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候馆梅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诗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词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踏莎行(候馆梅残)》,使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理解诗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 诗词内容的掌握
2. 词牌的特点
3.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 诗词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2. 诗词意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踏莎行(候馆梅残)》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诗词内容学习(10分钟)
1.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3. 学生复述诗词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三、词牌特点分析(10分钟)
1. 介绍《踏莎行》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2. 分析《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词牌特点,让学生感受词牌的美感。

四、诗词鉴赏(1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谈收获,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诗意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词牌的特点。

在诗词鉴赏环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可以更加详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

六、教学活动设计(10分钟)
活动一:诗词接龙
1.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接龙游戏,每组派一名代表轮流背诵古诗词。

2. 接龙的诗句必须符合词牌《踏莎行》的格式,上一句的一个字必须是下一句的第一个字。

3. 教师点评并给予奖励。

活动二:诗词创作
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意境创作新的诗句。

2. 各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创作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欣赏、讨论。

3.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七、课堂练习(10分钟)
练习一:填空题
1. 《踏莎行(候馆梅残)》的作者是______时期的______。

2. 诗句“______”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______。

练习二:选择题
1. 《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词牌属于______类词牌。

A. 平水韵
B. 词
C. 近体诗
D. 曲
练习三:简答题
1. 请简要概括《踏莎行(候馆梅残)》的意境和情感。

八、作业布置(5分钟)
1. 背诵《踏莎行(候馆梅残)》。

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主题。

九、教学评价(10分钟)
评价一:课堂参与度
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诗词接龙等。

2. 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鼓励积极参与的学生。

评价二:诗词理解
1. 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踏莎行(候馆梅残)》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对词牌特点的掌握情况。

十、教学拓展(10分钟)
1. 介绍其他同样以“踏莎行”为词牌的古诗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牌的流传和应用。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李清照的词作品,感受其词风特点,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古诗词的自主学习,深入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提高了学生对《踏莎行(候馆梅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评价环节,关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诗词理解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了参考。

但在教学拓展环节,可以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历史背景和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十一、教学总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踏莎行(候馆梅残)》的重要性,以及对词牌特点的理解。

2. 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出对古诗词的兴趣。

十二、课后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熟练掌握《踏莎行(候馆梅残)》。

2. 结合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词,了解其词牌特点,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十三、教学反馈(5分钟)
1.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十四、教学改进(5分钟)
1. 根据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

十五、教学延伸(5分钟)
1. 鼓励学生在课后参加古诗词朗诵、写作等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词集或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拓宽视野,培养对古诗词的爱好。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踏莎行(候馆梅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但在教学改进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诗意,掌握词牌的特点,以及通过鉴赏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难点在于理解诗词中某些生僻词语的含义和意境的把握。

教学中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借助词牌特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