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校联盟-2020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高三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十校联盟-2020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
解析)高三总复习
浙江省十校联盟10月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檀(tán)香刑》之后,文坛翘(qiáo)楚莫言对西方话语开始怀疑。
于是,大量来自方言、民间艺人的词汇进入他的小说,他要恢复语言中那些被文化与教育删除的枝蔓(wàn)、味道。
B.我国改革已进入攻艰期和深水区。
我们将以壮士断腕(wàn)的勇气、风凰涅磐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痼(gù)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
C.七十年卧薪尝胆,中华民族挺起了脊(jǐ)梁;七十年奋发图强,中华儿女谱写了诗章;七十年砥砺前行,神州大地硕果累累(l éi);七十年携手并进,中国梦播下了新希望。
D.观摩郎朗给孩子上钢琴课,可以感受古典音乐世界多彩的模(m ó)样。
郎朗的演奏具有与大众交流的感染力,但这种外向性又与古典音乐精神上的超凡脱俗相悖(bèi)。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本题中,
A项,枝蔓,应读màn;
B项,攻艰期,应写作“攻坚期”;涅磐,应写作“涅槃”;
D项,模(mó)样,应读模(mú)样。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尼采的紧张、繁复、多致的意象,把世俗的道德和庸凡的
态度涤荡无余。
他交响诗般的叙述,露出精神的晨曦,照耀着昏暗的世界。
尼采文本对于鲁迅而言是一种天启般的存在,中国儒学文献的温吞、自恋、缠绵之语都相形见绌。
鲁迅在这里看到了绕开儒家资源、建立新的文学与生命哲学的可能性。
【乙】徐梵澄看出了鲁迅借用尼采的本义:那么,也要将旧道德的标杆打破,将那些伪君子——尼采所斥的菲利士人——的假面具揭开,重新估定新的价值,也寄希望于行动性的实际革命者。
”
这个看法是对的,对于期待文化变革的鲁迅而言,儒学之外的资源的引进,恰恰是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
【丙】中国人那时候的急务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求新。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正是鲁迅的梦想。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形见绌
B.本义
C.恰恰
D.因循守旧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答案】2.B3.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中,
A项,相形见绌,意思是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此处使用正确。
B项,本义:词语本来意义。
此处的语境为鲁迅借用尼采的原来的意图,此处“本义”应为“本意”,本意: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B 项使用错误。
C项,恰恰,指正好。
此处使用正确。
D项,因循守旧,指的是沿袭旧规,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此处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求熟悉标点符号的功能,能正确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
一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分类,掌握并正确使用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常用标点符号;二要掌握标点符号书写的位置;三要会体会常用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
本题中,C项,丙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引文不是单独引用,“血脉”后的句号须去掉,或者改为逗号置于后括号后。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计划将在2024年重返月球,中国已两次成功发射了无人探月飞船,这场太空竞赛的背后,既有对荣耀的贪求,也有对梦想的追寻及将科技边界再度推进到宇宙的渴望。
B.火锅之所以在中国形成蔚为大观的义化,除了方便之外,还有种弹性的魔力:它的汤底既能简单,也能繁复;食材既可单一,也可多样;一人不但能食,还自带了社交属性。
C.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生活在室内空间,阳光照射太少正在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物钟以及人体内的某些机能缺乏的维生素D,也可能破坏我们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统。
D.国内生活垃圾的整体含水率约在50%,而国外在20%左右,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占比太高,这与我们的餐饮习惯、生活方式紧密相关造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中,
B项,语序不当,“一人不但能食”改为“不但一人能食”。
C项,搭配不当,删去“缺乏的维生素D”,改为“影响着我们的生物钟以及人体内的某些机能”。
D项,句式杂糅,“……紧密相关”和“是……造成的”杂糅在
一起。
故选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2).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3).可以转变风气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语句可以分析此处要写的是“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第二空,这一句是对前面一句的总结概括;第三空,与前面的“在个人,改变气质”对应。
6.右图为某小区维修志愿服务队的徽标,请写出其主要构图要素,并根据徽标内容为他们拟写一段面向小区业主的推荐语。
要求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90个字。
(1)主要构图要素:
(2)推荐语:
【答案】(1)主要构图要素:徽标上面是一座房屋造型,下面是
钳子、锤子、扳手、刷子、螺丝刀等维修工具。
(2)推荐语参考:同在屋檐下,情暖一家人。
小区维修志愿服务队是您身边的一缕春风,为您拂去家居维修的烦恼,为您房屋的维护增添一道暖流,给他们一份信任,还您一份安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首先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表现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本题要求写出维修志愿服务队的徽标的构图要素,首先观察这幅画的主要对象,总体轮廓是一座房屋造型;然后观察各个部分,抓住“维修志愿服务队”的徽标主题,具体写出维修工具的名称。
推荐语的拟写主要突出志愿维修的服务小区的目的,以及志愿维修的功能;表达上可以运用比喻、对偶、双关和排比等修辞,写出温情和人性化。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名叫孙赫的男子在高铁霸占他人座位,出言不逊,并不听警察劝阻。
此后网友又陆续曝光出各种各样的“坐霸”。
铁路部门翻遍了整本《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都没有发现什么好用的条款,于是只好回应说:“涉事男乘客的行为属于道德问题,不构成违法行为。
”
(摘编自9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京报:道德“滑坡”的观点是转型后才出现的,很大程度上是将此归因于市场经济。
在你看来,事实是这样吗?
高兆明:尽管社会道德状态与市场经济实践有关,但不能将社会普遍道德失范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
第一,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前的几千年历史上,也有道德败坏、拜金主义、极端自私自利的现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社会,未必是道德风尚败坏的社会。
第二,市场经济本身是否就没有积极的人文价值?黑格尔、斯密、马克思等思想大家对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的分析很充分,都有自己基本的看法,对市场经济的人文价值并没有取绝对否定的态度,相反,还在相当程度上给予积极肯定。
主体、主体性精神、权利、契约、规则、法治、合作等精神,是市场经济建设对社会人文价值精神的积极贡献。
(摘自2016年12月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材料四:
黑格尔曾明确区分“道德”与“伦理”。
黑格尔的“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
黑格尔强调“道德”须以“伦理”为内容并在“伦理”中实现,其目的之一是要揭示:只有在正义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理性能力才能正常发挥,才能真正谈得上自由意志。
道德类型奠基于互为目的的合作性社会关系。
合作性社会关系以“相互性”为规定之一。
“互善”的相互性尽管不同于“互利”的相互性,但是在根本上却离不开“互利”的滋润。
在一个开放性社会过程中,如果“善意”是单向的,如果“善意”始终没有“互善”“互利”滋养,那么、除非是在纯粹宗教精神的意义上,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
(摘自7月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材料五: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其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摘自08月24日《光明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中“道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不一定会带来道德败坏,相反它还伴随主体、主体性精神、权利、契约等积极的社会人文精神。
B.道德体现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我们应该期待来自个体美德方面对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抵抗与克服。
C.道德是人们反思和选择的产物,想要让我们的意志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我们必须掌握道德的知识和原则。
D.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因而人类能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做出选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等对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的分析,可以证明将社会普遍道德失范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B.大多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类似“霸座”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说明公众普遍追求公共道德与秩序。
C.在合作性的社会关系里,“善意”通常不能是单向的,它始终需要“互善”“互利”滋养,否则不可能持续。
D.人类不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会受到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等影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9.依据材料四中关于“道德”与“伦理”的阐述,对材料一中“孙赫霸座”这一现象加以评析。
【答案】7.A8.B
9.①孙赫霸座的行为表明他在公共场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没有良好的道德;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的伦理秩序还不够完善(或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②对霸座行为有相对应的合理的法律条文,可以保障个体能够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加强自我修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中,
B项,“道德体现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错误,根据原文“黑格尔的‘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选项混淆了两个概念。
C项,“想要让我们的意志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我们必须掌握道德的知识和原则”错误。
根据原文“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可见,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D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其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可知,“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是得出的结论,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选项颠倒了因果。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本题中,B项,“大多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只有38%的人在高铁上抵制不文明行为,可见只有少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不文明行为。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评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析,评析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解答本题,首先分析材料四中“道德”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抓住以下关键句:“‘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黑格尔强调‘道德’须以‘伦理’为内容并在‘伦理’中实现”“只有在正义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理性能力才能正常发挥,才能真正谈得上自由意志”。
然后分析孙赫霸座的行为属于道德不完善,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强
调法律条文对自我约束的作用。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
筱敏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很深。
在楼影里匆匆地走过,倒像是在峡谷里走过,风很凌厉地迎面而来,带着一种怪异的声音。
许多人就此伤风了,我当然也是。
探一探额上的温度,就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
对比起冬季忧郁症,伤风实在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为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
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都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像是生病的时候,人们才记起了自己的身体,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
③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所有的楼影都连成一片,很沉的无边无岸的一片。
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
——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蜷缩成蛹,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
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了多么遥远,去到了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走的那一条河里。
如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
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始终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
像一团根须,乱乱地纠合在一起,终究理不出头绪。
每一脉都会引你走得很远很远,很深很深;每一脉都会使你迷失,进入一片混沌。
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的难以言表,一样的不容亵渎,一样的足以耗尽一生,一样的为着最终的归宿。
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⑧有一句老话叫“叶落归根”,说的就是冬的事情,说的也是家的事情。
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
恒定的是什么呢?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信仰那团纷繁茂密理不明了的根须。
⑨远古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现在我们不再有了。
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
如同我们一件一件地加衣服。
现在,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
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
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⑩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
入冬了。
万物都开始休眠。
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
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选自《筱敏的博客》,内容有删改)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铺陈艺术。
11.概括第七段中“困惑”的内容。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3.文章以“冬至”为题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案】10.(1)对物象描写细腻形象,选用精准恰当的动词,写出了世间万物不同的“回家”方式。
(2)采用拟人修辞,赋子万物以人的情态情感。
(3)“回家”运用了反复修辞,且独立成句,强化了“回家”这一行为。
(4)运用铺排(排比)句式,语意连贯有气势,突出了天地万物都要“回家”的现象。
(5)句式从短句到长句,表现出情感从平静走向绵长深沉。
11.(1)东西方的人都在寻找最终的归宿;却-个向上走向上帝,而一个向下走向家族。
(2)落叶未必归根,我们水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还是坚定地信仰我们的家,我们的出处。
12.(1)“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结构上,是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呼应。
(2)从内容上看,万物休眠,人心沉静,这是对回家最好的总结,以此点出了文章“回归与坚守”的主旨。
(3)“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预示着春回大地,预示着美好春天的到来,为文章增加了明朗的色彩,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13.(1)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
(2)冬至是回归的节日,预示着万物都将回归出处。
(3)冬至是回家的节日,人们将在这个日子回家,团聚。
(4)冬至是个传统节日,对这个节日传承,表达了我们对民族传统的坚守与信仰。
(5)冬至过后,就是春天,意味着苏醒和新生,意味着远方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盼。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还要结合具体文章看有无独特的效果。
本语段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的使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等角度分析。
主要抓住以下关键词句分析:“钻”“蜷缩”“遗”“脱落”等动词的使用,描摹事物形象生动;“回家”运用了反复和拟人修辞;“姿容”运用拟人修辞;整段文字是一个排比句,
在整齐中又有长短句的变换使用,使句式灵活多变,富于表现力,感情也走向深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根据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考虑。
所谓困惑,也就是作者内心的矛盾。
文中的第(7)(8)段出现了很多问句,“却何以是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这也就是作者困惑的地方。
这些问句对组织答案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考生只要根据其内容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
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本题要求分析结尾得到作用,结尾常见的作用有: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分析可知,“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呼应标题和开头;“万物都开始休眠。
人的心也静下来了么?”“日子很冷。
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这两句话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形象的点明或深化了主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本文标题“冬至”,首先理解其本义,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到来;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冬至”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主要抓住原文的关键句分析:“冬是家的节日。
冬是回归的节日”“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我们冬的节日”“然而此后,日照却该一日一日长了”。
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是把握主题。
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
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