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一、“心理契约”的作用范围
家庭事务管理中,有生命的工具与无生命工具。

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而石器其他工具是无生命的工具。

家庭关系中父权和夫权形成了自不
过然的心理契约,双方形成了承担义务和权利的默契的规则约束。


些群体管理中,需要“道德领导”,道德领导是指领导者坚持以人为
本的理念,以道德信念为核心,以非权力影响力为主,通过各种基于
伦理文化塑造与相关制度的建构,与被领导者形成一种心理契约。


理契约在某种水准上起作用表现为一种道德领导。

道德领导在当时的
城邦治理和个人事务中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道德领导正是基于领
导者与追随者双方的心理契约和内在认同而实施的,重视双方的平等
关系和意见互动,因此明白道德应有之意。

对一个组织来说,领导伦
理是沟通领导者与追随者的重要桥梁,是双方形成心理契约的主导力量,能够促使双方同心同德,形成凝聚力,有效保证组织的稳定性。

城邦治理中,统治主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最大化的善民,即良好的
公民。

追求优良的共同生活是最大的社会期望,这种社会期望在某种
水准上就是一种集体的心理契约。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正是因为这样
的心理契约思想,才促使当时社会稳定,城邦有序发展。

个体与群体
之间形成一种心理期望,这种期望是城邦希望公民成为善民,而善民
又希望通过有智慧的人治理城邦,与大家一起为追求最优良的共同生
活而努力。

英国学者迈克尔莱斯诺夫教授的《社会契约论》中写到:
在当时古希腊社会治理,社会中的统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人对于
奴仆的统治,目的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第二类是家长对其妻子和子女
以及一般家属的统治,目的是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方面的利益;第
三方面是城邦的社会治理统治,这种统治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最多的
善民,在有智慧的善民代理下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这些治理都需要心
理契约作为行为的准则。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契约是起源于规
范社会关系的需要,并且是通过人民及其统治者之间的一个契约所建
立的。

这种自不过然形成的心理契约规范在家庭管理以及城邦管理中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心理契约促使城邦的政治活动实质上在古希
腊变成了一个如何教育个体成为一个好公民,一个人和一群人如何优
良共同生活的问题。

二、“心理契约”的履行及违背
心理契约是以契约双方权利和义务扩展而形成的一种维护社会关系的
观念,并成为人们行为基本准则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规则。

亚里士多德
的《政治学》中心理契约思想是来自于家庭事务管理中父权以及夫权
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伦理约束的心理状态的平衡。

在当时的城邦治理过
程中,为了追求共同的优良生活,城邦通过教育和训练善民来实现,
将人分为:金、银、铜和铁三类,将最大的心理契约“善”作为价值
判断。

在当时的城邦中,通过善评价引导人们的认知道德体系,确立
人们的行为实现,形成有等级的次序准则,以此来规范当时的社会关系,在城邦治理中,心理契约的满足或履行即认为是正宗政体,也就
是照顾到大多数人公共利益的君主、共和、贵族政体,反之,则为,
心理契约的违背,这种心理契约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契约思想,它
存有于人们的道德约束中,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
当时城邦治理中人与人之间“互助性的产物”。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虽然没有“社会契约”这一立意非常明确的学说,但也有类似的
思想。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墨翟。

他认为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秩序、
如同野兽一样的社会,并认为,天下之所以如此之乱,原因在于“无
政长”,于是人们立天子、置诸侯,组成了国家。

其实,中国的君为
天等思想也是一种心理契约思想,仅仅散落于各派的大思想家中,并
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而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水准上它存有我国
古代社会中。

美国学者查尔斯弗里德在其《契约即允诺》中写到:在
休谟看来,人身安全、财产保障和契约责任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从这
个意义上讲,心理契约无论是关系性契约还是交易性契约,在亚里士
多德《政治学》中的心理契约思想都是当时希腊社会的一种表现,同
时它的这种心理契约思想为当时的城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心理契约一旦按照原定预想的情况进行,则不存有违背问题,反之,
理想的心理契约情景就会被打破。

心理契约违背存有以下情况:第一,
个体与群体之间有冲突,不能进行合作;第二,个体与群体失去理性,
不愿意再维护双方建立的心理契约规则;第三,个体与群体在认知想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第四,最重要的是,各自在最初约定的
心理契约的利益或者需要被打破时,现有的秩序关系不能满足各自利
益的需要。

细致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我们看到,当群体出现
心理契约违背的时候就是政体的变革,比如很少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僭
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在家庭事务管理中或城邦管理中出现
非“善”民或者“暴”民等,卢梭在《论社会公约》中阐述“怎样找
到某种形式的结合,使这种结合能够动用成员的集体力量来保护其结
合者的人身和利益;而且在这种结合下,每个人在和别人结合的时候并
不是使自己服从于其他的人,而是仅仅服从于他自己,并且仍然像从
前一样自由”。

这便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们用美国心
理学家拉塞尔采用情绪评价和归类的方法,对心理契约履行以及违背
的情况进行评价。

第一,在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利用情绪
评价方法,把情绪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度和强度。

在愉快度维度上
可以划分为愉快和不愉快,在强度维度上生活概念可以划分为中等强
度和高强度。

一旦出现心理契约违背,就会出现冲突,不愉快。

第二,在群体之间,心理契约违背直接关系到组织个体(公民行为)。

违背会
出现:破坏、越轨、滥用、冲突等恶意行为,出现政体变革。

心理契
约履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是否满足各自利益需要。

三、结束语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契约思想存有于他所阐述的家庭事务与城邦治理中,心理契约促使人成为人,将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在一种诚信和规范的
关系基础上,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为维持城邦和谐稳定起到了不
可估量的作用。

尤其在城邦治理领域,理想的城邦都是单个个体追求“善”这个最大心理契约的城邦,以此来作为衡量真善美的唯一标准,规范个人行为,单个个体考虑怎样成为善人。

当前中国,共同富裕、
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国家治理、经济改革等都从某种水准上反映了
公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别是,当前“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确保“国强民富”,是我们中国政府最大的心理契约,
也是我们每个人过上幸福生活这个最大心理契约的隐形的内在奋斗动力。

“中国梦”这个心理契约勾画了一个小康社会良好的愿景,由此形成一种全社会群体的充满正能量的政治文化,它为激发人们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美丽中国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治文化基础。

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