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题库∶钠及其化合物的综合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专题题库∶钠及其化合物的综合题含答案
一、高中化学钠及其化合物
1.有一包NaHCO3和KHCO3的混合物样品。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将一定质量的混合物样品加入锥形瓶中,用针筒a分次注入一定体积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再用针筒b收集生成气体的体积(忽略针筒壁之间的摩擦)
(1)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反应生成的CO2体积,必须保证整个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如果往锥形瓶中注入稀硫酸的体积为V1mL,充分反应后,针筒b中气体的读数为V2mL,则反应中生成的CO2气体体积为______________mL。

(2)某学生通过实验,测得如下数据(所用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下列分析推理错误的是_________。

50mL稀硫酸50mL稀硫酸50mL稀硫酸
m(混合物)9.2g15.7g27.6g
V(CO2)(标况)2.24L3.36L3.36L
①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mol/L
②15.7 g混合物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
③加入混合物9.2 g时稀硫酸未反应完
④计算出样品中NaHC03和KHC03物质的量之比为1:1
(3)某同学设计了另一种方案,其操作流程如下:
在转移溶液时,如果溶液转移不完全,则测得的混合物中NaHC03和KHC03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_(选填“偏人”、“偏小”或“不变”)。

【答案】V2-V1②偏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在密闭体系中注入V1mL的硫酸,导致此时注射器中也应该为V1mL才能维持内部压强相等,所以后来生成的气体会导致体积在V1mL的基础上增大,硫酸消耗引起的体积变
化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二氧化碳的体积为两者的差;即V2-V1mL;所以本题答案:V2-V1;(2)①m(混合物)= 15.7gg,V(CO2)标况)=3.36L, m(混合物)= 27.6g,V(CO2)标况)
=3.36L,说明此时混合物过量,根据HCO3−+H+=H2O+CO2↑,可知c(H+)=n/V=3.36L/22.4L∙mol-1/0.05L=3mol/L,所以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mol/L,故①正确;
②由m(混合物)= 9.2g,V(CO2)标况)=2.24L,根据HCO3−+H+=H2O+CO2↑可知n(HCO3-)=0.1mol,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为=9.2g/0.1mol=92 g/mol,15.7g/92 g∙mol-1=0.17mol,50mL 硫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n(H+)=0.15mol,所以15.7 g混合物恰好与稀硫酸不能完全反应,故②错误;
③锥形瓶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钾与稀硫酸的反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HCO3−+H+=H2O+CO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m(混合物)= 9.2g,V(CO2)标况)=2.24L
此时硫酸有剩余,故③正确;
④由m(混合物)= 9.2g,V(CO2)标况)=2.24L,根据HCO3−+H+=H2O+CO2↑可知n(HCO3-)=0.1mol,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为=9∙2g/0.1mol=92 g/mol,根据
所以样品中NaHCO3和KHCO3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④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②;
(3)NaHCO3和KHCO3的混合物与过量的盐酸反应,溶液中溶质为NaCl 和KCl,该实验方案最后称量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钾质量,如果溶液转移不完全,称量的氯化钠和氯化钾质量偏小。

设样品为ag,如果样品全为NaHCO3,则最后称量的氯化钠质量为:58.5a/84g;如果
样品全为KHCO3,则最后称量的氯化钾质量为74.5a/100g;因为
58.5a/84g<74.5a/100g, 即样品中NaHCO3越多或KHCO3越少,最后称量的固体质景越小。

NaHCO3和KHCO3物质的量之比越大;
所以本题答案:偏大。

CO充分反应后,在减压和较低温度下,小心地将溶液2.往100mL的NaOH溶液中通入2
CO的体积V(标准状况)与M的质量W的关系如下图蒸干,得到白色固体M。

通入的2
所示。

试解答下列问题:
CO的体积为_________mL(标(1)A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通入的2
准状况下,下同)。

(2)C点时,白色固体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通入的2
CO的体积为__________mL。

(3)B点时M的组成成分为_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通入的2
CO的体积为__________mL。

(4)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

【答案】Na2CO3 1120 NaHCO3 2240 Na2CO3、NaHCO3 1:3 1792 1mol/L
【解析】
【分析】
由图知NaOH质量为4 g,物质的量为0.1 mol,完全转化为Na2CO3时,Na2CO3质量为
0.1mol×1
2
×106g/mol=5.3 g,完全转化为NaHCO3时,NaHCO3质量为0.1mol×84g/mol=8.4
g,故A点白色固体M为Na2CO3,C点白色固体M为NaHCO3,根据碳原子守恒可得
n(CO2),根据V=nV m计算二氧化碳体积;图B点时M的质量为7.16 g,5.3<7.16<8.4,知M由Na2CO3和NaHCO3组成,设在B点时Na2CO3物质的量为x,NaHCO3物质的量为y,根据钠离子守恒、二者质量之和列方程计算x、y的值,根据V=nV m计算二氧化碳体
积;根据c=n
V
计算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详解】
由图知NaOH质量为4 g,物质的量为0.1 mol,完全转化为Na2CO3时,Na2CO3质量为
0.1mol×1
2
×106g/mol=5.3 g,完全转化为NaHCO3时,NaHCO3质量为0.1mol×84g/mol=8.4
g,故A点白色固体M为Na2CO3,C点白色固体M为NaHCO3;
(1)由上述分析可知,A点白色固体M为Na2CO3,需CO2体积为0.1 mol×1
2
×22.4L•mol−1=
1.12L=1120 mL,故答案为:Na2CO3;1120;
(2)由上述分析可知,C点白色固体M为NaHCO3,需CO2体积为0.1 mol×22.4L•mol−1=
2.24L=2240 mL,故答案为:NaHCO3;2240;
(3)图B点时M的质量为7.16 g,5.3<7.16<8.4,知M由Na2CO3和NaHCO3组成;
设在B点时Na2CO3物质的量为xmol,NaHCO3物质的量为ymol,则:
2x+y=0.1,106x+84y=7.16,解得x=0.02,y=0.06,n(Na2CO3):n(NaHCO3)= 0.02mol:0.06mol=1:3,
故V(CO2)=(0.02 mol+0.06 mol)×22.4L•mol−1=1.792L=1792 mL,故答案为:Na2CO3、NaHCO3;1:3;1792;
(4)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
0.1L
=1mol/L,故答案为:1mol/L。

【点睛】
本题根据图像判断出开始时氢氧化钠的质量及利用假设法判断A、C两点白色固体的成分是解题关键。

3.(1)常温下Na 2CO 3、NaHCO 3、NaOH 的溶解度分别为15.9、8.4、109.0g/100g 水。

①欲在NaOH 溶液中通入CO 2产生Na 2CO 3沉淀,NaOH 的质量百分数至少为多少___?(保留1位小数,xx.x%)
②NaHCO 3溶解度明显低于Na 2CO 3,在上述NaOH 浓溶液中通入CO 2,为什么不考虑在Na 2CO 3沉淀之前先产生NaHCO 3沉淀?___。

(2)形式多样的硅酸盐是无机矿物的重要基石。

SiO 44-是一种四面体形的离子(属硅酸根),其结构可用图a 表示,硅原子位居该四面体中心(图中不可见),四个氧原子各占一个顶点。

图b 和图c 则是复合硅酸根离子中的两个实例,均为无支链的单环状,分别由数个硅氧四面体a 通过共用氧原子的形式构成。

①求b 的化学式。

___
②若一个单环状离子中Si 原子数为n(n≥3),则其化学式为__。

③绿柱石是铍、铝的此类硅酸复盐,其化学式中含6个硅原子,该复盐的化学式是___。

【答案】11.0% 在NaOH 存在的条件下不会先生成NaHCO 3 Si 3O 96- Si n O 3n 2n- Be 3Al 2Si 6O 18(或3BeO·Al 2O 3·6SiO 2) 【解析】 【分析】
(1)①设100g 水中溶有NaOH ag ,根据方程式2NaOH +CO 2=Na 2CO 3+H 2O 计算生成碳酸钠、水的质量,产生Na 2CO 3沉淀,此时碳酸钠为饱和溶液,结合碳酸钠溶解度列方程计算,进而计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 ②在NaOH 存在的条件下不会先生成NaHCO 3;
(2)①根据每个四面体中心含有1个Si 原子及图b 中四面体数目判断硅原子、氧原子数目,再根据氧元素和硅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判断;
②根据b 、c 的化学式找出规律,然后推断硅原子数目为n 时含有的氧原子、硅原子数目及所带电荷数,从而确定其化学式;
③含有6个硅原子的化学式为Si 6O 1812−,带有12个单位的负电荷,然后根据铍的化合价为+2、铝的化合价为+3计算出绿柱石化学式。

【详解】
(1)①设100g 水中溶有NaOH ag ,则:
2232+8010618a
106
18a 2NaOH +CO Na CO H O a 80
80

碳酸钠溶解度为15.9g/100g 水,则
106a 80:(100g +18
a 80
)=15.9:100, 解得a =12.3,故NaOH 的质量百分数至少为100g 12.3g
g
12.3+×100%=11.0%,故答案为:
11.0%;
②在NaOH 存在的条件下不会先生成NaHCO 3,故不需要考虑在Na 2CO 3沉淀之前先产生NaHCO 3沉淀,故答案为:在NaOH 存在的条件下不会先生成NaHCO 3;
(2)①b 含有氧原子个数为9,含有3个四面体结构,则含有硅原子个数为3,根据化合物中Si 的化合价为+4、O 氧元素化合价为−2可知,b 的化学式为:Si 3O 96−,故答案为:Si 3O 96−;
②c 中含有6个四面体结构,所以含有6个Si 原子,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8,含有氧原子数比6个硅酸根离子少6个O ,带有的电荷为:6×(−2)=−12;根据图示可知:若一个单环状离子中Si 原子数为n(n≥3),则含有n 个四面体结构,含有的氧原子比n 个硅酸根离子恰好少n 个O 原子,即:含有n 个Si ,则含有3n 个O ,带有的负电荷为:n×(−2)=−2n ,其化学式为:Si n O 3n 2n−,故答案为:Si n O 3n 2n−;
③根据Si n O 3n 2n−可知,含有6个硅原子,该硅酸盐所带的负电荷为:−12,设铍的个数为x ,铝的个数为y ,则2x +3y =12,讨论可得x =3、y =2,其化学式为:Be 3Al 2Si 6O 18,故答案为:Be 3Al 2Si 6O 18(或3BeO·Al 2O 3·6SiO 2)。

【点睛】
本题(2)注意掌握确定复杂化学式的方法,能够根据题中信息找出规律是解答本题关键。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酿酒工艺中加入的“酒曲”与面包工艺中加入的“发酵粉”作用相同
B .氨水显碱性,不能与金属反应,所以运输过程中可以用铁罐车
C .葡萄酒中通常添加微量的SO 2,既可以杀菌消毒,又可以防止营养成分被氧化
D .大多数胶体的胶粒带电,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血液透析”和“静电除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酒曲与发酵粉的作用不同: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便会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分泌的酶,其中糖分经过部分酶的作用酒化变为乙醇;而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NaHCO 3,面包工艺中加入发酵粉是为了中和微生物产生的酸,同时生成的CO 2气体可以是面团变为多孔,显得松软可口;A 错误;
B 、一般情况下,氨水不会与金属反应,但是氨水呈弱碱性,若用铁罐车运输,会加快铁罐的腐蚀速率(吸氧腐蚀),B 错误;
C 、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SO 2的作用是对生产设备消毒杀菌,还可以杀死酿造完的葡萄酒中的酵母,保证葡萄酒的稳定,最后装瓶也会填入少量SO 2,保证葡萄酒不被氧化和生物稳定,C 正确;
D、血液是一种胶体,利用渗析的原理可以除去血液中的毒性小分子物质,而血液中的必要成分不能通过透析膜,与胶粒是否带电无关,D错误;
故选C。

5.(1)配平下列方程式
①_____Na+_____H2O =_____NaOH+_____H2↑
②_____Na2O2 +_____ CO2=_____ NaCO3 +_____O2↑
③_____KMnO4 +_____HCl(浓) =_____ KCl +_____MnCl2 +_____H2O + _____Cl2↑
④_____Al+_____H2O +_____NaOH =_____Na AlO2+_____H2↑
(2)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Na2O2 + 2H2O= 4NaOH + O2↑
②2FeCl2 + Cl2 = 2FeCl3
【答案】22212221216228522223
【解析】
【分析】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时先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利用化合价升降守恒来配平,再通过原子守恒来配平其他物质。

【详解】
2Na+2H O =2NaOH+H↑,故(1)① Na由0价变为+1价,H由+1价变为0价,故方程为:
22
答案为:2;2;2;1;
②此为歧化反应,O化合价由-1价变为-2价和0价,故方程为:
2Na O+2CO=2Na CO+O↑,故答案为:2;2;2;1;
222232
③Mn化合价由+7价下降为+2价,Cl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故方程为:
2KMnO+16HCl(浓) =2KCl +2MnCl+8H O +5Cl↑,故答案为:2;16;2;2;8;5;
4222
④Al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3价,H化合价有+1价下降为0价,故方程为:
2Al+2H O +2NaOH=2Na AlO+3H↑,故答案为:2;2;2;2;3;
222
(2)①此化学方程式为歧化反应,O由+1价变为-2价和0价,双线桥表示为:
,故答案为:
②Fe2+离子为还原剂化合价由+2变为+3价失去一个电子,Cl由0价变为-1价得到一个电
子,用双线桥表示为:,故答案为:。

6.向200mL 某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 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 2,充分反应,测得最后溶液的pH>7。

(1)此时溶液的溶质如果是单一成分,可能是___;如果是多种成分,可能是___。

(2)在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缓慢滴加2mol·L -1的盐酸,所得气体(不考虑溶解于水)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①加入盐酸200mL 之前,无气体产生,写出OA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②B 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 (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3)将标准状况下的2.24LCO 2通入150mL1mol·L -1NaOH 溶液中,c(HCO 3-)与c(CO 32-)的关系是___。

【答案】Na 2CO 3或NaHCO 3 NaOH 和Na 2CO 3或Na 2CO 3和NaHCO 3 OH −+H +═H 2O 、CO 32−+H +═HCO 3− 1.2mol/L c(HCO 3−)>c(CO 32−) 【解析】 【详解】
(1)CO 2与NaOH 反应可生成Na 2CO 3或NaHCO 3,二者溶液都呈碱性,则如果是单一成
分,可能是Na 2CO 3或NaHCO 3,如果是多种成分,若1<
()
()
2n NaOH n CO <2,溶质是NaHCO 3、Na 2CO 3,若()
()
2n NaOH n CO >2,溶质是Na 2CO 3、NaOH ,故答案为:Na 2CO 3或NaHCO 3;NaOH
和Na 2CO 3或Na 2CO 3和NaHCO 3;
(2)①加入盐酸200mL 时开始生成气体,当加入盐酸300mL 时不再产生气体,A→B 段发生NaHCO 3+HCl ═NaCl+H 2O+CO 2↑,而O−A 段消耗的盐酸为A→B 的二倍,应为NaOH 和Na 2CO 3的混合物,都可与盐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OH −+H +═H 2O 、CO 32−+H +═HCO 3−,故答案为:OH −+H +═H 2O 、CO 32−+H +═HCO 3−;
②B 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为NaCl ,由盐酸的物质的量可知为0.3L×2mol/L=0.6mol ,则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0.2L 0.6mol
+0.3L
=1.2mol/L ,故答案为:1.2mol/L ;
(3)标准状况下,2.24LCO2的物质的量为:
2.24L
=0.1mol
22.4L/mol
,150mL1mol/LNaOH溶
液中含0.15molNaOH,二者发生反应2CO2+3NaOH=Na2CO3+NaHCO3+H2O,生成等浓度的Na2CO3、NaHCO3,HCO3−、CO32−部分水解,由于CO32−水解程度大于HCO3−,则
c(HCO3−)>c(CO32−),故答案为:则c(HCO3−)>c(CO32−)。

【点睛】
本题易错点在于(3),通过计算分析溶液中溶质组成,但不能忽略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反应,根据水解程度比较离子浓度。

7.10℃时加热NaHCO3饱和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随温度的升高发生如下变化:
甲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随温度的升高HCO3-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认为,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NaHCO3,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

丙认为:
(1)只要在加热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产生沉淀,则乙判断正确。

为什么?能不能选用Ba(OH)2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加热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8.3,则__________(填“甲”或“乙”)判断正确。

【答案】HCO3-+H2O H2CO3+OH-大于 2NaHCO3Na2CO3+CO2↑+H2O 若原因是HCO3-水解程度增大,则溶液中几乎没有CO32-,所以可用BaCl2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来推知乙的观点是否正确,但不能选用Ba(OH)2溶液,因为Ba2++OH-+HCO3-
===BaCO3↓+H2O,若用Ba(OH)2溶液检验,无论哪种观点都会有沉淀产生等于甲
【解析】
【分析】
HCO是弱酸根离子,HCO水解出碳酸和氢氧根离子;碳酸氢钠加热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碱性越强,说明水解程度越大;
(1) CO能与钡离子结合成碳酸钡沉淀,HCO与钡离子不反应;Ba(OH)2和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2)水解反应可逆,恢复到原温度,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详解】
HCO水解出碳酸和氢氧根离子,水解方程式:HCO+H2OƒH2CO3+OH-。

碳酸氢钠加热
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反应方程式是2NaHCO3Δ
=Na2CO3+CO2↑+H2O;碱性越
强,说明水解程度越大,所以Na2CO3的水解程度大于NaHCO3;
(1)CO能与钡离子结合成碳酸钡沉淀,HCO与钡离子不反应,在加热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CO;由于Ba(OH)2和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不能选用Ba(OH)2溶液;
(2)水解反应可逆,若恢复到原温度,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将加热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等于8.3,则甲判断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注意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鉴别碳酸钠、碳酸氢钠用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不能用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

8.某化学小组进行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如下图所示,该小组对试管c中红色褪去的原因进行探究。

(1)Na2O2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__________;请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阅资料:
①当NaOH溶液pH≥13时,可以使酚酞由红色褪为无色;
②Na2O2与水反应分两步进行:Na2O2+ H2O =" NaOH" + H2O22H2O2= 2H2O + O2↑
(2)请设计实验验证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有H2O2残留:取少量b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_,证明溶液中有H2O2残留。

(3)结合资料,该小组同学针c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提出以下假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溶液中H2O2破坏酚酞的结构;
③ NaOH和H2O2共同作用结果。

(4)该小组同学测出c中溶液的pH为14,认为还不能排除假设②、③,于是又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空白处:


操作现象结论
1向少量H2O2
中滴加2滴酚
酞,放置一段
时间,再加入
NaOH溶液至
pH=12
加入NaOH后,无色溶液先变红,后
褪色
①___________
2向少量 NaOH
溶液
(pH=14)中
滴加2滴酚
酞;再加适量
稀盐酸至溶液
pH=12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加盐酸后,又
出现红色,且不褪色
3向Na2O2与水
反应后的溶液
(pH=14)中
滴加2滴酚
酞;再加适量
稀盐酸至溶液
pH=1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pH大于13时,NaOH
使变红的溶液褪色;pH在
8~13时, NaOH和H2O2共
同作用使溶液褪色
(5)某同学按取(4)中述实验2褪色后的溶液,加水稀释至pH=12,没有观察到溶液变红。

该同学推测实验2加盐酸后溶液变红还可能与温度有关,请写出理由:___________。

【答案】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2Na2O2 + 2H2O = 4NaOH + O2↑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溶液中NaOH浓度较大,pH≥13仅H2O2不能破坏酚酞结构,酚酞褪色是H2O2和NaOH共同作用结果(或假设②不正确,假设③正确)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加入稀盐酸,会因发生中和反应而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解析】
【详解】
(1)Na2O2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证明过氧化氢的存在,利用其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来判断。

操作步骤是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3)当NaOH溶液pH≥13时,可以使酚酞由红色褪为无色;所以①的假设是溶液中NaOH 浓度较大,pH≥13;
(4)实验1的现象说明①仅H2O2不能破坏酚酞结构,酚酞褪色是H2O2和NaOH共同作用结果;
实验3的结论说明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pH=14>13),所以滴加2滴酚酞先变红后褪色;加入盐酸使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又出现红色,pH在8~13时,NaOH和H2O2共同作用使溶液褪色,所以最终溶液褪色。

(5)加水稀释不变红,加盐酸后变红,因为加盐酸后发生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放热反
应,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红色出现。

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Na2C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
(1)甲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CO2的质量。

实验时稀硫酸是与样品中的__________(填“Na2CO3”或“NaCl”)发生反应,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洗气瓶c中盛装的是浓硫酸,此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

(2)乙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取一定质量的样品(m g)和足量稀硫酸反应进行实验,完成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测定。

①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打开活塞a,由b注入水至其下端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再将针筒活塞向内推压,若b下端玻璃管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在实验完成时,能直接测得的数据是CO2的______(填“体积”或“质量”)。

(3)丙同学用下图所示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
①操作Ⅰ涉及的实验名称有:__________、洗涤;操作Ⅱ涉及的实验名称有干燥、
__________。

②丙同学测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答案】Na2CO3分液漏斗除去CO2中的水蒸气液面上升体积过滤称量
106y/197x
【解析】
【详解】
(1)依据装置和试剂分析,硫酸和样品中的碳酸钠反应,仪器b是加入液体的仪器可以控制加入的量,是分液漏斗;反应过程中含有水蒸气,可以利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2)①使用注射器改变瓶内气体的多少而改变瓶内压强;当将针筒活塞向内推压时,瓶内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瓶内液体则会被压入长颈漏斗内,b下端玻璃管中液面上升,可以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②在实验完成时,反应后可以利用注射器读取生成气体的体积,能直接测得的数据是CO2的体积;
(3)①流程分析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通过过滤得到沉
淀,洗涤后称重得到沉淀碳酸钡质量;②由流程分析判断:碳酸钡沉淀质量为yg,根据原
子守恒可知样品中Na2CO3质量为106
197
y
g,因此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106
197
y
x。

10.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Na2O2作为供氧剂:
(1)实验室常用加热钠的方法制备Na2O2,Na2O2是_______色固体,实验室制备Na2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试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现有mg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

(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CaCO3固体,6mol•L﹣1盐酸和蒸馏水)请从如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①写出实验中Na2O2和Na2O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应选用的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___________。

③若开始时测得样品的质量为2.0g,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为224mL(标准状况),计算出试样中Na2O2的纯度为:__________。

【答案】淡黄色 2Na+O2Na2O2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Na2O+H2O=2NaOH G→A→B→F 78%
【解析】
【分析】
(1)Na与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淡黄色的Na2O2,Na2O2能够与CO2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氧气;
(2)根据Na2O与水反应但不产生O2,Na2O2与水反应有O2产生。

在装置⑤中用H2O与样品反应,产生的O2通过A进入到装置①中,通过排水方法收集O2,反应产生的O2的体积通过装置④的量筒读出结合试样质量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Na2O2的质量和含量。

【详解】
(1)Na与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Na2O2,Na2O2是淡黄色的固体,制备Na2O2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2Na2O2;Na2O2能够与CO2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2)①在实验中Na2O2与H2O反应产生NaOH和O2,反应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O2↑;Na2O与H2O发生反应产生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O+H2O=2NaOH;
②使用装置⑤(试样与足量水反应的装置)、①和④(量度O2体积的装置)来测定试样中Na2O2的纯度。

由于①和④是排水方法量取气体的体积,所以装置接口连接顺序为G→A→B→F;
③n(O2)=
0.224
22.4/
L
L mol
=0.01mol,由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 n(Na2O2)=
n(O2)=0.02mol,则 m(Na2O2)=0.02mol×78g/mol=1.56g,试样中Na2O2的纯度为
1.56
2.0g
g
×100%=78%。

【点睛】
本题考查了过氧化钠的有关知识。

涉及其制备、性质、物质含量的测定等知识,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实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的特点,要重视实验教学。

11.I.钛冶炼厂与氯碱厂、甲醇厂组成一个产业链(如图所示),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e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2)写出钛铁矿在高温下与焦炭经氯化得到四氯化钛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Ⅱ.A、B、C、X均为中学常见的纯净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副产物已略去)。

试回答:
(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则A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A.S B.N2 C.Na D.Mg E.Al
(2)若X是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C溶液在贮存时应加入少量X,理由是(用必要的文字和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

(3)A还可以是氨气,氨气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Ⅷ 2FeTiO3+6C+7Cl22FeCl3+2TiCl4+6CO DE FeCl3 2Fe3++Fe=3Fe2+,防止Fe2+被氧化三角锥形
【解析】
【分析】
I.(1)Fe是26号元素,先书写Fe原子结构示意图,利用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序数、位置的关系判断其位置;
(2)钛铁矿与C、Cl2在高温下反应产生FeCl3、TiCl3、CO,结合电子守恒、原子守恒,书写方程式;
II.(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A是单质,则A和X形成的化合物有变价元素;
(2)若 X 是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C中含有Cl-,且X是变价金属,则X为Fe,所以C是FeCl2,B是FeCl3,A是Cl2;
亚铁离子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铁离子;
(3)若A是NH3,X 是O2,NH3被O2催化氧化产生NO,NO与O2反应产生NO2,所以B是NO,C是NO2。

【详解】
I.(1)Fe的原子序数为2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8、14、2,根据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关系可知Fe处于第四周期第ⅤⅢ族;
(2)从图示可知氯化时的反应物为FeTiO3、C、Cl2,生成物为FeCl3、TiCl4、CO,反应条件是高温,再根据得失电子和原子守恒即可得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2FeTiO3+6C+7Cl22FeCl3+2TiCl4+6CO;
Ⅱ.(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根据转化关系,A可发生连续氧化。

A.S与O2点燃反应产生SO2,SO2与O2催化氧化反应产生SO3,符合物质转化关系;
B.N2与O2在电火花作用下反应产生NO,NO与O2在常温下反应产生NO2,符合物质转化关系;
C.Na与O2在常温下反应产生Na2O,Na2O与O2在加热时反应产生Na2O2,符合物质转化关系;
D.Mg是+2价金属,与O2或Cl2只能产生+2价化合物,不能进一步氧化,不符合物质转化关系;
E.Al只有+3价,可以与O2反应产生Al2O3,不能进一步氧化,不符合物质转化关系;
综上所述可知:合理选项是DE;
(2)若X是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C中含有Cl-,则X为Fe,A为Cl2,B为FeCl3,C为FeCl2,FeCl2在具有还原性,在溶液中容易被溶解在溶液的O2氧化,为防止其氧化变质,常在其水溶液中加入少量还原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
(3)NH3分子中N是sp3杂化,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位置的关系、有电子转移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推断,明确反应原理、物质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综合考查了元素及化合物、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及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12.将1.05 g由铝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放入一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固体无剩余。

再向其中慢慢滴加50 mL 1 mo1/L的盐酸,可恰好使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溶解。

(1)要使混合物溶于水无剩余,则n(Al)与n(Na2O2)的关系须满足_________;
(2)写出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求原混合物中铝、过氧化钠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
(4)求滴加盐酸过程中开始出现沉淀时盐酸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l)≤2n(Na2O2) Al(OH)3+3H+=Al3++3H2O m(Al)=0.27 g;m(Na2O2)=0.78 g; 10 mL 【解析】
【分析】
(1)根据反应方程式找出使混合物溶于水无剩余,则n(Al)与n(Na2O2)的关系;
(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
(3)Al与Na2O2在水中发生的反应分别为2Na2O2+2H2O=4NaOH+O2↑和
2Al+2NaOH+2H2O=2NaAlO2+3H2↑,加入盐酸后又发生了反应NaOH+HCl=NaCl+H2O、
NaAlO2+HCl+H2O=Al(OH)3↓+NaCl、Al(OH)3+3HCl=AlCl3+3H2O,可得反应的关系式:Al~NaAlO2~Al(OH)3~AlCl3~3HCl,Na2O2~2NaOH~2NaCl~2HCl,根据反应的关系式来列式计算;
(4)开始生成沉淀时,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恰好被盐酸中和,根据(3)得出剩余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消耗盐酸的体积。

【详解】
(1)Al与Na2O2在水中发生的反应分别为:2Na2O2+2H2O=4NaOH+O2↑、
2Al+2NaOH+2H2O=2NaAlO2+3H2↑,要使混合物溶于水无剩余,则n(Al)与n(Na2O2)的关系须满足,则铝的物质的量必须≤钠离子的物质的量,即:n(Al)≤2n(Na2O2);
(2)生成的沉淀为Al(OH)3,Al(OH)3能够溶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OH)3+3H+=Al3++3H2O;
(3)Al与Na2O2在水中发生的反应分别为:2Na2O2+2H2O=4NaOH+O2↑、
2Al+2NaOH+2H2O=2NaAlO2+3H2↑,加入盐酸后又发生了反应:NaOH+HCl=NaCl+H2O、NaAlO2+HCl+H2O=Al(OH)3↓+NaCl、Al(OH)3+3HCl=AlCl3+3H2O,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和AlCl3,综合上述五个化学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式:Al~NaAlO2~Al(OH)3~AlCl3~3HCl,Na2O2~2NaOH~2NaCl~2HCl,设原混合物中x mol Al,有y mol Na2O2,则根据关系式Al~3HCl可知x mol Al反应需消耗3x mol HCl,根据Na2O2~2HCl可知y molNa2O2反应需消耗
2y mol HCl,则27x+78y=1.05 ①,3x+2y=1×50×10-3②,
联立①②两式解得:x=y=0.01 mol,则Al的质量m(Al)=0.01 mol×27 g/mol=0.27 g,Na2O2的质量m(Na2O2)=0.01 mol×78 g/mol=0.78 g;
(4)开始出现沉淀时,原溶液中剩余的氢氧化钠恰好被盐酸中和,根据(3)可知,0.01 mol
Na2O2完全反应生成0.02 mol NaOH,而0.01 mol铝消耗0.01 mol NaOH,故反应后剩余
0.01 mol NaOH,中和0.01 molNaOH需要消耗0.01 mol HCl,则消耗1 mo1/L的盐酸的体积
为:V(HCl)=
0.01?mol
1?mol/L
n
c
=0.01 L=10 mL。

【点睛】
本题考查了混合物反应的计算,明确发生反应原理为解答关键,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注意掌握关系式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13.Na2O2是一种常见的过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通常可用作漂白剂和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