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最新版高中历史 第7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检测(七)岳麓版必修1【经典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单元检测(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福建漳州期末)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采取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
”这实质上说明(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同盟结束
D.苏联比美国强大
解析从时间和材料中苏联对美国重大问题采取的态度,可以看出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冲突的加剧。
“冷战”开始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苏的冲突还是在同盟存在期间,排除C项;D项说法不能从材料中看出,且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答案 B
2.(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
”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
A.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
B.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
C.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
D.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答案 D
3.(2017·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有人说,世界的国际关系从东西方冲突的向心力中释放出离心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多头政治和多极化。
这一说法提出的时代背景是( )
A.二战结束
B.“冷战”形成
C.美苏争霸出现
D.“冷战”结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其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故A项错误;冷战是美苏争霸的重要形式,故B项正确;美苏争霸在二战结束前就开始了,由于战争尚未结束,两者并
未进行公开的对立,故C项错误;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增强,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7·河南焦作高一期末)二战后,法国意识到“‘不仅要把敌人打倒,还要把它扶起来’,惟有放弃报复心态,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仇恨才能化解。
”材料现象( )
A.促使法国加入了北约组织
B.推动了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C.缓和了法国和苏联的矛盾
D.冲击了“冷战”对抗意识
解析二战后北约组织的目的是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法国主张与敌人(德国)和解,“用睦邻、平等态度构建利益共同体”,即实现欧洲的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故B项正确;此时法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缓和,故C项错误;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但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联合,法德和解不能冲击“冷战”对抗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广东汕头期末)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
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
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题意中指法国在1960年,与苏联关系密切,并提出“大欧洲”设想,还“不顾美国的意见”,可见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D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B项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D
6.(2016·湖北襄阳一中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解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遏制转为扶植,是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之所以改变策略,是要把日本变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高了。
答案 C
7.(2016·山东威海一中月考)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A项的错误在于“改变了”;不结盟运动不是经济组织,与发展经济没有直接的联系,C项错误;材料认为不结盟运动的特点在于“敢于直言”,并不是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D项错误。
答案 B
8.(2017·四川绵阳高一期末)1950年11月,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参加“美国侵略台湾案”的讨论,以表达中国政府立场,伍修权代表发言结束后,许多人上前同他热烈握手,向他表示欢迎和祝贺,这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同
B.新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到赞许
D.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侵略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伍修权代表发言结束后,许多人上前同他热烈握手,向他表示欢迎和祝贺”得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到赞许,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7·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969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无视八亿人民(中国人民)这一件事,在我们看来就不可能建立和平了……因此,我们准备同他们对话。
”材料中的“对话”体现在( )
A.签订《朝鲜停战协议》
B.邀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共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解析根据题意,基辛格看到了中国的力量,积极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6·江苏学业水平考试)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
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解析1973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左”倾错误盛行,故A项错误;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使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故C项正确;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四川资阳高一期末)下面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书的书名是( )
A.《邓小平的全方位外交》
B.《两极格局下的新中国外交》
C.《周恩来的外交艺术》
D.《新中国60年外交历程》
解析新中国60年外交,涉及1949~2009年的外交努力、成果,能够涵盖该书目录中全部信息,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河北邯郸一中模拟)下图是反映叙利亚冲突的漫画。
该漫画可以折射出当今世界( )
A.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大国强权政治插手国家和地区事务
D.美国单极世界的新秩序已建立
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在叙利亚冲突中,由于大国主义、强权政治的插手,导致矛盾不断,故C项正确;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3分,第14题17分,共40分)
13.利益至上始终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
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材料二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
以后这个中东政策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摘编自《国际问题研究》尼克松在1972年1月接受专访时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
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
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
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时代》周刊人物专访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
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
然后,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的不同。
(5分)
(2)据材料二,比较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提炼作者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12分)(要求:观点提炼准确;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180字左右)
解析第(1)问,从二战后美国、法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入手即可分析得出。
第(2)问,“不同”据材料信息“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势力均衡”等概括。
“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分析。
第(3)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即可归纳得出;“评价”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50年代”“70年代”“80年代”,结合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评价,此外还要指出材料中的错误观点“恢复……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1)法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独立发展,避免欧洲再现混战。
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2)不同:艾森豪威尔主张遏制共产主义(苏联);尼克松主张制衡各国势力(势力均衡)。
原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言之有理即可)
(3)观点: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
评价:根据世界形势不断调整;基于国家利益调整外交政策;体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但是,中国外交的目的不是恢复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14.(2016·山东外国语学校期末)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2分)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我国实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6分)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3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反映出美国要称霸世界的野心。
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形成了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结合所学,由于国际大环境恶劣和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斗争,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第(2)问,结合所学,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有: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苏联实力上升。
美国遇到的挑战意味着世界朝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第(3)问,结合所学,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1)意图:称霸世界。
影响:形成了两极格局。
外交政策:“一边倒”。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苏联实力上升。
(任意三点即可)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 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