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12古代诗歌三首 人教(五四制) (共31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身体粉碎。粉,粉碎。 浑不怕:全不怕。浑,全、全然。
【大意】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 高尚的节操。
问题探究
《石灰吟》在托物言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 哲理?
《石灰吟》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品格高 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 这个道理和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朗读诗歌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读诗歌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来。
【大意】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原来扎在碎裂的 山岩之中。
【赏析】写出了竹子扎根于青山岩石的倔强形象。“咬”字 将竹拟人化,“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 意志之坚定。
课堂小结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特点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情操
要留清白在人间
状物 言志
坚贞不屈
主旨归纳
《石灰吟》通过写石灰的锤炼过程,表达了诗 人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 同流合污的坚贞节操。
竹石
郑燮
作品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字克柔, 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 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 人称为“三绝”。
打击也决不屈服、妥协的诗句是: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3.小明准备将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分类,下列诗句不宜放 在“咏物诗”里的是( ④) ①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⑤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何当:何日,何时。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清秋:天气凉爽的秋。
【大意】骏马啊,何时能戴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 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赏析】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问题探究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妙处?
比喻。“沙如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颜色,从触觉上写 出了寒冷的感觉,而且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月似钩”不仅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暗写了诗人的向 往。此处的“钩”可以理解为“吴钩”,在文学作品中, “吴钩”已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沙如 雪”“月似钩”两个比喻,平实中含深意,形象中寄心志, 放在“大漠”“燕山”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可谓匠心独运。
特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坚贞不屈课堂小结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情操状物言志石灰吟通过写石灰的锤炼过程表达了诗人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节操
12 古代诗歌三首
学习目标
1. 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 意,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 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 感情,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朗读诗歌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解读诗歌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燕(yān)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大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皑皑的白雪,燕山上,月 亮高悬,恰似一把弯钩。
【赏析】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理解性默写。 (1)李贺的《马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 识的句子是: 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与于谦《石灰吟》中的“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有异曲同工之妙。 (3)郑燮在《竹石》中借竹来表现自己即便遭受无数磨难
课堂小练
1.文学常识填空。 (1)《马诗》的作者是 李贺 , 唐 代诗人,有“ 诗鬼 ” 之称,他的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2)《石灰吟》的作者是 于谦 ,字廷益, 明 代政治家、 军事家。 (3)《竹石》的作者是 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 清 代 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 ”之一。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比喻经受很多磨难和打击。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大意】遭受无数次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写出了竹子坚韧挺拔的特点。“任尔东西南北风” 充满了对艰难环境的轻蔑与嘲弄,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 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课堂小结
马诗
沙如雪
实写
写景
月似钩
金络脑
虚写
言志
踏清秋
渴望报效国家
主旨归纳
诗人以马自喻,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怀才 不遇的感慨,吐露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 心声。
石灰吟
于谦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字 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
朗读诗歌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问题探究
《竹石》一诗主要是写“竹”,为什么题目不是 “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因为最能表现本诗主旨的诗句, 即诗歌三、四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 描写对象的确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 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尤其是“立 根破岩”。离开“破岩”,“竹”恐怕早在东西南北风的 “磨”“击”中荡然无存了。诗中的“竹”和“石”是患 难与共的“兄弟”,“石”的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 二者缺一不可。
李贺作有《马诗》二十三首,以马自喻,而各有侧 重。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 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怀才不遇等,表达诗人的种种 感慨。本诗是第五首。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 是藩镇极为猖獗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 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诗人希望驰 骋疆场、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这首诗歌就表达了诗 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课堂小结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特点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精神
任尔东西南北风
状物 言志
坚韧不拔 发了诗人 不向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 尚节操。
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通过写物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寄寓一定哲理的表现手法。本课的三首诗歌都运用 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分别借马、石灰和竹子来表 达自己的志向。《马诗》中,诗人借马表达自己报效 国家、施展抱负的志向。《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写 石灰的锤炼过程,表达自己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 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节操。《竹石》 中,诗人通过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表达自己正 直不屈、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志向。
3. 体会马、石灰、竹的形象,感受诗人的品格、志 向和气质。
马诗
李贺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 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 实也有所揭露、讽刺。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 《李凭箜篌引》等。
背景材料
解读诗歌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比喻经历多次艰苦的斗争和考验。“千”和
“万”都是虚指,意在强调次数很多。
若:好像。
等闲:平常。
【大意】石灰石经过多次锤打开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是很平常的事情。
【赏析】写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 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