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
它上承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在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将会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民族信念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心系祖国,心忧天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意义。
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八十七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的能力及思想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对这次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因此理解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而难点也在此。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该问题涉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教材中又未明确说明,以八年级学生目前的知识层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为此,我引导他们对比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两个已熟知事物的异同,并使用表格直观地展示出来。
学生便能顺利的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这个结论。
第二部分: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第三部分: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研究分析、对比,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轻松地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第四部分:说学情
由于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第五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授部分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原因:播放一段巴黎和会关于中国问题录像,要求学生从中概括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可能语言不够简练,教师提供关健字,帮助学生概述成功。
这种通过录像再现巴黎和会情景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五四运动背景的认识。
2、经过:播放关于五四运动的录象片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了那段激情澎湃、慷慨悲壮的岁月。
情境再现,渲染学生当时的爱国激情。
并要求学生结合录象资料和书本内容,填充包含五四运动时间、主力、中心、口号、斗争形式、结果等几项的表格,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经过和阶段特征。
这样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在使学生在自学中掌握运动的过程。
为巩固知识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设置两种历史场境,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
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通过这种角色扮演,体验了当时学生的爱国情;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又巩固了知识点。
之后每组抽部分同学的作品朗读,交流学习结果。
加强学生交流、协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思考五四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由于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单靠学生自己不可能完全理解掌握。
这时我引导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采取递进式的设问和对话式的交流,学生由浅入深掌握前两点意义。
再引导学生讨论和以前的革命运动相比,五四运动及以后的革命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列表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出五四运动新在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前途、新的群众基础、新的革命范畴。
接着提示学生正是有了五四运动带来的这种全新的变化,表明中国革命已跳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进入了新的革命阶段,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所以我们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由此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这种因果论证法,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同样学生讨论归纳也是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
三、小结
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情景,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拓展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小论文《我与“五四精神”》,字数1000字内。
增强学生时代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获取、建构知识的能力。
最后以李大钊在《青春》里的一段话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