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的发展演变规律及理论价值_唐乐微

合集下载

针灸的发展史

针灸的发展史

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伏羲氏等都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Bian stone or needle stone,an ancient acupuncture instrument made of stone)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出现了大大的推动的刺法的发展。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

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发展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针灸疗法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治疗方法:采用针刺、艾灸等手段 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 学术发展:为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针灸疗法
起源:秦汉时期 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治疗方法:针灸、艾灸、拔罐等 临床应用:治疗范围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02
针灸学在非药物疗法中的重要地 位
针灸学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学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优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学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叉融 合

05
针灸学的学术体系与流派
经穴考略与脏腑图点穴法
定义:经穴考略与脏腑图点穴法是一种针灸学术体系
历史背景: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是针灸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针灸治疗要掌握时机,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针刺方

现代针灸流派及其学术思想
中西结合派:融合中西医学 理论,注重针灸的现代化发 展
民间派:注重临床实效,强 调针灸的实用价值
学院派: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注重临床实践与教学
气功针灸派:将气功应用于 针灸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
调理气血
温针派:注重使用温针灸技 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针灸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得到完整传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创新:现代科技与针灸学的结合,开拓了针灸治疗的新领域,提高了治疗效果。 国际化:针灸学逐渐走向国际化,成为世界范围内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普及:针灸学教育逐渐普及,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稻壳学院
针灸学发展简史
单击添加副标题
目录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探讨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95博士生 王飞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针刺操作全过程中的施术方法,包括进针前的准备、治神、揣穴、循切,以及进针后的操作和出针等各种手法;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毫针从进针后到出针前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1 针刺手法的起源与形成针刺手法是伴随着针刺术产生的,据考证针刺起源于砭石,在原始社会出现了石针、骨针,奴隶社会出现了青铜针,封建社会出现了金针、银针[1]。

可以想象,不同的针具,操作方法也一定不同。

1973年我国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 脉法 的文字,其中有关用砭石刺破痈肿放血排脓的记载,名之曰 启脉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刺法的记载[2]。

可以说 启脉 是原始针刺手法的雏形。

而真正意义上的针刺手法,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针具的改良,到了 内经 时代才逐渐成熟的。

灵枢 和 素问 都各列有专题讨论针刺手法,从针刺工具,针刺前的准备及进针、留针、出针,到针刺方向、针刺深浅与补泻、禁忌等, 巨细备至 ,成为后世各家刺法的宗祖,标志着针刺手法的形成。

灵枢 官针 是讨论针刺法的专篇,共载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刺法,其中的许多刺法至今仍在沿用。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提出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的双手配合进针法。

素问 针解篇 、 素问 刺要论 、 灵枢 刺节真邪篇 、 灵枢 小针解 等进一步论述了针刺中的 治神 、 守神 、 调气 、 行气 及进针方向、针刺深浅、留针、出针等基本方法与原则。

灵枢 的 九针十二原 、 经脉 、 根结 、 终始 、 官能 各篇,及 素问 中的 宝命全形论 、 调经论 等篇,对针刺手法的施术原则与操作方法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如捻转补泻、开合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方法。

素问 离和真邪论 说: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中医针灸疗法古老技艺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中医针灸疗法古老技艺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中医针灸疗法古老技艺的现代应用与发展中医针灸疗法:古老技艺的现代应用与发展中医针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疗效,在现代医疗领域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针灸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运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针灸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中风后遗症、偏头痛等,针灸能够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对于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疗效。

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够在现代医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其独特的治疗机制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来发挥作用。

当针刺穴位时,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免疫细胞活性等,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病能力。

除了治疗疾病,针灸在现代康复医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风、外伤等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中,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运动员的损伤康复,针灸可以帮助缓解肌肉疲劳、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运动成绩。

在美容领域,针灸也逐渐受到关注。

通过针刺面部穴位,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美容养颜、抗皱祛斑的效果。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从内而外地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和容貌。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呈现针灸学的演变过程。

1. 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针进行针刺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针灸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记载了针灸学的起源、原理和应用。

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如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针灸经验等。

2. 针灸学的发展与繁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针灸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医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是中国针灸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的问世,进一步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同时,针灸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3.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针灸学也不断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针灸学注重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不断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年来,针灸学在疼痛管理、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4. 针灸学的国际传播与发展随着全球交流的加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提升,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国际医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针灸学的相关机构和学术组织,开展针灸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同时,针灸学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进一步推动了针灸学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康复针灸疗法

中国传统康复针灸疗法
施针
使用不锈钢毫针刺入穴位,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针刺深度和角度。
起针
在留针后,将针拔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和感染。
针灸疗法的操作流程
针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针灸时应避免受凉或吹风,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灸后应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
拔罐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拔罐的目的,确定留罐的时间和数量。
留罐
02
01
03
04
05
03
针灸疗法的实践操作
位于手掌侧面,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
针灸疗法的常用穴位
合谷穴
位于膝盖骨外侧凹陷下三寸处,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针灸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痛具有缓解作用。
针灸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失语等症状。
脑卒中
针灸疗法能够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肌肉僵直、震颤等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
针灸疗法对癫痫的发作频率和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癫痫
针灸疗法对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针灸疗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人才短缺、传承困难、安全性等问题。
挑战
针灸疗法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6
总结与展望
历史悠久
针灸疗法源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疗效显著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针灸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带您了解这门古老而奇妙的学科。

1. 起源与初期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针灸实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针灸针是由石头或者骨头制成的,后来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

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英雄,他被认为是针灸学的创始人。

《黄帝内经》是一部记载了神农氏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2. 经典时期的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成为了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以及针灸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时期的针灸学家还发展了针灸的穴位学说,提出了经络系统和穴位的分布规律。

3. 隋唐时期的繁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隋唐时期,针灸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隋朝时期,杨上善编撰了《针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唐朝时期,针灸学家王冰编纂了《千金方》,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方剂和经验。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专门的针灸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针灸医师。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公元960年-1911年)在这个时期,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宋朝时期,针灸学家王清任编纂了《针灸大成》,系统总结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元朝时期,华佗的弟子杨继洲编纂了《针灸正宗》,对针灸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针灸学逐渐与其他医学学科融合,形成为了中医学的整体体系。

5.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1911年至今)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针灸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时期,针灸学开始引入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从“针刺治神”理解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

从“针刺治神”理解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

从“针刺治神”理解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摘要:首先从中医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角度探讨癌痛病机和治疗,认为神气衰败、心神不安既是癌痛患者普遍存在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是导致癌痛存在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应注重“针刺治神”,并阐明针刺治神的内涵:第一点治广义之神,即唤醒和发挥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作用,激发和调动人体正气;第二点治狭义之神,即从心神论治,使神气内守,血液充盈、运行通畅。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标准处方,同时也是治疗痛症的基础方,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的解析,认为此方治疗癌痛重在通督醒神、宁心安神、养血调神,符合针刺治神的内涵,据此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有效性机理。

为临床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针刺治神;醒脑开窍针法;广义之神;狭义之神;癌痛癌性疼痛(简称癌痛),主要是指肿瘤细胞直接或间接浸润、转移、扩散及压迫有关组织或抗肿瘤治疗引起的慢性疼痛。

据报道,半数以上的癌症患者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可伴发不同程度的疼痛,仍有30%的临终患者疼痛无法得以缓解,癌痛长期持续,可引发或加重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降低生活质量[1]。

西医常采取三阶梯镇痛原则,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疼痛控制不佳、药物依赖性、耐药性等不良反应。

针刺可以缓解疼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剂量,越来越多应用于治疗癌痛[2]。

癌痛在中医学属于“痛证”范畴, 癌症患者多半存在癌毒气滞血瘀痰凝等实证[3],严重阻碍人体气血津液输布,阻碍经络之气正常运行,即所谓不通则痛;而肿瘤生长劫掠人体组织所需营养,或放化疗副作用导致气血津液严重亏耗,即所谓不荣则痛。

一般认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癌痛的基本病机[4]。

本文从“针刺治神”的角度出发,阐明神气衰败、心神不安也是导致癌痛存在的重要病机,借以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癌痛有效性机理。

1 从中医“神”理解癌痛病机和治疗在《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十分广泛,充斥众多篇卷,表达不同意涵。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1. 概述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成为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医学学科。

本文将重点介绍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现代应用。

2. 起源针灸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了使用石针进行针刺疗法的证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金属针进行针刺疗法,并逐渐形成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3. 发展阶段3.1 古代发展阶段在古代,针灸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中国古代医学相结合。

《黄帝内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其中详细记载了针灸的理论和应用。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2 中世纪发展阶段在中世纪,针灸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针灸学术开始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这些国家吸收了中国的针灸学术,并结合自身的医学传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学体系。

3.3 现代发展阶段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针灸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许多国家都设立了针灸学院或研究机构,培养针灸学专业人才,并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同时,针灸学的疗效也得到了科学验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现代应用4.1 临床应用针灸学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针灸也被用作辅助疗法,提高疗效。

4.2 科学研究针灸学的发展也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致力于研究针灸的机制和疗效,以进一步推动针灸学的发展。

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针灸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5. 结论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到现代,针灸学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与技巧

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与技巧

避免过度刺激
在采用强刺激手法时,医生应掌握好 刺激量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 良反应。
04
艾灸疗法及其应用范围
艾灸疗法简介及作用机制
艾灸疗法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通过激发经气来调整人体紊 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01
02
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烟中的化学成分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 ,产生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等功效。
刮痧原理及操作技巧
刮痧原理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 ,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
胃的效用。
操作技巧
刮痧时要选择合适的刮痧器具和介质,力度要均匀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刮痧顺序 一般为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
国内现状
国际现状
针灸疗法在国际上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疗法的研究和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也承认针灸对一些疾病具有确切疗效。
未来趋势与挑战
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针灸疗法将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针灸疗法也将与现代医学 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治疗体系。
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与技 巧
汇报人:XX 2024-01-30
目录
contents
• 针灸起源与发展概述 •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 针刺手法与操作规范 • 艾灸疗法及其应用范围 • 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段 • 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
01
针灸起源与发展概述

针灸中国_精品文档

针灸中国_精品文档

针灸中国引言: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被认为是一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针灸在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历史、原理、应用以及现代研究进展等。

一、历史1.1 早期起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当时已经有人们使用石针进行针灸治疗。

而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针灸医书《黄帝内经》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编纂而成的,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针灸理论和实践经验。

1.2 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继续发展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编写了《千金方》,详细介绍了针灸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病症的指导。

到了明清时期,针灸逐渐成为了宫廷医学的一部分,同时也传播到了民间。

二、原理2.1 气血调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有密切关系。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经络上插入针头,来调整人体气血的运行。

这可以增加气血的循环,促进气血的平衡,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2.2 神经调节针灸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通过刺激针刺点附近的神经末梢,来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和体液调节,影响大脑中的疼痛传导途径,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三、应用领域3.1 疾病治疗针灸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据统计,针灸可以治疗包括头痛、失眠、消化系统问题、呼吸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等在内的多种疾病。

针灸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调节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3.2 健康保健除了治疗疾病,针灸也可以用于健康保健。

针灸被广泛认为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

例如,针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力,提高睡眠质量等。

对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针灸也是一种有效的保健手段。

四、现代研究进展4.1 生物学机制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已经确认,针灸可以通过影响多种生物学途径,如神经调节、炎症反应等,从而发挥治疗和保健作用。

认识中国传统医药——针灸疗法

认识中国传统医药——针灸疗法

认识中国传统医药——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核心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使用特殊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既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一、针灸的起源与发展针灸疗法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神农氏首次尝试使用具有草本植物刺痛作用的物质治疗疾病。

这些治疗方法随后逐渐演变为现代针灸疗法所使用的针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疗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

汉代时期,针灸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开始被系统地归纳和总结。

《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与针灸相关的内容。

二、针灸理论针灸疗法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论、经络论、脏腑论以及经络的具体细节。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可以恢复健康和平衡。

在针灸疗法中,人体被认为是由一系列经络组成的。

经络贯通全身,它们是一种能量的流动路径。

针灸师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诊断结果,在具体的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以改变人体的能量流动,从而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平衡。

三、针灸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针灸疗法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并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它的疗效。

除了在中国,针灸疗法也在许多国家作为一种另类疗法来使用。

在临床上,针灸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包括疼痛、消化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针灸的治疗效果不仅限于疾病的缓解,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四、针灸疗法的安全性针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的并发症和副作用非常少见。

这主要归因于严格的针具消毒和医疗环境的准备工作。

在中国,每一个从事针灸的医生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并获得相关的执照。

专业医生了解人体的解剖学和经络的位置,以及不同穴位的特点和功能,因此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针灸治疗。

早期医学——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

早期医学——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

早期医学——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医学史上,针灸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医疗技术。

针灸技术是最早的中医学治疗方法之一,也是中国医学的精髓。

不仅在中国,针灸技术在世界各地也被广泛应用。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针灸技术的起源和演变历程。

针灸技术的起源可追根溯源到早期的中国。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石头、骨头等磨成的针头进行治疗。

针灸技术的出现与生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岸的古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人类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常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各种疾病。

为了治疗疾病,古人类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医疗实践,其中针灸技术就成为最为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随着针灸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医学家们对针灸技术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按照古代医学家们的观点,在人体内存在着气、血、津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内协同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针灸技术所提供的,就是利用针刺的方式来调节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物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古代针灸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针刺分别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

根据医学史上的记载,针灸技术主要将人体分为了14个正常经络(12经、任脉、督脉),通过针刺和刮痧、拔火罐等方式来调节经络和穴位,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

针灸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深层的组织和器官,早期的医学家在不具备先进医疗设备的情况下,通过针灸技术解决了许多病痛。

而且,针灸技术相对于手术和外科手段更加安全和无痛,治疗成功的概率非常高,许多慢性病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针灸技术的成功和广泛应用,也得益于广泛的针灸师群体。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应用针灸技术,古代针灸师们创造了一系列的学说和理论,如经络学说、穴位学说等等。

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大大地推动了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总结而言,针灸技术的起源可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人类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所出现的对疾病的治疗手段。

古代的针灸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的生活贡献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

中医“针灸”的发展演变史青年中医李铎(2019-10-11 ·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针灸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从早期文献看,所记载的以灸法为主,所以艾灸的应用可能比针刺更早。

针刺的前身是“砭术”,砭术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于公元前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针具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面逐步发展成为金属针。

金属针具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

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发现很多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为腧”逐渐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效应和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认识到人体有一个经气运行的完整结构——经络系统。

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将腧穴、经络从理论上系统化,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及其他中医理论的形成使针灸成为中医一门独立的学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等。

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条文35条提出用针灸预防、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等重要观点,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东汉末期的华佗,针灸取穴少而精,并很注意针感的传导,著有《枕中灸刺经》(已佚)。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课件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课件

灸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灸法已经颇为盛行。 晋唐时,灸法仍十分盛行,几乎达到家喻户晓 的程度。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孙思邈《千 金要方》中亦大力提倡针灸并用。葛洪之妻鲍 姑亦大力主张用灸法治病,成为我国历史上第 一位女灸家。王焘《外台秘要》主张治病用灸 法而不用针法。指出“知艾火之功,过半于汤 药矣”。 自宋以后,历代医家亦多注重灸法
灸法的操作
隔物灸 着肤灸 灯火灸
筒灸
指出知艾火之功过半于汤自宋以后历代医家亦多注重灸法将灸法与针法并提备急灸法骨蒸病灸方黄帝明堂灸经针和灸虽然所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不同但有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点
一、灸法的起源
起源于我国原 始社会,与火 பைடு நூலகம்关系密切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
材料主要为 艾绒
二、灸法的发展
从古 至今
《左传》
最早提及灸法的文 献

“刺以石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内经》
将灸法与针法 并提
灸法专著
《黄帝明堂灸经》
《骨蒸病灸方》
《备急灸法》 《曹氏灸方》
针法与灸法的异同点
针和灸虽然所用的器材及操作方法不同, 但有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点: 1、属于外治法——通过体表作用于人体。 2、都通过输穴作用于经络脏腑——通过输 穴的刺激作用,调节该经的经气和所属 的脏腑。 3、都具有调和阴阳、扶正驱邪、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的功效。

针道源流流源清汇总

针道源流流源清汇总


1127
南 宋

1206 1234 元
1279
1368
针灸学相对鼎盛阶段
江西针灸学派 《神应经》、《针灸大全》等 1368 明 高武《针灸聚英》 汪机《针6

李学川《针灸逢源》
考试相关
考试时间 成绩评定方案 按教务处通知 90分钟 期末考试:闭卷考,占最终成绩的80%;
/gejia/index.html
维基
国学 推 荐 网 国学字箪 字海 瀚典 超星 知网 维普
针灸著作列表
.tw/ftms-bin/ftmsw3
作业:1次,占最终成绩的20%;
维基:一次,为附加分,适用于最终成绩在 55~94.5之间者(最终成绩提升一档)。
(备注: 考勤3次,原则上不计入最终成绩;但对最终成绩 在55~59.5之间者,可视考勤情况酌情加分至及格。)
相关资源
教师 课程网站
办公室:9409 电话:51322641 电邮:acumox.gejia@
针灸学全面发展阶段
960 1115 席弘随龙南渡,江西针灸学派 庄绰(约1079~1149) 《灸膏肓俞穴法》 窦材《扁鹊心书》 金· 何若愚《流注指微赋》 金· 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窦汉卿(1196~1280)《针经指南》 王国瑞《针灸玉龙经》 滑寿(1304~1386,或1368)《十四经发挥》 北 宋 王怀隐(约925~997)等《太平圣惠方》 王惟一铸铜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220 265 317 420 479 南 北 朝 三国· 魏 皇甫谧(215~282)《针灸甲乙经》 西晋 葛洪(约281~341) 《肘后备急方》 东晋 宋 齐 陶弘景(456~536) 《肘后百一方》

针灸的传承与发展

针灸的传承与发展

针灸的传承与发展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起源的传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有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

”之说;战国至秦汉时期,《内经·灵枢》所载针灸理论非常丰富和系统,故《灵枢》又被称作《针经》;魏晋隋唐时期,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成为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针灸专书;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设计了两具针灸铜人;明清时期,杨继洲在腧穴里列出了“奇穴”这个类别,并且编著了《针灸大成》一书,其中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

针灸对于肺、脑、肝等与五脏相关的疾病、失眠,甚至是女性更年期都有很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0·
中医杂志 2014 年 5 月第 55 卷第 9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Vol. 55,No. 9
律,但前者是否真实反映了腧穴真谛[2]? 《灵枢· 背腧》 虽也提到静固态定位法,如谓 “肺俞在三 焦 (当指椎) 之间,心俞在五焦之间,皆挟脊相 去三寸所”,指出了腧穴的大致位置,但接着又指 出: “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 其俞也”,提示以按压穴位后患者的反应作为最终 定位 的 主 要 依 据,也 体 现 了 取 穴 动 态 为 主 的 观 点[3]。正因如此, 《黄帝内经》 针刺之前,必先 “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 而下之,通而取之”,必辨明经气虚实,止于何处 腧穴,方才下针,泻实补虚,而收良效。后世以铜 人、图谱划定腧穴位置,便于学习、记诵,但临证 时若不能圆机活法,不先以押手明辨经气,胶执皮 肉筋骨以定位认穴,无异于按图索骥,刻舟求剑, 欲求得气则不易。正如 《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 言: “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关,上守机”。 3. 2 对针灸现代研究的启示
目前是否存在经穴效应特异性,在国际学术界 存在 争 议[4]。 有 些 研 究 显 示, 针 刺 “穴 位 ” 与 “非穴位” 所产生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进而质 疑穴位的存在,认为凡是将针刺入机体,即可得到 临床疗效。当然这种结论与针灸理论完全违背,但 运用他们当前的研究方法,得出这样的论断,也可 以用针灸理论来解释。在某些研究中,虽然也强调 了真针刺要获得 “气感”,假针刺不行针,不获得 气感,或不刺入皮肤,但其对得气感的评价多是依 据受试者的主观感受。而患者对 “气感” 的判断 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果操作的针灸师不能通过指 下感觉来判断,很难确定患者是否真正得气。而且 另有一种被称为 “隐性针感” 的现象,即针刺治 疗时患者无任何酸、麻、胀、重等针感,而医者却 有手下感觉,用经络测定仪也可探出导电量的明显 变动,为得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即使得气, 对气感的维持也常常被忽视,或者以电刺激维持针 感,但电刺激能否守气,电针的针感是否与得气感 等同,值得商榷。所以单凭患者感觉区分得气与 否,得气是否持续存在,非常不可靠。真针刺虽针 在穴位体表定位处,但若无持续的经气反应,所产 生的效应很可能与假针刺无异。
1 针刺手法发展源流概述
针刺手法指针刺 ( 包括进针、行 针 和 出 针) 时所使用 的 各 种 操 作 方 法[1]。 对 针 刺 手 法 的 记 载 首见于 《素问·离合真邪论》: “扪而循之,切而 散之,推而 按 之, 弹 而 怒 之, 抓 而 下 之, 通 而 取 之”,最早提出了具体的针刺手法,后世也都据此 发挥,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 《灵枢·刺节真邪》 曰: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 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记载 了进针前的手法要求。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针 法操作更重视辅助手法,突出了进针前手法的重 要性。
* 通讯作者:acuresearch@ 126. com,(028)66875812
“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 速效之功, 要交正而识本经。’ ( 这句是原书中引用的 《标幽 赋》原文) 经云: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宁失其 时,勿失 其 气。古 人 云: 有 八 法: 弹、 捻、 循、 扪、摄、按、爪、切,用 此 如 神,故 不 再 执 呼 吸 也。” 首次提出了下针八法,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个 时期更重视手法操作在补泻中的作用,而不是呼 吸。明代 《针灸大成》 曰: “此言补泻之法,非但 呼吸,而 在 乎 手 之 指 法 也。法 分 十 四 者,循 扪、 提、按、 弹、 捻、 搓、 盘, 推、 内 动 摇、 爪 切、 进、退、出、摄者是也。” 提出了 “十四法”,比 “八法” 更加完善,同时也指出补泻的关键在于指 法。在下针八法中有六法是对针刺部位的操作方 法,而在 “十四法” 中,对针具的操作手法更多。 由此可见,随着针灸的发展,先秦时期重在进针前 押手的手法操作,而到明代则更重视进针后刺手的 操作手法,使得针刺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这与针 刺的补泻发展和针刺的疗效密不可分。
中医杂志 2014 年 5 月第 55 卷第 9 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Vol. 55,No. 9
·729·
右手持针,使针尖触皮肤,轻轻捻下穿皮,穿皮既 终,再稍强捻下,以达目的部位。此法练习既久, 施术时能不感何种疼痛。” 如此对揣穴和进针手法 的理解,已为当代针灸医师广泛接受。即便崇尚简 便务实,传统的针刺手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 展。如 《针灸传真》 中对循法的补泻进行了补充, 曰 “昔人都 有 循 法 之 说,然 仅 言 循 其 经 络 上 下, 而未道及如何用手,如何起落,学者多所误会。且 又仅言泻气时,必用手指于穴边四面上下循按,而 未说出补针循法,于义缺然。……泻法用循,补法 亦用循,在识其顺逆迎随耳,必也于进针后,仍以 左手二指夹针,右手循按所针之经,或指令他人循 按,……补则顺其气道,……渐渐推至所针穴边而 停手,则气易足而经易实”。总之,民国时期,针 灸医家已开始用科学的视角审视针刺手法,对现代 针灸学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右手手法。 2. 2 由简到繁和由博返约
《黄帝内经》 时期,针刺手法寥寥数种,质朴 无华,无 复 杂 操 作。 指 导 手 法 的 理 论 方 面, 重 视 “辨气”,待气至之机而刺之,补泻以迎随、呼吸、 开阖、徐疾为主,至简而实用。到了宋明时期,思 想上三教融合,理学流行,众多儒生因科举不中转 而习医,儒医善于思辨,勤于著书立说,促成了针 灸学的繁荣发展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哲学理论 开始融入到针灸学中,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如九阳 六阴的数术理论用于指导呼吸和捻转等针刺手法的 补泻,“天、地、人三才” 理论用于指导针刺的进 退浅深,还有运气学说指导的子午流注针法等等, 针刺手法的种类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八法”、 “十四法”、“十二法” 不尽相同,具体手法操作也 各有特色。虽然有如此多的针刺手法,但其对传统 手法的演绎多基于哲学理论,是否具有真正的临床 实际价值,存在争议。如明代汪机指出, 《金针 赋》 所云 之 “针 刺 十 四 法” 以 及 “青 龙 摆 尾”、 “白虎摇头”、 “苍龟探穴”、 “赤凤迎源”、 “龙虎 交战” 等一系列针法,是 “合理者少,悖理者多, 错杂紊乱,繁冗重复”,并进一步指出,明代各种 综合补泻手法多是 “巧立名色,聋瞽人之耳目”, “无非将此提、按、徐、疾、左捻、右捻六法,交 错而用之耳”。所以从清代开始,针刺手法逐渐回 归临床实际,学者也更多地用针灸传统理论结合现 代医学的解剖知识等来客观地对待和运用针刺手 法,手法种类和操作由博返约。
针灸历代经典中对于得气的判断则以术者手下 感觉为主。如 《灵枢·终始》 曰: “邪气来也紧而 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难经·七十八难》 曰: “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难经 · 七十九难》 曰: “气来牢实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 失也”; 《标幽赋》 曰: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
2 针刺手法的发展规律
针刺手 法 从 《黄 帝 内 经》 时 期 发 展 到 今 天, 呈现出 “由左向右”, “由简到繁” 和 “由博返 约” 的趋势。 2. 1 由左向右
《灵枢·九针十二原》 曰: “右主推之,左持 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 曰: “知为针者信其 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 按所针 荥 俞 之 处, 弹 而 努 之, 爪 而 下 之, 其 气 之 来,如动脉 之 状,顺 针 而 刺 之。” 可 见 《黄 帝 内 经》 时期对左手辅助手法的重视,而 《黄帝内经》 中右手的针刺手 法 仅 有 “转”、 “伸”、 “提”、 “按” 数种。一方面由于古人更重视 “治气守神”, 另一方面则由于当时针具的限制。从出土文物来 看,1978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 出土的青铜针,被认为是战国至两汉时期 ( 公元 前 475 年 至 公 元 24 年) 的 器 物,器 身 为 棱 形; 1968 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出土的金银针, 其用手夹持的部位呈四棱形。棱形针柄便于右手稳 定持针,却不便于行针操作。而在宋明时期,针灸 理论得到极大丰富,针刺手法也繁复多样,尤其是 右手持针操作的成分比重越来越大,甚至一些押手 手法逐渐转变为刺手手法,比如弹法原为押手对针 刺部位轻弹以使局部气血充盈,在此时则转变为对 针柄的轻弹以催气、守气。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受 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和压制,针灸学发展迟缓甚至衰 落,押手手法多为定穴、止血之用,而无菌操作的 要求进一步限制了左手手法的使用,针刺主要依赖
3 针刺手法的理论价值
3. 1 增进对腧穴内涵的理解 《灵枢·九针十二原》 曰: “节之交,三百六
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 皮肉筋骨也”,明确指出,腧穴不是一种固定的解 剖结构,是经 气 通 行 之 门 户。 《素 问 · 气 府 论》 曰: “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同样指 出,腧穴为 “脉气所发”。 《黄帝内经》 所载腧穴 定位朴实简略,较笼统模糊,如称井穴在指端等。 后世表述则逐渐明晰具体,将腧穴定位详细标注, 如井穴去爪甲如韭叶等,并形成标准化的图谱和铜 人。迄于现代文献,其描述基于现代的解剖学,对 腧穴定位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提示腧穴 定位一直沿着由分散至聚合、由活动态到静固态的 不断明细化、固态化的道路迈进。应当说这一趋势 从表面上看符合认识事物不断从宏观到微观的规
唐乐微,陈 亮,任玉兰,梁繁荣*
( 成都中医目: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资助项目 (20110312)
[摘要] 针刺手法作为针刺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 《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发展,形成了种类繁多 的手法体系。简要回顾了针刺手法的发展源流,探讨了针刺手法的发展演变规律,重点阐释了针刺手法的理 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强调在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应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 针刺手法; 演变规律; 理论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