。

第二章,阐述了研究如何设计,确定了研究目标,明确了研究思路,描述了研究过程。

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教育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提出“电子书对小学生阅读的学习效果会产生影响”这个假设来设计实验
活动、收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最后验证电子书是否对小学生阅读产生影响以及哪方面的影响。

为指导电子书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数据和依据。

第三章,对小学语文阅读活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分别简述了传统方式的阅读活动和多媒体支持下的阅读活动。

根据阅读图式理论的指导,进行电子书的设计与制作。

第四章,开始具体的实验活动,简要介绍了教育实验的概念和特点,对研究对象、研究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实验测试的目的,并依据相关指导原则进行测试的设计,按照前期制定的计划开展实验,并获取相应的数据。

根据获取到的数据,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对研究的效果进行分析。

第五章,依据上一章的数据,对电子书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

对上海理工大学在校生电子书阅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验证了年青一代适应屏幕阅读,阅读电子书的比例大,免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目前个人的电子书付费用户不多,主要原因是版权保护等问题。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适的资源以合适的方式销售、优质资源收费以及保护好内容资源等建议。

两个案例相比,第一个案例更有效地表现了手机电子书阅读应用到学习的前景。

3.手机阅读内容的研究
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图腾壁画、龟甲竹简、羊皮纸……再到造纸术的发明,数千年来,人们不断地发明各种新的工具来感知世界、储存信息、表达自我、与外界交流。

与此同时,工具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心智和生活方式。

从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度来看,可能没有哪一种媒介会如手机这般如此强大。

根据多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达到30亿,其中中国手机用户数目突破了7亿。

作为一种技术、渠道和媒介的综合体,手机在其平台上诞生了手机阅读,它不仅包括手机新闻、手机报、手机短信(微博),还包括手机网页和手机图书等等,相比较传统阅读和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显得更加及时、互动和便捷。

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社会“碎片化”特征愈加明显,手机阅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在“等待时间”里进行的“浏览式”阅读的特征,这也就注定了手机阅读是一种“微传播”,互动、轻阅读正是这种传播的具体表象,而这些传播特性又共同对手机阅读内容文本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和国外的情况不一
样,当电子阅读成为全球图书阅读市场发展潮流的时候,电子阅读的分支——手机阅读却在中国的特殊化国情中蓬勃发展起来。

2009年5月,中国移动在杭州正式成立手机阅读基地,对阅读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

如果说传统的图书行业还在纠结库存和市场预期及成本的问题,在线电子阅读还在于盗版进行斗争,比如百度文库又被作家集体诉讼,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却充分展现了手机的优势:内容直接到达用户。

和现有的图书发行模式相比,个低成本的发行渠道被开放出来。

以新书首发为例:图书通过无线的渠道也就是手机首先进行发行,依据无线市场的反应状况,出版机构再调整实体书的发行策略,这恰好可以和当前传统出版业进行优势互补,同时也解决了库存和市场预期的问题。

这既能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又能降低出版的风险,加之和在线阅读相比,手机阅读有着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付费模式和版权保护技术,可以控制盗版,促进出版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虽然当前的手机阅读平台上内容文本数量颇丰,但是中国手机阅读内容质量却有限:从内容本身来说,中国的手机阅读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内容产品;从内容构成来说,手机阅读的层次不够丰富,大都以轻阅读为主,难以满足中高收入用户的重阅读需求:从内容保护来说,版权保护机制的不够完善,让内容创作者没有安全感,难以加入到手机阅读的平台中,提升手机阅读的质量。

本文试图
以保罗·莱文森的手机媒介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大量的本文及数据分析,对中国手机阅读进行内容研究。

将研究出发点放在电子阅读的产业链上,通过分析过国内外电子阅读产业链模式,发现中国电子阅读的独特性——手机阅读的一枝独秀,以此为切口和角度来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手机阅读的现状,并通过对手机阅读传播对象及渠道的梳理,全面的对手机阅读的产品内容本身进行研究,从中思考中国手机阅读产品内容遇到了哪些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的手机阅读内容发展积极方面,为我国手机阅读内容战略提供下一步发展意见,这既为今后的可能性危机提出更加具体和有效的发展警示,也可以对某些陷入困境的纸版出版商和影像运营商开拓某些新的发展思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随时随地的数字化学习体验。

移动学习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也随之展开,
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设计适合学校教育的手机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系统,并初步分析手机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手机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本文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
对近几年文献及移动学习项目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理清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发展脉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手机移动学习辅助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及用户对手机移动学习方式、功能等方面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及手机特点,确定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定位及设计原则,设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手机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系统。

再次,结合系统定位及手机移动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对系统进行开发,最后,在教学设计理论及混合式学习理论指导下,以《XML基础教程》的课程教学为例设计辅助课程教学的手机移动学习内容,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用户体验分析手机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系统的可用性及手机移动学习效果。

本文梳理了移动学习的基本理论,系统研究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用户需求,以手机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为研究重点,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前瞻性,对移动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手机电子书阅读内容还需要在本次调查结束后增进了解,更好的将电子书运用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李响 (2005). 步入移动阅读时代——试论电子书发展趋势问题, 北京师范
大学.
2.应佳纯 (2011). 电子书的未来, 广西民族大学.
3.张帆 (2009). 电子书媒介发展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
4. 樊敏生 (2010). 基于电子书的小学语文阅读学生学匀效果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5. 王洪建, 边瑶, et al. (2009). "高校学生电子书阅读情况实证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科技与出版(12): 67-70.
6. 江叶婵 (2011). 手机阅读内容研究, 安徽大学.
7. 李友欣 (2011). 手机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