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1、
1)规划:所谓规划就是对人或事物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属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士地利用的综合技术和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和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4)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将规划地区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并配合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管理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

5)土地利用结构: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

6)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将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辖区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合理配置,又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7)土地利用管制:是由各级政府实施的对土地利用主体行为的限制,它的经济理论基础在于将土地使用中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外部效应内部化。

8)土地利用控制:土地利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活动施加的各种影响和限制。

9)区位:从事具体某一项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或位置。

10)区位理论:是指在某一地区进行某种社会经济活动比其他地区可能获得更大的土地效益,实质是决定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位置。

11)原料指数=原料的总重量/产品的总重量。

消费指向:若原料指数<1,厂址应选在消费区,有多个消费区时,应选在中心消费区。

(此也称之为消费地指向)
劳动系数=劳动成本指数/区位重量
原料指向:若工业原料指数>1时,厂址应选在原料产地。

如冶金工业、制糖业和食品加工业等。

(此也称之为原料指向)
劳动力指向:任何一个工业企业均有自己的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最低点,劳动成本指数大,区位重量小的工业企业,应位移到劳动成本最低点。

(此也称之为劳动力指向)
技术指向:韦伯论证了将生产上或技术上有联系的工厂配置在一个地点,形成一个群体,总的经济利益会超过各个工厂单独布局经济利益的总和。

这种效益称集聚经济效益。

(此也称之为聚集指向或技术指向)
能源指向:
12)反磁力吸引:在居民点布局规划中,人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对于周围地区的这种影响和吸引逐渐弱化即被称之为反磁力吸引。

13)反磁力吸引理论:在居民点布局规划中,人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对于周围地区的这种影响和吸引逐渐弱化即被称之为反磁力吸引。

这种理论被称之为反磁力吸引理论。

14)门槛:所谓的"门槛"理论是指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的限制因子或限制条件及其阙值,这个阈值被形象比喻为"门槛"。

15)门槛效益补偿:门槛限制因子消除后,通常会丰厚的经济效益和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这种由"门槛"消除之,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被称之为"门槛"成本的效益补偿。

16)土地质量:土地质量:特定目的或用途下的土地生产能力或利用价值即被称之为土地质量。

17)土地质量评价:特定目的或用途下对土地生产能力或利用价值的评定。

18)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潜力是指一定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一定区域内,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一定土地管理条件下,土地所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的上限值(即土地最大可能的生产能力)。

19)林带透风系数:林带背风面林缘1m处树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

20)水平阶:是山区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内切外垫,修成一外高里低的台面。

2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地域分区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不仅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进而揭示各地域特征,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确定用地控制区域以及保护与改造的途径。

22)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将规划地区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并配合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管理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

简答
2、规划内容及做好规划所需的条件。

规划的内容:规划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规划目标的设定:即对人或事物未来的发展状态的预先安排或设计。

(2)实现目标的途径:即规划必须给出未来的在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中的行动路线和行动过程。

也就是怎么办才能实现即定目标。

通常1+2合称规划目标的决策过程。

(3)规划的时期性:规划不能总是停留在决策过程,如果制定了规划,而不付诸实施,再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不起作用也等于零。

欲实施规划则必须要有时间,这个时间不是时间“点”的概念,而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时期。

作好规划所需的四个条件
(1)首先要明确因果关系即规划的意义目的,做这个规划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2)规划的客体或事物未来的发展是可以控制的即事物发展的不可预见性要小于5%。

(3)要有一定的权利制定实施规划的部门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利,否则规划实施时,说谁谁不听,规划的再好也等于零。

国土部门有自己的执法部门。

(4)钱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因此,规划部门要有足够的财力,俗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通常,其开支需国家、省、市、县列入计划,予以支付。

3、土地利用控制的概念、内容、分类、原因、核心及与土地管制的区别。

概念:土地利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土地利用活动施加的各种影响和限制。

土地利用控制的内容
●控制建设用地其目的是为了稳定耕地面积,解决人口与耕地矛盾。

●控制农用土地的生态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控制土地利用分区因各地区土地自然属性千差万别,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以便形成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益。

●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和利用强度城市不同地段建筑的层数、密度等要加以限制;丘陵山区25°以上的坡地要退耕还林还牧等。

(丁玉荣同志研究课题)
分类:土地利用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和时间控制)
土地利用控制的核心:土地利用控制的核心是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化。

土地利用控制的原因
一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人多地少,需求大于供给,为了解决人地矛盾,特别是人与耕地的平衡,二是限制污染企业发展,三是控制掠夺性利用。

土地利用控制与土地利用管制
控制:对某一事物,围绕目标发展所施加的影响或干预。

它可能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非强制性的。

管制:具有行政上的强制性,被管制的对象无选择权。

目前我国对于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实行管制,如海南岛上不准兴建工厂发展工业,目的是减少污染,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国家挣得较多的外汇。

4、土地利用规划为何被称为“绿图规划”?
由于人非圣贤,加之若干不可确定性因素,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原封不动按蓝图实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在设计时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即规划设计的是骨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可在骨架的基础上添加具体内容。

故人们用象征生命的绿色代表土地利用规划的这种弹性和实施过程中的可变性,把土地利用规划称其为绿图规划。

5、报酬递减率及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报酬递减率可为土地利用规划时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强度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土地利用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处于合理区间范围内时,使得单位资金和劳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报酬)。

6、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有何关系?
地租、地价理论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可以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合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如在土地用途分配时,应根据地租、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将从城市中心至边远农村的土地依次分配给商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蔬菜果品基地(集约度高)、大田作物用地(粗放经营、集约度低)、牧业用地和林业用地等。

同时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反作用于地租地价,例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使比邻主要道路的土地身价倍增。

如沈阳市大二环和环城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大二环与环城高速公路之间的和环城高速公路外侧的土地地价上扬明显,出现了很多高级住宅区和娱乐用地。

这就是常说的“规划即地价”,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7、土地区位理论与土地规划的关系
(1)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和价格与地理位置或区位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土地利用规划时应根据土地区位确定土地用途。

土地价格也基本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下降,城市中心的商业区的地价是最高的。

但住宅用地的价格却因为辅助性商业中心(MALL)的出现和人们对娱乐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要求并非按距市中心的距离而依次递减,靠近市中心的住宅因噪音大、绿地少且环境差而土地价格低;远离市中心闹市区而又靠近城郊仓储式购物中心(MALL)的中级住宅区土地价格却较高;依山傍水环境幽静美丽的高级住宅区的价格最高。

当然,住宅用地一旦转变为商业用地,则其价格成倍增加,因此,城里低级住宅区的土地可以待价而沽。

(2)乡村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规划
“近地丑妻家中宝”是流传在中国农村的一句俗话。

但从这句俗话中可以看出区位因素在农村土地中的作用。

乡村土地利用的一般性模式:
在交通运输工具不发达的农村,近村边的土地由于田间管理和运输农产品与肥料方便,成为地价(或土地等级)最高的土地。

由于运输肥料方便,靠近村庄周围的土地的土壤肥力也最高,土壤肥力随着距村庄的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因此,村庄周围的土地一般用于种植要求肥水水平高的蔬菜,向外依次是大田作物、牧草地、林地等。

在某些贫穷农村,农民的素质低,存在着偷窃农产品的现象,因此,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如蔬菜和果树就种植在村庄周围,以便“看青”。

而在菜地、果园之外则是大田作物。

在村庄内部,土地利用和价格也存在着差异。

小商店、旅馆、学校、公共集会场所等一般都位于村内。

在旧中国,土匪猖獗,居住在村中也较安全。

因此,村中的土地地价也较高。

在北美谷物种植区,农场主的房子周围首先是树木,然后有小面积的割草场,再外围是大片的农田。

8、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及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的自然地带规律与土地利用规划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制约,使土地的诸要素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以至自然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

这种自然环境在空间(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称为地域分异。

土地的地区差异是客观存在。

掌握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分析地域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为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及进行必要的自然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土地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

1.根据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用土地规划
农业是土地利用的主体。

它的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不仅受生物体本身物质循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光热、水、土等条件的制约,加之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不同地域的土地条件不同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潜力差异很大。

农用地利用必须通过土地规划,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合理利用和安排农、林、牧、渔用地。

2.根据地域分异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主要是指按照区域的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所作的分区,进行地域分区,有利于按照各个地域的差异性确定不同的利用方向和合理利用的结构,并为进一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指导依据。

3.根据地域分异科学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
一定的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自然特性及数量有一定的要求。

根据地域分异特征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向;一定地域的自然限制因素及限制程度是土地整治的目标和对象。

9、土地质量评价及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土地质量评价:特定目的或用途下对土地生产能力或利用价值的评定。

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和土地经济质量评价;依据土地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质量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等。

10、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的三种模式优缺点?
1.总体蓝图模式
(1)内容与主要成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蓝图模式是将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准确详尽地反映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因此被称为总体蓝图模式。

主要成果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配套的规划数据及技术报告。

(2)总体蓝图模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评述)
缺点:
①对原始资料的要求总体蓝图模式要求对规划地区所有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和统一处理,同时还要求对部门的有关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

所需收集研究的资料最多,工作量最大。

②工作量与完成周期一般情况下需要组织较大的由各行各业参加的工作班子且要1~2年才能完成。

所需人员多,完成任务的周期长。

③实施方式主要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相应的过渡阶段性规划,缺乏具体的实施手段。

④实施效果总体蓝图模式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失去现时性,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等各项因素的发展受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原来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很快会老化,又很难随时进行反馈修正,从而容易造成宏观上的失控现象。

⑤现实作用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较之城镇总体规划要复杂的多,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很大,总体蓝图模式就显得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弱。

因而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不能进行动态的控制、协调、组织与监督。

同时本模式还缺乏可操作性,不易为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所接受。

优点:
成果反映在一张图上,视觉效果好,有“一目了然”的效果。

2.指标控制模式
指标控制模式仅涉及土地利用宏观控制指标,即农业用地控制指标和非农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指标控制模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评述)
①对原始资料的要求只需要与制定规划指标有关的相应资料,对资料的需求量达到最低限底。

②工作量及完成周期指标控制模式不需要组织庞大的规划班子,任务完成周期最短。

在这个意义上,指标控制模式具有最突出的优越性。

③实施方式通过土地利用指标的下达上传予以控制实施。

④实施效果指标控制在宏观控制土地利用上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种模式的弱点是容易造成土地利用的实际失控现象。

因为只满足于控制指标的完成,缺乏对土地合理利用的协调、组织和监督职能。

⑤现实作用指标控制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易于为土地管理部门接受和掌握。

3.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1)内容与主要成果
内容土地利用分区模式的中心内容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将规划地区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并配合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土地管理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评述)
①对原始资料的要求本模式所需各类原始资料多以规划区内宏观资料为主,着重宏观分析。

所需资料不多,资料的可获取性大。

②工作量及完成周期由于在各项分析、预测工作中可以应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所以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缩短了编制规划的时间。

③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本模式规划重点是对宏观的土地利用活动进行控制,对保证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缺乏对部门微观土地利用活动的控制能力,因为靠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很难控制具体的土地利用活动,如果土地利用微观活动的某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宏观上实际失控的结果。

④现实作用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与监督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保证现阶段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可见,三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各具有优缺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很少采用单一模式。

目前多采用指标控制模式与土地利用分区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优点:
成果图表双全,融平面布置、指标控制、土地利用分区于一体。

⑴土地利用分区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划分的,能够体现三个效益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

⑵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分区弥补了指标控制缺乏区位和土地质量的不足,具有很好的空间视觉效果。

⑶两种模式的结合,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⑷两种模式的结合,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1、菜地用地的配置要求。

1. 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越短越好
蔬菜是一种高度集约经营的产品,具有费工多、投资大的特点,由于蔬菜含水分多(一般为85%-95%),脆弱柔嫩,一般不耐贮藏或不宜贮藏和运输。

因此,蔬菜用地配置上要求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越短越好。

因此菜地多分布于城市的近郊、乡镇的周围和工矿的四周,一则运输距离短蔬菜腐烂损失少,二则可以利用工业余热增温,可以降低保护地蔬菜生产成本。

2. 土质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
蔬菜地要求土壤肥沃,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缓坡下部、河滩和湖滨滩地、冲积平原、丘陵的谷地是配置蔬菜地的最佳的地方。

土壤类型一般为草甸土,或位于坡脚的潮棕壤、潮褐土等,土质肥沃地形平坦,同时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3. 与原有老菜地特别是保护地温室越近越好
有一些蔬菜(如圆白菜、番茄、黄瓜等)为了赶季节,要先育苗后移栽,蔬菜露地栽培地应尽可能靠近温床、温室,以便减少幼苗的运输工作量。

4. 就地形而言,菜地忌低洼或坡度过大
蔬菜地不宜过于平坦低洼或坡度过大,以免积水和不利灌溉。

5. 蔬菜多喜温热,应该尽量阳光充足的阳坡
蔬菜保护地温室或塑料大棚可安排在坡势和缓的南坡、东南坡或西南坡上,北坡完全不适于配置蔬菜地。

6. 连片开发利于机械作业及林、渠、路的规划
菜地要求外形规整,以便于蔬菜地内部规划和机械作业。

12、简述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
大田主要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

一般大田作物用地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②水源充足,灌溉有保证
③地形坡度条件能够满足耕作管理的需求
低山丘陵区为使得地形条件满足耕作管理的要求,要作好农田基本建设如修建水平梯田,以期“保住天上水,拦住地表水,利用地下水”。

④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用地要求耕作层厚度一般不少于15~25cm,且富含养分。

★以种植棉花为主的用地,应具有深厚的土层(﹥50cm),疏松且排水良好,最宜配置在冲积土上,酸碱度pH为6.5~ 7.5。

棉花是深根作物,怕水淹,要求地下水位距地面1~ 1.5m。

13、简述果园用地的配置要求?
果树具有用工多,需水、肥量高,不宜贮藏和运输的特点。

①靠近村屯,便于管理
为了便于组织果树生产和管理,通常把果园配置在居民点附近,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丑妻近地家中宝”——便于看青。

②有充足水源,灌溉防虫有保证
果园附近应有良好的水源,以便于灌溉和喷药特别是喷药防虫。

果园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区,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省的果园一般都是利用天然降水,无灌溉,喷药防虫的水主要靠修建集蓄水池来解决。

③土质疏松,通气良好
一般的果树品种其根系生长需要较多的氧气,土壤质地以砂壤土为最佳。

④土层深厚
果树的根系比大田作物扎的深,因此果园土壤土层要深厚(﹥50cm)。

厚度较薄时,要深挖坑,聚土或换土栽培。

⑤根据低山丘陵区和果树特点进行果树品种布局
丘陵顶部和坡的上部水分条件较差,宜安排耐旱果树品种如核桃;在坡下部水肥条件较好地段安排给需水肥较多、管理精细的苹果。

⑥在山区配置果树时,应注意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
要结合防护林配置,尽量把果园配置在山腰以下,背风地段,以防止寒潮侵袭。

14、简述渠道用地的配置要求?
灌溉渠道规划布置关系到整个灌区的土地规划、灌溉效益和工程造价以及今后管理养护等一系列有关全局的问题,因此渠道规划十分重要。

渠道一般分为两种:灌水渠道和排水渠道。

在水利学上排水渠道一般不称为渠而称为“沟”。

▲灌水渠道由大到小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5级。

▲排水沟由大到小一般分为:干沟、支沟、斗沟、农沟和毛沟(5级)。

渠道规划布置时应考虑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

即所谓“居高临下”。

根据这项原则,灌溉干渠应尽可能布置在灌区的最高地带或沿着分水岭。

选定较小的地面比降。

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两种布置形式:
⑴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于等高线布置。

这种形式常见于地形呈一面倾斜的地区。

⑵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其纵坡视地面坡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出,形如马鬃,这种形式常见于地形呈脊装隆起浅丘岗地。

⑶但是干渠位置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在有些情况下,根据地形条件的变化,放弃自流灌溉部分高地,改为提水灌溉,可以减少较多的工程量。

.2.渠道布置应尽量使工程量最小,输水损失最少
●布置渠道时,应紧密结合地形,在设计流量已定的条件下,如选用较大的纵坡,则会加大流速,断面尺寸可减少,节省工程量和投资。

●为了减少工程量和输水损失,应布置最短的渠线,使渠线尽可能平直些,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弯曲,以提高渠水的工作流速。

3 . 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最好利用已有沟渠
即在具体设计时,在满足农田水分要求的同时,尽可能节约土地。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地下渠道形式。

4. 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上、下级渠道最好是垂直相交,但根据地形、地势条件,允许有一定的偏角(约20°~ 30°)。

同级渠道最好同向等距平行布置,以保证其所控制地段外形规整。

支渠以下渠道应为田间机械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但要注意:比降大,可控制自流灌溉面积就会减少,而且流速加大还会引起冲刷;反之,可以增大自流灌溉面积,但会加大工程量,且易于积泥沙。

因此,应尽力使渠道的比降与地面比降近似,以减少其工程量。

在地面坡度较陡的地区,尽可能使渠道获得集中的落差,便于水利的综合利用(发电、航运等)。

随着各级渠道流量的逐渐减少,其允许纵比降逐渐加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