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祟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镶,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最终形成,并随之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武当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
就善恶伦理观而言,武当道教继承和发展了早期道教天道承负的教义,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而且通过法忏等形式全面灌输抑恶扬善、得道成仙的思想,并将之融人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之中。
具体而言,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天道承负,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是道教的传统教义之一。
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
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
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滴,连传被其灾。
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其
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
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
可见,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极力宣扬现世的善恶报应。
早在先秦时期,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就已形成。
如《易经》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经》说: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西汉末至东汉初,徽纬之学盛行,便又衍生出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并予以报应的观念。
如《河图纪命符》称: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
恶事大者,夺纪。
过小者,夺算。
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
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
数本多者,纪算难尽,故死迟。
若所察本数以上,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
道教诞生后,吸取了l纬学说中善恶报应等理论。
如《老子想尔注》(传为张陵所着)中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
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解析武当道教善恶伦理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