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副肝管的处理(附4例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副肝管的处理(附4例报告)
于泉波;李明;吴爱宁;赵辉;朱晓波;何楠楠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发现有副肝管的处理方法,降低LC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01~2010-12行LC术中发现右侧副肝管的4例患者病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3例术中处理,1例术中给予保留,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LC术中发现右副肝管,明确诊断并给予合理的处理,能避免术后不良后果的发生.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1(028)012
【总页数】2页(P1065-1066)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右副肝管
【作者】于泉波;李明;吴爱宁;赵辉;朱晓波;何楠楠
【作者单位】475003河南开封,155医院普通外科;475003河南开封,155医院普通外科;475003河南开封,155医院普通外科;475003河南开封,155医院普通外科;475003河南开封,155医院普通外科;475003河南开封,155医院普通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4;R616.5
笔者所在医院2005-01~2010-12共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3000余例,术中发现并确认的右侧副肝管仅4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女,42岁。

因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入院行LC。

手术过程中顺利解剖出胆囊管、胆囊动脉用hem-lok夹夹闭后切断,沿胆囊壶腹向上分离胆囊颈时切断纤维
组织见一直径约3 mm管道有少量胆汁流出,于是将胆囊从胆囊床游离完毕后,
将该漏胆汁管道插入输尿管导管用稀释到30%~40%的复方泛影葡胺造影检查,
证实该管道为右侧副肝管,经肝内与右侧肝管相通,给予hemo-lock夹夹闭其残端。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4 d复查肝功正常出院,随访1年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例2 男,57岁,因间断右上腹疼痛3年,加重1 d入院,术前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

行LC,术中分离胆囊三角,解剖清晰并分别用hemolock夹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在处理胆囊床时发现有有少量胆汁不断流出,腹腔镜下探查未发现胆汁来源,遂开腹探查发现有一管道直径约2.5 mm由右肝管下紧邻右肝管出肝,行造影检查证实为右副肝管,引流肝脏右前叶少量区域,探查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位置正常,逐将右副肝管近端缝扎,关腹。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7 d复查肝功正常出院,随访3年患者无不适。

例3 男,45岁。

因发现胆囊息肉1年入院行LC。

术中顺利分离出胆囊管、胆囊
动脉,给予夹闭切断,分离胆囊颈时发现有一直径约4 mm管道进入胆囊颈,遂
开腹探查发现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位置异常,遂游离该管道见其进入肝脏,行造影检查证实为右副肝管,引流右前叶1/3区域,遂行右副肝管、近端胆囊管
断端吻合、T管引流术,患者恢复好,术后6个月拔除T管,随访2年患者无不适。

例4 女,35岁。

因胆囊结石行LC。

术中见有直径约2 mm的管状物通过三角上方,并汇入肝门部胆管,考虑为右副肝管,分离时尽量远离,完整保留。

患者术后恢复好,3 d后出院,随访1年无异常。

2 讨论
2.1 右副肝管的临床意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经成为现代胆囊切除的金标准。

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兴起至今,肝外胆管的解剖变异始终是术中中转开腹和副损伤的最主要原因,而右副肝管是行LC肝内外胆道中最常见的解剖变异之一,它的出现明显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副损伤概率 [1],据统计其出现率为10%~20%,且90%位于Colat三角区[2],术中往往发现困难,容易误伤,且得不到及时诊断、正确处理,致术后出现胆瘘、胆汁性腹膜炎、胆道感染等,引起严重后果,甚至使患者致残。

右侧右副肝管解剖变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检查可以术前明确诊断,术前常规辅助检查如腹部彩超、CT等均不能发现胆道变异;目前大多数医院术前选择以
下部分检查: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经皮肝穿剌胆道造影(PTC)、MPCP、静脉CT胆道造影(IVC-SCT)、ERCP等。

但是以上方法能发现右副肝管变异的概率
极低。

所以,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不可能做到术中绝对避免右副肝管的损伤,只能是及时发现解剖变异并正确处理。

2.2 右副肝管损伤的预防副肝管是指除左、右肝管以外,从某肝叶实质独立发出
的引流胆汁的管道,并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肝外胆道不同部位汇合,是肝门部常见的解剖学异常,其发生率为5%~10%[3]。

术中及时发现胆管变异并妥善处理,对减少LC并发症十分重要。

对术中右副肝管损伤的预防,术者首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LC中严格遵循联合后-前胆囊三角入路的手术方式[4],必要时行完全打开胆囊后三角充分显露胆囊壶腹及胆囊管走行,然后再解剖胆囊前三角,用分离钳和吸引器钝性分离,打通胆囊前-后三角区,清晰显露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的“三管”关系,保持清晰的手术视野,从而避免肝外胆管损伤。

若Colat三角区及胆囊颈部分离困难,则可做胆囊部分切除术。

对胆囊三角区的可疑管道术中难以判断时必须行术中胆道造影(IOC),找出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的关系后,再进行分
离解剖,IOC也能发现肝外胆道变异,显示副肝管的引流区域、走行及汇入肝外
胆管的位置,明显减少肝外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2.3 术中发现右副肝管的处理术中如果发现损伤了副肝管,首先要行术中胆道造影,明确该胆管的来源、走行及其所引流的肝段或叶的范围,对引流范围较小的副肝管可行近端结扎封闭。

一般来说,对于管径<2 mm者,可直接结扎,一般不影响肝功能[5]。

如果引流区域较大(或管径>3 mm),直接结扎后由于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引起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甚至形成肝脓肿、败血症等。

而且强行结扎胆管近端,可因其引流区域胆汁积聚的高压将关闭断端涨破,造成术后漏胆。

对于如果引流区域较大(或管径>3 mm),必须行修复或重建术,首先行胆道造影确定该胆管性质及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的走行后,行近端与胆囊管近端吻合并留置合适型号的T型管支撑(一般至少放置6~8个月左右)或行胆肠吻合术,由于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有经验的胆道外科医师进行处理。

如因特殊情况术中无法行修复和重建手术时,可先采取稳妥的近端副肝管外引流术,术后再行胆道造影,决定关瘘或再次吻合、内引流手术等。

如果胆囊切除完毕发现胆囊床滴渗胆汁量较少,而且又找不到明确开口,可行胆囊床全部电灼并局部喷洒纤维蛋白封闭剂,Winslow孔放置硅胶引流管,此种情况
多为近肝端已缩入肝组织内,术后延长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

对术中遇到的可疑管状结构,如果不影响手术解剖,应该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无症状和无临床意义的变异没有证实的必要。

Colat三角区过多的分离和解剖将增加肝外胆道的损伤概率。

但一旦在可疑的管状结构上发现胆汁溢出,即证明发生了肝外胆道损伤,要决定是立即中转剖腹还是进一步完成腹腔镜下的解剖和探查。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许俊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5):559.
[2]何生,李茂德.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解剖和病理基础[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3):334-337.
[3]龚建平,周永碧,韩本立.副肝管的识别及其在预防胆管损伤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12):1099-1100.
[4]尹耀新,殷良春,熊沛,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壶腹后开窗法预防胆道损伤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1):75-77.
[5]舒晔,周总光,杜景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细小胆管损伤的诊断与处理(附13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98-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