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职业倦怠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拒绝职业倦怠,做幸福的老师
遵义市文化小学杨忠政
贵州省遵义市文化小学邮编:563000
关键词:期望;现实;冲突;认知;调适
摘要: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决定于个体的认识,包括了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职业倦怠这种消极心理主要源于我们对当下自我以及所处的环境际遇的认识。
主观理解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会影响我们对现状的过份认识,这种认识倾向于强化“不幸福”感,进而产生消极倦怠心理。
如果自我主动改变自己的内心环境,实现内外平衡,就可以有效消除那些负面的心理问题。
重获职业幸福感。
从事教学育至今已有16年了。
16年里,面对教育工作,我经历了懵懂无知、跟风学舌、愤世疾俗、灰心丧气、独立思考、重振旗鼓……
如今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成长过程所必需的经过。
横向观察身边的同事,我发现,不只是我,大多数同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一、什么会产生职业职业倦怠心理?
我想,为什么在某些阶段,我突然对自己曾经热衷的教育工作失去了热情和耐心?回想自身,再看看周边的同事。
细细归纳起来,应该有以下这些原因:
1.在并不理解教育工作的时候,曾有因较长时间还只能在教育规律的门外徘徊,自然产生很明显的失败感,觉得自己不适合干教育工作,当看到别的人却在更短的时间里就进入角色,获得好评时。
个体会选择离开,不再主动参与公开情况下的教育活动,进而丧失主动开展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职业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2.在跟风学舌阶段,我们没有自己成体系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做法。
往往热衷于向别的所谓“名师” “取经”。
但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把别人的好办法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
也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倦怠心理就会产生。
3.愤世心理。
随着职业活动越来越深入,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现状中不合理的现象了解得越多,也开始真正思考当下教育界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当前正在
进行的教育,有许多方法、观念都不好,甚至是错误的。
希望改变它,却又无能为力,同样会产生强烈的失败感。
倦怠心理也会承之产生。
4.当我们努力工作了,但也许是由于方法不太好,也许是其他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在领导的批评中,在与同事的对比中,在舆论的洪流中,我们不但会失去对下一步做好工作的自我激励心态,甚至会产生逆反或冲突心理。
用粗俗的话叫“我不奉陪了”,在无法离开这令人厌恶和痛苦的工作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苟且过活,得过且过的心理选择。
5.面对变化极快的社会环境,越发觉得自己的工作际遇、薪水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越来越不理想。
加之长时间过着规矩的、单调的、枯燥的教师生活。
渐渐失去生活和工作的激情。
懒散的心态自然生发出来。
6.人际交往的不利,也会导致一些厌倦心理。
进而影响我们对工作的激情。
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决定于个体的认识,包括了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所以,职业倦怠这种消极心理的产生主要源于我们对当下自我以及所处的环境际遇的认识。
主观理解和客观现实的冲突会影响我们对现状的过份认识,这种认识倾向于强化“不幸福”感,进而产生消极倦怠心理。
二、拒绝职业倦怠,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职业倦怠是一种极为消极的负面心理,它侵蚀我们的工作动力、弱化我们的工作激情,直至一点点蚕食我们原本应该快乐幸福的人生。
我们意识到了它的危害,却无奈它总是如影随形。
客观地说,每一个人都既是消极心理的生产者,又是消极心理的消费者。
所以,要消除倦怠心理,首先还得从自身上想法办。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以期改变这种颓废的状况、。
1.不怨天。
当我们遭遇工作中的阻碍时,不要责怪时运,也不要怨恨机遇不垂青于我。
每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所有的好机会都降落到某一个体头上。
如果所有的好处我都得了,那别人怎么办?因此,失误也罢,挫折也好,它们都是人一生必须经历的。
每一个完整的人生都不会是完美的。
它应该包含成功与失败。
我们应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它。
如果可以,还应该以欣喜的眼光看待不好的遭遇,因为它其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的——如果我们的头脑的确清醒的话——这些启发可以指引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效地规避类似的情况,甚至还可以避免更糟糕的情况。
2.不怨人。
要相信“人和人是平等的”。
我们处在有利条件的时候要这样想,我们处于不利条件下的时候更要这要想。
当我们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高尚,那就是去帮助别人,其间获得的是自己心灵的充实和洗炼;但当我们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理解,也大可不别去怨恨,因为别人其实也没有必须帮助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就是说,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打定自力更生的心理准备。
既然是孤军奋战,吃一两场败仗也不丢人。
需要思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自己如何提高战斗力;二是如何获取来自外界的有力协助。
说到底,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同,不宜联想到他人。
3.不自责。
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自责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它不但不能帮助我们从困境中走出来,更会过分渲染失败的糟糕程度,使人更加丧失振作起来的信心和力量。
当我们总是把眼光对准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呈现出来的自己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形象,可能我们会首先对自己失去信任。
如果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了,还能想自己所做的事情吗?所在,如果遇到了失败,我们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图将来改进;二是寻找自己在行动中的成功之处,找到的亮点越多,越能重新点燃奋斗下去的激情。
4.不贪多、不图大。
“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物质的变化都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再远大的理想,再有价值的目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期越高,失望越大”。
不言而喻,失望越大,压力就会增大。
当压力大过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时,我们会选择放弃,这就是倦怠。
事实上,无论多远大的目标,都是通过一小点、一小点的进步和成功组合积累而成的。
比如我想成为一个专家型的老师。
我需要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思考;还需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观察、思考、调整、再实践、再思考。
每一次行动,都可能获得一些小小的体会、一件小小的本领。
在一个又一个周期螺旋循环的过程中,我们正渐渐接进我们的目标。
如果没有这些过程,没有这些小成功的积累,我们是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的。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小事,取得小成功,其实是完成将来华丽转身,实现从质变到量变的必要基础。
不要对自己所取得的小成功视而不见,更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全”的目标。
不要嫌自己进步得太慢,也不要嫌自己获得的太少。
只要自己在努力,只要自己的现状在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土话说:“不怕慢,只怕站!”我们就可以一步步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6.不敏感。
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和身边人事的变化,不必大惊小怪。
我可以这样想: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因缘。
5.多享受,多欣赏。
好好享受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我常告诫自己:我还活着,我没挨饿,我有一份颇有价值的工作,这足以令我激动不已;我的学生爱我,也许别人并不知
道我对孩子们有多好,也不会知道孩子们是如何爱我的,但这是事实,不需要去宣传,我只是悄悄的享受。
我享受孩子们真诚的笑容,享受他们天真且诚恳的问题候,享受他们清明透亮的目光,享受他们悄悄摩仿我的举手投足……这一切,只有我自己最明白,这份神秘感足以令我如沐春风、浑身焕彩!细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看他们稚嫩的脚步越来越坚实,我甚至觉得我很伟大了!
细细算来,从教已经16年。
这些年来,我像一个农夫,在田间、垄里,在风中,在雨中,专注于培植每一棵幼苗成长。
我曾抱着、搀着、引着送走了近千个孩子了,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足迹,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上。
看着他们,我告诉自己:我干的不错!
这一切,都成为激励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每天找几个快乐的理由,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总之,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内部主观环境与外部客观环境之间的冲突造成的。
如果自我主动改变自己的内心环境,实现内外平衡,就可以有效消除那些负面的心理问题。
重获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