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西三校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河西三校普通高中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语文仿真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
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
我想,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
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不是职业美学家,而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
他写道:“艺术是由这样一种人类活动所构成的,即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
”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
我想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
20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追寻作者意图,进而关注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到将文学看成是语言的存在物,对作品文本进行细读,品味其语言和修辞手段,从而形成新的批评;将文学看成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语言的结构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文学,从而形成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再到从现象学出发,对文本及其接受过程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形成接受美学。
由此,原本是诗人吟唱、听众围观这一素朴而直接的过程被拉长了。
一部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过程,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媒体的创新,出版方式的发展,以及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也由于前述种种理论的繁衍,变得越来越复杂。
有关文学的理论不断增殖,繁多而精深。
批评家们必须面对这些理论,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
然而,他们又不得不作出选择,找到最适合的理论,不断从理论回到文学本身,而不是在理论的丛林中迷失自我。
这时,作为一个原本只是以写小说为主业、偶尔说一说对文学艺术看法的托尔斯泰,却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文学艺术还是要传情达意。
托尔斯泰说,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然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他得出结论,“这就是艺术活动”。
理论家会围绕接受者能否获得同样的情感而展开争论。
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情本身。
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理想的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对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对此作了众多定义。
B.非职业美学家托尔斯秦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解答在当代西方美学史上有非常大的影响。
C.20世纪的西方文论种种理论的繁行,拉长了一部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过程,使之变得越来越复杂。
D.理论家围绕接受者能否获得同艺术家一样的情感而展开的争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情本身。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情”是衡量“文学艺术是什么”的定义是否靠谱的关键,有情才有文艺,情与艺术性成正比。
B.作为作家的列夫・托尔斯秦对“艺术”做出的解释道出了文学艺术的真谛,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很不一样。
C.批评家们必须在不断增殖的有关文学的理论中找到最适合的理论,又要不断从理论回到文学本身,才能看清理论不迷路。
D.作家通过文字向理想的读者倾诉情感,情感应该是艺术家和读者之间沟通、分享的重要内容。
3.批评家们和托尔斯泰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些年涌现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新时代文艺▲ 。
文化自信的底气鼓起文艺的精神风帆,在文艺作品中读者能感受到▲ 、奋斗进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 ,感受到主旋律更加响亮。
A.焕然一新自强不息鼓动
B.气象一新自强不息鼓舞
C.气象一新发愤图强鼓动
D.焕然一新发愤图强鼓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春节假期规划中给博物馆留有一席之地,“博物馆里过大年”已从一个响亮的口号变为一种常态。
B.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序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并非一蹴而就的。
C.散文有神聚的特点,散文的中心思想是针对散文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D.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陷入尴尬境地,人们对这种现象要引起足够的反思。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
②貔(xiū)虎,貔和虎。
泛指猛兽。
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2.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
A.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赤壁怀古》唐王周)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唐杜牧)
C.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赤壁》南宋岳珂)
D.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
(《贺新郎》元邵亨贞)
3.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哀婉悲凉B.清幽质朴C.凄楚含蓄D.旷达闲适
3.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6)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比西方有成就得多,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对此,除了有学者就命题本身的客观性、科学性进行研究外,更多的学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去求解,但都没有深入关注到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直觉体悟式思考等。
“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建构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统一模式。
直觉体悟的特点是摒弃逻辑推理,通过意识活动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
如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宋明理学讲“求理于吾心”,均是直觉体悟式的思考方式。
这类思维方式在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方面曾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逐渐显露出诸多不适应。
其一,不利于分析和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方式形成。
“天人合一”的思维导致传统中国人在观察世界时,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不注重对客体进行精确分析,只是满足于将朴素直观的认识和生产经验进行简单的综合和抽象,获得一种整体性认识。
而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坚持实体论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这使西方人重视探索自然,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恰恰需要分析和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但中国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没有催生出这种追求精确性的精神。
其二,不利于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
直觉体悟式思考虽然具有突破认识程式化的作用,但这种重直觉、轻论证,不求精确与严密解释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走向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
经验性的观察与综合是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前提,但经验性知识的综合如果少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是靠直觉体悟,不可能达到理论高度且形成科学体系。
如我国在唐朝时期,建筑与工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力学:我国在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文材料和经验认识,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天文学。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路线,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
中国农耕文明的
思维方式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只是到了近代在有些方面显得不适应,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否定得一无是处或者认为已经丧失全部意义,更不能定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就一定是落后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熊燕华《李约瑟难题新探——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李约瑟提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B.传统中国人在观察外部世界时,着眼于整体性认识,从不注重区分主体和客体。
C.直觉体悟式思考不讲究逻辑和实证,故依靠直觉体悟不能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
D.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有历史必然性,与同期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各有优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科学思维的视角,论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B.文章在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特质时,注重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其形成的原因。
C.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不适应,论证结构清晰。
D.认为思维方式与文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思维方式影响科技发展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和宋明理学家看来,人可以通过“心”的意识活动,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B.西方人追求精确性的精神传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C.如果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我国古代也能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力学、天文学。
D.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并不只是历史的偶然。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
《中原音韵》曾指出(耍孩儿)即(魔合罗),学界或据此认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这一推断有一定道理,惜文献无存,难以确考。
从现存文献看,(耍孩儿)最早见于无名氏《刘知远》,其后,董解元《西厢记》亦用之。
《刘知远》的具体创作年代学界有争议,而《董西厢》,钟嗣成《录鬼簿》谓其作者董解元“金章宗时人”,朱权《太和正音谱》也说他“仕于金,始制北曲”,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更称其“为后世北曲之祖”。
金元以来北曲,在宫调、曲调、联套形式等方面都沿袭了《董西厢》诸多特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耍孩儿)的宫调归属与词格。
南曲(耍孩儿)要稍微复杂一些,但就其源头来说,也仍在《董西厢》。
南曲(耍孩儿)之于《董西厢》(耍孩儿),虽有因承,但更多的却是变化,所以无论从其宫调的归属看,还是从其曲调的词格看,两者都颇不相同,但即使如此,南曲(耍孩儿)之源也无疑在《董西厢》,至少其曲调名称如此。
至于俗曲(耍孩儿),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是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开始流行的,但事实上其八句格早
在元代就已经“定型”了,只是它长期隐藏在北曲般涉调(煞)曲的身后而已。
据吴梅《南北词简谱》,北曲般涉调(煞)曲,除开头三句外,其下半句法全同,所以(煞)即(耍孩儿)“换头”,而当(煞)进一步衍化并再换其“尾”后,八句格(煞)(亦即八句格(耍孩儿))也就诞生了!至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从其与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么篇)前六句的句法多少有些相似看,似亦出《董西厢》。
(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但并不同流。
北曲般涉调(耍孩儿)大约是在元初随北曲的成熟而定型的,此后相沿不改。
至于南曲(耍孩儿),从今存南中吕宫、南中吕调(耍孩儿)曲最早仅分别见于“元传奇”《拜月亭》《吕蒙正》这一点看,它们应该是在元代中后期才定型的。
至于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定型,就更是晚在明末了,这从其在明代中后期几种曲谱中的衍化轨迹可知:蒋孝“旧谱”无般涉调,沈璟“新谱”有般涉调但无(耍孩儿)曲调,《九宫正始》既有般涉调也有(耍孩儿)曲调,但其(耍孩儿)有目无词,直到《南词新谱》,般涉调(耍孩儿)才有目有词。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5日13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而异流,所以它名同而调异。
B.从现存文献推断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
C.金元以来北曲沿袭了《董西厢》中(耍孩儿)的宫调与词格。
D.南曲(耍孩儿)源自《董西厢》,并继承原有的宫调与词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钟嗣成、朱权和张羽的说法,论证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B.作者从“因承”和“变化”角度比较,论述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C.作者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方面,论述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北曲、南曲和俗曲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避免争议,作者选择了(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的说法。
B.俗曲(耍孩儿)虽然流行的迟,但从源头来看还是源自《董西厢》。
C.北曲般涉调(耍孩儿)逐步成熟,一旦定型后代剧作家便沿袭不改。
D.作者依据《南词新谱》,推断南曲般涉调(耍孩儿)应定型于明末。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
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
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
遣逊及亲戚还吴。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
..,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
..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
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
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
”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
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其后,逊上疏.欲击备,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
”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乃先攻一营,不利。
诸将皆曰:“空杀兵耳。
”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
”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一尔势成,破其四十馀营。
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备因夜遁,驿人断后,仅得入白帝城。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
逊曰:“未可。
”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
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
”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
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陆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B.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C.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D.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仕幕府,指在文武官署中担任一定官职,做军政大吏的佐助人员。
B.诣都,是到京城,到朝廷的意思,和它同义的词还有“诣阙”“ 谒阙”。
“诣阙上书”指上书至中央司法机关申冤。
C.疏,分条陈述,亦指奏章;这里的“上疏”,即指呈上奏章。
除此之外,疏,还另指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文字,如《十三经注疏》。
D.领,即加封、兼任,是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或官职较高的官员兼任同等级别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逊少年不幸,年轻有为。
陆逊年少时失去父亲,跟随堂祖父陆康长大,二十一岁就到孙权的幕府中做官,历任东西曹令史。
B.陆逊一心为国,不计私仇。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奏章揭发陆逊非法掠夺百姓,而后来陆逊却在孙权面前称赞他是好官。
因为陆逊认为淳于式是为民着想,且互相诋毁的风气不可助长。
C.陆逊胸有谋略,坚持己见。
刘备派吴班带人挑战。
吴将都想要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必定有诈,没有出战,使刘备的计策失败。
等时机成熟,才火烧了刘备四十余营,大获全胜。
D.陆逊用兵奇巧,调度有方。
在与刘备的作战中,在对方军队疲惫,士气沮丧时才寻找战机出战;在孙桓被围求救时,陆逊听从诸将的建议也认为孙桓得人心,城牢粮足,不需要去救就能解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2)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
..。
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
更求
..显忠。
年十七,随父永奇行陈
一人,显忠请行。
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
”显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
”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缱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
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
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
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
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
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翅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
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 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宣抚吴玲遣张
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至行在
..,高宗抚劳再三。
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
显忠与敌战,败之。
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
”乃焚庐江而走。
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
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
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
”显
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
..,乃还会稽。
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
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B.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C.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D.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赐名,即帝王赐给臣民名。
婴儿出生3月后由父亲命名,赐名则是帝王对臣民的恩宠与奖励。
B.行陈,亦称“行伍”,是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在本文中用以代指军队。
C.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南宋为避金兵进攻,曾经在杭州等地设立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