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6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Voi.28,No.6 2006年12月Acta Agricui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Dce.,2006
文章编号:1000-2286(2006)06-0885-05
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调查研究
罗佳,庄秋林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福建省福州、古田、霞浦、建瓯、漳州、漳浦、三明、龙岩等地食用菌场发现,为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包括昆虫纲、蛛形纲和有害动物三大类,昆虫纲害虫计7目30科50种,其中双翅目害虫种类最多。
对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进行了描述,捕食性天敌背黑狭胸步甲[Stenolophus connotatus(Bates)]和彩纹猎蝽[Euagoras plagiatus (Burmeister)]为国内首次报道。
食用菌害虫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对策。
关键词:食用菌;有害生物;发生为害;天敌;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646;S435.673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of Edible
Fungi from Fujian Province
LUO Jia,ZHUANG Oiu-iin
(Coiiege of Piant Protection,FAFU,Fuzhou350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particuiariy on pests of edibie fungi in Fujian Province.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and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both in the fieid and in the iaboratory,the totai coiiection inciudes Insec-ta,Arachnoidea and harmfui animai.Insecta contains50species,beionging30famiiies,7orders.Diptera pests are of the iargest number.The harm of the main pests is describied.Stenolophus connotatus(Bates)and Euagoras plagiatus(Burmeister)are found to be predators,and reported firstiy in China.Some controiiing measures for pests of edibie fungi are suggested.
Key words:edibie fungi;pest;damage;naturai enemy;controi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重要副业或产业。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食用菌有害生物的为害日益猖獗,并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用菌是福建省种植业的一项支柱产业,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对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有关福建省食用菌有害生物的系统调查研究未见报道,为使食用菌出口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广大菇农真正获利,笔者对福建省食用菌有害生物进行了系统调查。
目前,国内已报道的食用菌害虫达11目44科90余种,害螨14科26种[1]。
本文记述了笔者在福建省食用菌主要栽培产地的调查结果,为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包括昆虫纲、蛛形纲和有害动物三大类。
昆虫纲害虫计7目30科50种(其中食用菌栽培期害虫25科43种,贮藏期害虫7科8种);蛛形纲害螨4科4种及捕食性蜘蛛;有害动物2种;天敌昆虫3目6科6种。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防治食用菌有害生物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收稿日期:2006-09-18 修回日期:2006-11-08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3N030)
作者简介:罗佳(1955-),女,副教授,从事园艺害虫及天敌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28卷1 材料与方法
自2003年6月开始对从福建省福州、古田、霞浦、建瓯、漳州、漳浦、三明、龙岩等地的食用菌场采集来的被害虫(螨)为害的鲍鱼菇、凤尾菇、杏鲍菇、金针菇、茶薪菇、平菇、蘑菇、香菇、银耳和毛木耳等的
菌筒置于直径9.5cm 的广口瓶中饲养,
待成虫羽化后,用毛笔粘出浸于!=75%的酒精中,然后制成玻片标本或液浸标本;食用菌贮藏期害虫制成针插或液浸标本,在显微镜和双筒解剖镜下进行种类鉴定[2~7];采集的天敌昆虫制成针插或液浸标本进行种类鉴定[2,3,8~l0]。
害虫发生为害的观察通过食用菌场和实验室内的饲养相结合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用菌有害生物种类
2.1.1 双翅目(Diptera )害虫 为害食用菌的害虫中双翅目种类最多,记3亚目ll 科28种。
长角亚目(Nematocera )。
(l )眼蕈蚊科(Sciaridea ):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 pleuroti Yang et Zhang )、海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 haipleuroti Yang et Zhang et Tan )、闽菇迟眼蕈蚊(Bradysia minpleuroti Yang et Zhang )、沪菇迟眼蕈蚊(Bradysia hupleuroti Yang et Zhang et Tan )、短鞭迟眼蕈蚊(Bradysia
brachytoma Yang et Zhang et Yang )
、香菇迟眼蕈蚊(Bradysia sp.)、磨菇迟眼蕈蚊[Bradysia sp.(l )和Bradysia sp.(2)];(2)菌蚊科(Mycetophiiidae ):中华新蕈蚊(Neoempheria sinica Wu et Yang )和小菌蚊
(Sciophila sp.)
;(3)粪蚊科(Scatopsidae ):广粪蚊[Cobolidia fuscipes (Meigen )];(4)瘿蚊科(Cecidomyi-idae ):真菌瘿蚊(Mycophila fungicola Feit )及采自毛木耳、平菇、鲍鱼菇、茶树菇、蘑菇上的瘿蚊(待鉴定)共7种;(5)蛾蠓科(Psychodidae ):菇蛾蠓(Psychoda sp.)。
短角亚目(Brachycera )。
(6)水虻科(Stratiomyidae ):水虻(Stratiomyia sp.)。
芒角亚目(Aristocera )。
(7)蚤蝇科(Phoridae ):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 )、白翅型蚤蝇(Megaselia sp.)
、凯氏锥蚤蝇(Conicera kempi Brunetii )、菇蚤蝇(Phora sp.);(8)果蝇科(Drosophiii-dae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 );(9)实蝇科(Tephritidae ):菇实蝇(待鉴定);(l0)黄潜
蝇科(Chioropidae )
:菇黄潜蝇(待鉴定);(ll )斑蝇科(Otitidae ):菇斑蝇(待鉴定)。
2.1.2 弹尾目(Coiiemboia )害虫 (l )紫跳虫科(Hypogastruridae ):紫跳虫(Hypogastrura communis Foi-
som )
;(2)圆跳虫科(Sminthuridae ):斑足齿跳虫(Dicyrtoma balicrura Lin et Xia );(3)等节跳虫科(Isoto-midae ):角跳虫(Folsomia fimetaria Linne );(4)长角跳虫科(Entomobryidae ):菇长角跳虫(待鉴定);(5)
棘跳虫科(Onychiuridae )
:蘑菇棘跳虫(待鉴定)。
2.1.3 鞘翅目(Coieoptera )害虫 (l )木蕈甲科(Ciidae ):中华木蕈甲(Cis chinensis Lawrence )、灵芝木蕈甲(Cis sp.);(2)窃蠹科(Anobiidae ):灵芝窃蠹(Mizodorcatoma sp.);(3)隐翅甲科(Staphyiinidae ):菇
隐翅甲(属异型隐翅甲亚科Oxyteiinae )
(待鉴定)。
2.1.4 啮虫目(Psocoptera )害虫 (l )书啮科(Liposceiidae ):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us Badon-
nei )
;(2)厚啮科(Pachytroctidae ):灵芝厚啮(待鉴定)。
2.1.5 革翅目(Dermaptera )害虫 (l )蠼螋科(Labiduridae ):菇蠼螋(Labidura sp.);(2)球螋科(For-ficuiidae ):菇球螋(Forficula sp.)。
2.1.6 鳞翅目(Lepidoptera )害虫 细卷蛾科(Cochyiidae ):灵芝细卷蛾(Phalonidia sp.)。
2.1.7 直翅目(Orthoptera )害虫 刺翼蚱科(Sceiimenidae ):二刺羊角蚱[Criotettix bispinosus (Dai-
man )
]。
2.1.8 蛛形纲害螨 (l )粉螨科(Acaridae ):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 )];(2)薄口螨科(Histiostomidae ):速生薄口螨[Histiostoma feroniarum (Dufour )];(3)囊螨科(Ascidae ):菇毛绥螨
(Lasioseius sp.)
;(4)珠甲螨科(Damaeidae ):珠甲螨(Damaeus sp.)。
·688·
第6期罗佳等: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调查研究2.1.9 有害动物 (l )野蛞蝓[Agriolimasx agrestis (Linnaeus )];(2)马陆(Spilobolus marginatus )。
2.1.10 食用菌贮藏期害虫 为害贮藏期食用菌的害虫记7科8种,多为鞘翅目害虫。
(l )
鞘翅目(Coieoptera )大蕈甲科(Erotyiidae ):凹黄大蕈甲[Dacne japanica (Crotch )];(2)鞘翅目(Coieoptera )窃蠹科(Anobiidae ):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 (Fabricius )];(3)鞘翅目(Coieoptera )扁谷盗科(Laemophioeidae ):土耳其扁谷盗[Cryptolestes turcicus (Grouveiie )];(4)鞘翅目(Coieoptera )锯谷
盗科(Siivanidae )
: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aeus )]、大眼锯谷盗[O.mercator (Fauvei )];(5)鞘翅目(Coieoptera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6)鳞翅目
(Lepidoptera )
螟蛾科(Pyraiidae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 (Htbner )];(7)啮虫目(Psocoptera )书啮科(Liposceiidae )
: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us (Badonnei )]。
2.2 食用菌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
食用菌害虫中数双翅目种类最多,双翅目害虫中眼蕈蚊种群数量大,为害严重。
平菇厉眼蕈蚊是福建省的优势种,在菇房内只要有食用菌栽培均可发生。
成虫具趋光性,不取食,常在培养料、菌袋口端及子实体上爬行、交尾、产卵;成虫产卵场所多选择隐蔽和湿润的环境,卵聚产或散产在菌柄丛间的缝隙、绒毛间、菌褶间、菇根附近的覆土上、菌床表面的凹陷处及料袋内的交界缝等隐蔽场所。
l5~22C 是其
适温范围,最适温度时完成l 代只需2l d ,
20C 左右,繁殖量大,成活率高。
相对湿度(RH )对其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RH 低于75%对幼虫、蛹均有致死作用,而卵在RH 低于85%时不能孵化[ll ]。
幼虫
喜在腐殖质丰富的潮湿环境中生活,袋装的菌块幼虫多在菌袋的内壁爬行,喜食菌丝、子实体原基、菌褶、菌柄等。
为害严重时造成退菌、原基消失;被害子实体发黄、发粘、最终腐烂;菌柄被食成海绵状;菌盖被害仅剩一层表皮。
同时它也会破坏菌筒、菌袋和菌种的培养料,稍大的幼虫会分泌大量丝网粘连培养料的碎屑和粪粒。
饲养中观察发现,被害菌筒内的幼虫一般为几十头,多者可达几百头,平菇厉眼蕈蚊发生严重的菇房常给菇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弹尾目跳虫是无翅的低等小昆虫,腹部有跳器,善于跳跃。
由于体表有一层油质,故不怕水,积水时可成群结队浮在水面上,仍跳跃自如。
世代重叠,常在夏秋季节暴发危害,具有明显的趋湿、趋暗、群集习性。
为害食用菌的菌丝和子实体,菌丝被害生长受抑制,严重发生时,大量虫体聚集于接种穴周围或菌柄和菌盖交界处取食菌褶,菇体形成不规则的凹陷斑,继而变成褐色斑点,有的甚至枯萎死亡。
虫体一旦受惊,即从菇床跳离,经过一段时间又跳回被害的子实体上。
跳虫还可携带螨虫和病菌,常造成菇床二次污染。
鞘翅目成虫具假死性,幼虫钻蛀为害,引起菌丝萎缩、子实体出现蛀孔或隧道。
菌柄及蕈伞被钻蛀
取食后在表面留下直径为l.0~l.5mm 的小圆孔,
严重发生为害时,子实体呈粉末状。
山地菇场种植灵芝,周围朽木多,管理不善或采收过迟,都极易遭受灵芝木蕈甲和灵芝窃蠹的侵害。
啮虫目的啮虫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成虫、若虫为害菌丝体。
革翅目蠼螋成虫日间栖息于黑暗潮湿处,喜欢夜晚活动。
成虫和若虫多隐藏在培养料袋的缝隙中或土中,咬食菌丝、菇蕾和子实体,造成菇蕾溃烂,严重时菌柄被咬食而折断,子实体被吃空仅剩菌膜外壳。
鳞翅目细卷蛾幼虫从菌盖背面和菌柄基部侵入,在菇体内钻蛀为害,造成菇体孔洞、缺刻、破碎,蛀入孔可见虫粪及排泄物。
直翅目二刺羊角蚱成虫和若虫咬食菇蕾和子实体,造成菌柄折断,子实体缺刻、破损。
蛛形纲的害螨中以腐食酪螨最为常见,经常发生于菌种瓶、菌种袋、菇床和菌块上,为害食用菌的菌丝、子实体,取食菌丝造成菌丝生长不良或菌丝消失,栽培时出现的“退菌”现象往往与其发生有关。
子实体被害可造成许多孔洞和不规则的隧道,小菇蕾受害后易引起菇缘破裂形成畸形菇。
腐食酪螨不耐
高温,耐饥能力很强,喜温暖、潮湿环境,不耐干燥,在潮湿的环境下,繁殖快,发生量大
[l ]。
野蛞蝓和马陆喜阴暗潮湿的环境,白天多藏匿于枯枝、落叶、草丛和石块下,黄昏后爬出为害,将子实体咬食成缺刻·
788·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28卷或锯齿状。
野蛞蝓爬过的地方常留下白色粘质带痕,影响品质,过于潮湿的菇房为害尤为猖獗。
贮藏期的食用菌以凹黄大蕈甲为害最为严重,菌柄及蕈伞被幼虫钻蛀取食后在表面留下小圆孔,严重发生时,子实体呈粉末状。
印度谷螟幼虫为害时吐丝结网,被害菇体带有虫体粪便的臭味。
食用菌贮藏期含水量高于l3%以上易遭为害。
!."#食用菌害虫的天敌
(l )鞘翅目(Coheoptera )步甲科(Carabidae )狭胸步甲属(Stenolophus )的背黑狭胸步甲[Stenolophus
connotatus
(Bates )]捕食沪菇迟眼蕈蚊、闽菇迟眼蕈蚊、短鞭迟眼蕈蚊、东亚异蚤蝇、隐翅甲、蠼螋、球螋等。
(2)半翅目(Hemiptera )猎蝽科(Reduviidae )真猎蝽亚科(Harpactorinae )彩猎蝽属(Euagoras )的彩纹猎蝽[(Euagoras plagiatus (Burmeiter )]捕食平菇厉眼蕈蚊、蛾蠓、跳虫等。
(3)
膜翅目(Hymenoptera )肿腿蜂科(Bethyhidae )的管氏肿腿蜂(Sclerodema guani Xiao et Wu )寄生隐翅甲;金小蜂科(Pteromahidae )的米象金小蜂[Lariophagus distinguendus (Foerster )]寄生土耳其扁谷盗、锯谷盗和烟草甲等。
(4)
膜翅目(Hymenoptera )姬蜂科(Ichneumonidae )的姬蜂(待鉴定)寄生小菌蚊的蛹。
(5)
膜翅目(Hymenoptera )瘿蜂科(Cynipidae )的瘿蜂(待鉴定)寄生蚤蝇的蛹。
(6)蜘蛛:捕食跳虫、菌蚊等害虫。
"#食用菌害虫的防治
研究和识别食用菌害虫的目的在于进行防治。
(l )菇场管理。
菇场周围不良环境是造成食用菌有害生物大量发生的重要因素,选择良好的栽培场地以避开虫源,清洁栽培场地及菇房废弃的培养料以切断害虫侵入菇房的途径;袋料高温发酵,菇房熏蒸消毒在生产中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菇场的门窗应安装60目的尼龙纱网并在其面上经常喷洒除虫菊酯、鱼藤精等植物杀虫剂,以防成虫进入。
(2)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电子灭蚊器、高压静电灭虫灯及黑光灯诱杀成虫。
菇房的进出口要保持黑暗,应随时关灯,阻止成虫飞入。
食用菌干品可采用日光曝晒、烘干等降低含水量的方法以防止害虫的发生。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物品可吸收微波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使温度升高,达到干燥和杀灭害虫目的。
家用微波炉可用于处理少量的食用菌干品,用l.5kW 的微波炉处理l kg 左右的干品,在l.5min 内可杀死所有害虫。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目前仍是防治食用菌害虫十分有效的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 后,国外
对我国出口产品纷纷设置“绿色壁垒”,特别是日本,仅食用菌农残限量要求就有38项[l2]。
食用菌子实
体生长周期短、直接食用,许多杀虫剂对其有毒害作用。
当前,食用菌害虫化学防治的重点是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和探索科学的施药方法。
国家认证注册可用于食用菌害虫防治的药剂极少,许多农药在食用菌上被禁用。
目前所用药剂多数选自于蔬菜和果树的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
种,如锐劲特、阿克泰、阿维菌素、苦参碱、除虫菊酯及鱼藤精等
[l3]。
密闭良好的菇房可用磷化铝熏蒸杀死菇房空间、床面和培养料中的害虫,熏蒸时间24~27h [l ],药量视菇房面积的大小而定。
食用菌干品
仓库也可用磷化铝熏蒸杀灭害虫。
(4)
生物防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防治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目前食用菌的生物防治主要是运用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
捕食性天敌主要有双革螨(Diga-masellus fallax )、粪寄螨(Parasitus fimetorum )和窄蛛螨(Arctoseius cetratus )等捕食性螨类,这些螨类能捕
食双翅目、蜱螨目和线虫纲的多种害虫
[l ]。
国内曾有人提出利用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等生物农药进行菌蚊的防治,因为它已相当广泛地应用在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上,这为食用菌害虫的防
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l4]。
在福建省各地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的调查中,采集到7种天敌,其中背·888·
第6期罗佳等: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调查研究黑狭胸步甲和彩纹猎蝽为国内首次报道,有望成为食用菌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资源。
(5)
综合防治。
由于人工栽培的各种食用菌属腐生性真菌,其栽培的环境条件和营养基质均适宜害虫的发生,解决好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的虫(螨)害问题是获得高产优质食用菌的重要保证。
综合防治对害虫来讲,要求不单纯依赖一种方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虫口密度。
总之,食用菌有害生物的防治,较理想、较安全的方法是搞好栽培场所的环境卫生,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害虫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讨"论
福建省盛产特色食用菌,是我国入世后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之一。
随着栽培过程的重复和栽培品种的增加,有害生物为害相继加重,解决好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的有害生物问题是获得高产优质食用菌的重要保证。
福建为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种类较多,其中双翅目害虫种类最多,数量大,为害严重,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是食用菌有害生物的防治重点。
调查中采集到7种天敌。
何嘉等
[1]报道的捕食性螨类笔者在调查中未发现,是否还有其他天敌有待今后进一步证实。
调查中发现的天敌数量不多,因此,在害虫大量发生时化学防治仍是食用菌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是较理想的选择。
致谢:螨类标本由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范青海教授鉴定,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何嘉,张陶,李正跃,等.我国食用菌害虫研究现状[J ].中国食用菌,2005,24(1):21-24.
[2]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通论(上册)[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313,318,325-345.
[3]袁锋.昆虫分类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86-319,390,404.
[4]郑乐怡,归鸿.昆虫分类[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4-751.
[5]刘广纯.中国蚤蝇分类双翅目:蚤蝇科(上册)[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学敏,杨集昆,谭琦.食用菌病虫害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1-129.
[7]张生芳,刘永平,武增强.中国储藏物甲虫[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8]黄邦侃.福建昆虫志(第六卷)[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
[9]黄邦侃.福建昆虫志(第二卷)[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8.
[10]萧采瑜,任树芝,郑乐怡,等.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500-501.
[11]何嘉,张陶,李正跃.平菇厉眼蕈蚊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J ].中国食用菌,2005,24(4):52-53.
[12]汤秀美,孙健.闽东出口食用菌农残现况与监控建议[J ].福建农业科技,2005(6):26-28.
[13]张绍升,罗佳.食用菌病虫害诊治图谱[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1-104.
[14]李蒙英,谢立群.尖眼蕈蚊的生物学及综防研究[J ].中国食用菌,2000,19(3):19-20.
·988·
食用菌有害生物及天敌调查研究
作者:罗佳, 庄秋林, LUO Jia, ZHUANG Qiu-lin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刊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年,卷(期):2006,28(6)
被引用次数:3次
1.李蒙英;谢立群尖眼蕈蚊的生物学及综防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 2000(03)
2.黄邦侃福建昆虫志 2002
3.黄邦侃福建昆虫志 2002
4.张生芳;刘永平;武增强中国储藏物甲虫 1998
5.张学敏;杨集昆;谭琦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1994
6.刘广纯中国蚤蝇分类双翅目:蚤蝇科 2001
7.郑乐怡;归鸿昆虫分类 1999
8.袁锋昆虫分类学 1998
9.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通论 1980
10.张绍升;罗佳食用菌病虫害诊治图谱 2004
11.汤秀美;孙健闽东出口食用菌农残现况与监控建议[期刊论文]-福建农业科技 2005(06)
12.何嘉;张陶;李正跃平菇厉眼蕈蚊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 2005(04)
13.萧采瑜;任树芝;郑乐怡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 1981
14.何嘉;张陶;李正跃我国食用菌害虫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 2005(01)
1.郝代见巩义市食用菌害虫及天敌调查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09(18)
2.刘桂清.黄鸿.欧剑峰.吴华食用菌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植保导刊 2008(6)
3.沈登荣.张宏瑞.张陶我国食用菌眼蕈蚊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 2008(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nydxxb200606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