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价波动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粮价波动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
1003070207杜洋环境102班
粮价的波动往往会伴随政策的调整或制定,建国60年中我国粮食价格经历了4次较大波动,相应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粮价波动造成的不利因素。

11949-1952年间,粮价剧烈波动到基本稳定时期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国营商业领导下的粮食自由贿销政策由于旧中国长期遭受战争破坏和多年恶性通货膨胀留下的后患,造成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加之私营粮商乘机兴风作浪,一再掀起市场粮价的剧烈波动。

以上海为例,1950年2月每石大米从1949年5月的200元(指旧人民币)上涨到28万元,上涨了60多倍。

党和政府为平抑粮价,1950年3月作岀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决定,统一公粮的管理和调度,统一全国粮食贸易,有效地打击了投机,遏制了粮价涨势,到1952年底.粮食价格逐步趋于稳定。

以1950年3月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00,1951年和1952年底,均为88左右,稳定了粮食价格,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个时期粮价稳定仍是暂时的和相对的稳定。

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16390万吨,比1949年增长44.8%,但人均占有粮食仅为285公斤,仍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在粮食贸易中出现了购少销名,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

为了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保证国家经济建设,195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从此,以政府定价代替了市场价,使粮食价格脱离了市场,远离了供求,也掩盖了粮价波动。

2.1984午〜1989年间,卖粮难致使粮价下趺;市场需求扩张,又导致粮价上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大幅度增长,粮食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

出现了建国35年来第一次“卖粮难”,使粮食市场价低于国家收购价。

1984年粮价下跌,给农民传递了“粮食多了”的信息,导致1985年比上年减产2820万吨.减幅达6.92%•使供给量呈递减趋势。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却不断扩张。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增大了对商品粮的需求;酿造和饲料工业的发展,扩大对原料粮食的消耗;1985年〜1986年净出口粮食150万吨,扩大了粮食需求。

这样,一方面供给减少.一方面需求大增,必然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了19匪年后粮价的大幅上涨。

据统计.1989年比1985年水稻价格上升J33%,小麦上升131%,玉米上升94%,形成了建国后第二次粮价由低到高的大波动。

这个时期的粮价波动,除了粮食进出口的逆向调节外,也与合同定购价格降低有关。

1985年初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价实行“倒三七”比例价,比1984年下降10%以上,这就加速了粮价的下跌,为以后粮价上涨留下了隐患。

3.1990-1994年间,第二次卖粮难再度引发粮价下跌,宏观失控导致粮价超常波动
199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4624万吨,比上年增长9.49%,再创历史新纪录。

但由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滞后,面对丰收的粮食市场,缺乏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卖粮难”,致使1990年粮食价格全面下跌。

1990年比上年市场价,水稻、小麦、玉米分别下降25%、49%和34%,造成谷残伤农。

粮农根据粮价下跌的信息,减少了粮食播种面积,致使1991年粮食减产1095万吨,1992年仍比1990年下降0.8%,使粮食总供给逐年减少。

而1992年〜1993年却叉净出口粮食973万吨,扩大了供不应求的缺口。

因此,到1993年底爆发了全国从南到北的粮价超常波动。

1994年的市场价与上年相比,水稻、小麦、玉米分别上升150%、117%和157%,出现了从1952年以来粮价涨幅最大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突出问题是:1992年放开粮食价格的同时,对粮食产需和供求矛盾估计不足,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不配套,结果导致粮价全面下跌,造成粮食牛产3年徘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致使粮价大幅上涨,又重蹈了1984年〜1989年粮价波动的复辙。

4.1996年-2002,粮食逐年增产,市场粮价持续下跌,农民卖粮难转变为国有粮食企业卖粮难
从1995年以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对农业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1996年粮
食大丰收,总产突破5亿吨大关,出现供大于求的形势,使市场粮价急剧下滑。

以北方玉米、小麦和南方稻谷为例,1996年新上市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下跌30%左右,1997年〜1998年粮食继续增产,粮食价格持续下跌。

2000年四川省新稻谷上市后,大米每公斤降到1.40元以下,又比1998年下降30%左右。

党和政府总结了几次粮价下跌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制定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增加储备等措施,缓解了农民卖粮难的矛盾。

但是.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大增,调销不畅,降价销售困难,潜在亏损不断增加,农民卖粮难的包袱,实际上又转嫁给了国有粮食企业。

(上述详细信息摘自唐益泰2000年《粮价波动启示》,有改动)
5.2003年〜2007年间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
受1999年〜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供求关系趋紧等因素的影响,2003年10月中旬开始,全国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200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将“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的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推向全国。

同年3月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先后发出通知,宣布2004年早籼稻、中籼稻、粳稻和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公斤1.40元、1.44元、1.50元和1.44元,当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8.1%。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利农政策的落实,2004年全国粮食喜获丰收,产量大幅增加,国内粮食供求状况随之大为改善,使2005年粮食生产价格小幅下降。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

2003年〜2007年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是震荡上行、恢复性上涨。

除2005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小幅下降0.8%夕卜,2003年和2004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3%、28.1%。

2006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1%,当年全国每50公斤稻谷、小麦、玉米平均生产价格分别为78.51元、70.64元、58.47元,三种粮食加权平均生产价格为71.98元。

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10.3%,其中谷物、豆类、薯类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22.6%和9%;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价格上涨5.5%,稻谷价格上涨5.4%,玉米价格上涨15%,大豆价格上涨24.2%。

尽管这一阶段粮食价格震荡上行,但它更多地属于恢复性上涨。

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50公斤生产价格为76.01元,仅略高于1995年75.11元的水平。

(上述详细信息来源网上)
从上述五个阶段看,粮价波动总是与供求关系相关联,国家政策也是在供求关系上进行操作,其中主要的手段就是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要按供求规律办事,实施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

在粮食供不应求时,为防止粮价涨幅过大,国家规定最高限价,同时抛售国家储备粮,把粮价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粮食供过于求时,为了防止价格过分下跌,国家制定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并相应增加国家和地方的储备粮,避免谷贱伤农。

通过这些措施,减小价格起伏波动的幅度,把国家宏观调控同供求规律的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就能很好的控制粮价波动,从而稳定粮食生产,这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在稳定国家的经济。

用图示可以表示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