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3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
一、教材分析
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1 节至 3 节,主要叙述了重力、重力
产生的原由、重心、力、力的三因素、力的成效、四种基真相互作用、弹力产生的条件、弹
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表示图、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转动摩擦力、流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第二部分是 4 节至 5 节,主要叙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章、力的合成、协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力的分解、矢量、标量、
三角形定章、共点力的均衡等观点。

在物理技术方面, 主要设计及使用了弹簧秤、初步训练设计实验、采集数据、数据办理
和总结规律的技术、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术。

在物理过程方面 , 主要叙述了人类是从力产生的成效开始认识力、“重心”观点的形成、细小形变的放大过程、摩擦力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等过程。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 , 主要叙述了等效代换、细小量放大的方法、控制变量、客观务
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等思想方法。

二、教课目的
1、经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有的形变,经过实验认识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经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均衡条件,划分矢量和标量,使劲
的合成与分解分析平时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课重点
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课难点
使劲的合成与分解分析解决实质问题。

五、教课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建立知识系统
①大小: G=mg,g=9.8N/kg
重力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余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弹力
方向:老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力
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F F ;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
静摩擦力:大小, 0F F m;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向方向相反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章, F1 F2 F F1 F2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二)本章复习思路打破
Ⅰ 物理思想方法
l、详细——抽象思想方法
从大批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详细形象化――用
有向线段进行描绘,经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变为几何问题来办理。

2、等效代替方法
协力和分力能够等效代替,而不改变其作用成效。

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质问题经常用的方法。

Ⅱ 基本解题思路
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用相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2、正确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受哪些力的作用,画出受力争,做到不多力,许多力。

3、列方程求解:据物理规律先用字母列方程,整理出待求量的表达式,一致单位,代
入数据求解。

(三)知识重点追踪
对于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状况,是研究力学识题的重点,是一定掌握的基本功。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照力的观点,分析物体所遇到的其余物体的作用。

详细
方法以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第一要确立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状况。

2、隔绝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四周环境中隔绝出来,分析四周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
用。

3、按必定次序分析: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

此中重力是非接触力,简单
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照其产生的条件仔细分析。

4、画好受力分析图。

要按次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四)本章专题分析
[例 1]以下图,物体遇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 3 N、5N,求这两个力的协力.
分析:依据平行四边形定章作出平行四边形,以下图,因为F1、 F2相互垂直,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对角线分红的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
F F12F22(5 3)252N=10 N
协力的方向与F1的夹角θ为:
F253
tgθ =30°
F
3
153
评论 :此后我们碰到的求协力的问题,
多半都用计算法, 即依据平行四边形定章作出平
行四边形后,经过解此中的三角形求协力.在这种状况下作的是表示图,不需要很严格,但要规范,明确哪些该画实线,哪些该画虚线,箭头应标在什么地点等.
[例 2] 如左图所示,物体遇到大小相 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 200 N ,两力之间的夹角为 60°,求这两个拉力的协力。

分析:依据平行四边形定章,作出表示图(如右图所示)
,它是一个菱形,我们能够利
用其对角线垂直均分,经过解此中的直
角三角形求协力.
F 2F 1 cos30 200 3 N=346 N
协力与 F 1、 F 2 的夹 角均为 30°.
小结:(1)求矢量时要注意不单要求出其大小,还要求出其方向, 其方向往常用它与已知矢量的夹角表示.
( 2)要学好物理,除掌握物理观点和规律外,还要注意提升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 3]如图(甲),半圆形支架
,两细绳 与 结于圆心 ,下悬重为
G 的物体,
BAO OA OB O
使
绳固定不动,在将
绳的
B 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川点渐渐移至竖直的地点
C 的过程中,
OA
OB
分析
绳与
绳所受力的大小怎样变化?
OA
OB
分析:
因为绳结
O 遇到重物的拉力 ,所以才使 绳和 绳受力,所以将拉 力 T 分
T
OA OB
解为 T A 和 T B ,如图(乙), OA 绳固定,则 T A 的方向不变,在 OB 绳向上凑近 OC 的过程中,
在 B1、 B2、B3三个地点,两绳受的力分别为T A1和 T B1, T A2和 T B2, T A3和 T B3,从图形
上看出T A向来减小,而T B倒是先变小后增大,当OB
与OA垂直

T B最小.
评论:( 1)这种均衡问题,是一个物体遇到三个力(或可等效为三个力)而均衡,此中
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立的(如重力)而另一个力的方向一直不变,第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都可改变.问第三个力取什么方向这个力有最小值.当第三个力的方向跟第二个力垂直时,有最
小值,这一规律搞清楚后,运用作图法或计算法就比较方便了。

(2)经过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关系或变化状况,做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
分析,从图上就能够看出结果,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称为图解法。

(五)讲堂练习
1、将一个力 F 分解为不为零的两个分力,以下哪些分解结果是不行能的
A. 分力之一垂直于F
B.两个分力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C. 一个分力的大小与 F 的大小相等
D.一个分力与 F 相等
2、两根长度相等的轻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上端分别固定于天花板上的A、B两点,已知两绳所能经受的最大拉力均为F T,则每根轻绳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
3、质量为 2 kg 的物体放在水平川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动
时,弹簧伸长了3 cm,当拉着物体行进时,弹簧伸长 2 cm,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200
N/m(g=10 N/kg ),求:
( 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少?
( 2)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4、以下图,物重30 N ,用O C 绳悬挂在O点, O C绳能蒙受最大拉力为20 3 N,再
用一绳系 C 绳的
A 点,
BA
绳能蒙受的最大拉力为30 N,现用水平力拉,能够把 A 绳拉
O BA O
到与竖直方向成多大角度?
参照答案:
1、 D
2、l≥
F T AB
4F T2m2 g 2
3、分析:( 1)依据胡克定律,F=k x,当弹簧伸长 3 cm 时,弹簧的拉力为 6 N;弹簧伸长 2 cm 时,弹簧的拉力为 4 N. 再由均衡的知识,可得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6 N.
( 2)滑动摩擦力为F f=4 N,正压力F N=G=20 N ,所以动摩擦因数μ=F f / F N=0.2
4、分析:当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渐渐增大时,和绳中的拉力都渐渐增大 .
OA OA BA
此中某一根的拉力达到它自己能蒙受的最大拉力时,就不可以再增大角度了. 明显,OA绳中的
拉力先达到这一要求 .
所以有 cos θ =
G303
T OA2032所以θ=30°
六、讲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