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鸠调》教案
乐清翁垟一中叶佩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流行于江西赣南地区的小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两句体乐段,五声徵调试,歌中贯穿了“”乐汇,节奏富有跳跃感,活泼明快,歌词中还夹
着“叽哩咕噜”、“咕咕”等模仿斑鸠叫的衬词,全曲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

此歌曲
易学易唱很上口,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

而笔者希望利用简单的歌曲教孩子们合
唱,于是根据李在惺所编的合唱《斑鸠调》进行了改编,使其成为一首简单的二声
部合唱曲(其中包含齐唱部分、合唱部分以及轮唱部分),用于初中普通音乐课堂
的合唱教学。

二、学情分析
此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洋溢着活力的人生之春,有强烈的好奇心,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力,并且,这些学生是身处沿海的农村孩子。

编入人音
版音乐实验教科书第14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的演唱歌曲是江西民歌《十送红
军》,欣赏歌曲是《采茶舞曲》、《龙船调》、欣赏乐曲《欢乐歌》,而教授此课内容
时正值春季,于是我以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的《斑鸠调》替换《十送红军》,这样做
也使这个单元民歌的乡土气息更浓,且春意盎然。

三、教学内容
分别欣赏《斑鸠调》女声独唱、童声独唱、童声合唱、花腔女高音演唱等不同版本,根据歌曲的内容以及情绪进行模拟鸟叫声衬词的创编(节奏、衬词、旋律都
可以是创作的内容,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学唱该衬词部分的合唱,完整演唱全曲。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民歌风格,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培养热爱合唱艺术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以听、唱贯穿课堂始终,给衬词编配节奏或旋律,激发
学生探究愿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根据歌曲内容以及情绪进行衬词部分的创编。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唱《斑鸠调》。

难点:二声部合唱部分。

教学步骤教的活动学的活动理论依据及设计意图
①整体感知音乐
播放女声
独唱《斑鸠调》、
童声独唱《斑鸠
调》。

仔细聆听音
乐,然后谈谈感
受并说出这两个
音乐资料的异同
点。

带着任务在比较中欣
赏音乐获得初步体验。

遵循
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
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
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
乐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音乐
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
全部活动中。

②引导学生思考:1、这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时内容是笔者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是一次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的公开课)而自主开发的教材,可供参考的资料甚少,因此本堂课教学的创造性价值与挑战性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可喜的是该课堂上生辉处颇多,亮点频出,试举其中三点加以说明。

1、贴近学生的生活,找准“切入点”
这里的学生很朴实,他们来到音乐教室没有任何约束,很活泼好动,公开课的听课气氛对他们似乎没有一点震慑力,我已经看出来了这个班级纪律上有问题,听课老师也正为我捏汗,我镇定地调整着思路。

于是,我没有按照原先设计好的导入直接听两首音乐,而是换以一段谈话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早上我一来到这个校园就被迷住了,现在看到你们一个个都很开心,我更喜欢这里啦!可惜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你们这个地方,向我介绍一下这里的美景好吗?
生1:校门口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

师:嗯,是的,早上就是它们笑嘻嘻的迎接我进校的,它们像你们一样的热情。

生2:后山上有很多树、花,桃树最多,桃花也最好看。

师:哦,这个我还没有观察到呢,要是有你家的桃树请我吃桃子吗?
生3:桃子还没有熟呢!(一阵笑声,气氛很轻松,局势已在我掌控中)
师:山上、田间除了这些静态的美景外还有什么?
生4:云会动,鸟会动,还有小猫小狗什么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话也很有节奏感。

同学们,你们向我介绍向阳二中,是友谊的使者,而鸟是春天的使者,它以欢快的叫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下面这两段音乐,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带着任务去欣赏,很容易就找出共同点:它们都是表现春天的音乐,歌词中表现的是鸟儿的叫声,而且衬词是一样的(“叽里咕噜”和“咕咕”),然后我因势利导,请学生用合适的节奏去表现鸟叫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个开端的成功就在于让他们当一次导游介绍本校的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眼前这个老师喜欢这个学校,喜欢这些学生,激起了他们的自豪感,愿意交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瞬时拉近了。

这个谈话使学生在课前的活动内容和表象加快遗忘,加速注意力的转移,使分散转为集中,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并能给予学生新颖兴趣感和渴望求知感。

此为课堂“切入点”,营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第二个关键的“切入点”就是歌曲教学,从学生熟悉的鸟叫声入手,“听”、“赏”、“比”、“创”。

融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一体,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这个“切入点”的成功还在于能为下一个环节的歌曲中的合唱教学做好充分的铺垫,也是整首歌曲顺利教学的有利保证。

2、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抓住“突破点”
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课堂上不是十分善于表达,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本堂课处理重难点这个环节最有趣味:
师:同学们刚才创作时用的这些“衬词”在歌谱里也能找得到,请听录音,看谁找得快。

(播放合唱录音)
生5:该地该地(据观察,这是最调皮的一个学生,这会儿他很幸奋的操乐清方言在课堂上嚷嚷,教室暂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混乱)
师:哦,哪地啊?(我也很配合他用方言对话了。

看他不会数小节,我凑过去
看他指的地方)哦,你寻对矣,真灵,同学们,就是第十小节,歌词是你在塰地叫,我在该地听。

(教室里笑成了一团,这一段话我都是用方言说的,课堂上再一次扭转了尴尬的气氛。


师:他找的这个地方可是这首歌曲最有特色的地方呢,你们发现它的特点了吗?
生6:两行谱子
师:对,这叫二声部
生7:第一行的谱子跟我们刚才练的差不多
师:很好,你很细心呢,那么哪不一样呢?
生8:上面有那个那个……
师:像大于号的东西对吗?这是重音记号。

生9:第二行谱子括号里也有衬词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小姑娘,第二声部里的括号里的衬词是江西民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接着就按照学生所说的去实践,练习合唱,竟然在教学程序中提前突破了重难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木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一个最皮的学生发言制造混乱时,我把他当成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加以赞赏,并用同样的语言与他平等对话,使课堂气氛更轻松,师生关系更融洽。

而在此时,最让我欣慰的是我没有让这个小小混乱就这么过去了,反而能抓住时机,调整了提问方式,让学生找出特色,让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创造和表现音乐,并深刻地体验蕴籍在“发现”、“研究”和“探索”当中的成功与快乐。

学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音乐的想象和表现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因此我的重难点不像预期中的那么困难,而是提前突破并落实了。

3、及时调整程序,但不忘“落点”
送教下乡都是借班上课的,所以出乎意料的情况会很多,这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考验。

本次授课,我调整的教课程序很多,但每一步我都能把它基本做到位而不是慌乱地“水过地面皮不湿”。

“万变不离其宗”,《新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所以我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

从开始的听两首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到衬词节奏创作中比较谁作的最好,到学唱歌曲自评、他评、互评,到欣赏不同版本的音乐谈体验与收获……这都需要“以听为中心”。

正是因为有了“听”这样的基础,所以每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如学生衬词节奏的创作中能选最佳作品练习,进行了扎实而有趣的节奏训练,并不浪费时间;突破重难点环节的有效评价,使合唱也变得简单,让学生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提高了课堂效率;歌曲教学中不是“散架”式的分段分句教,而是以师生对唱合作式的教学(对唱能增加学生听的注意力),既让学歌过程变得有趣味,又使歌曲的整体性得到保证……
也就是说,在这一堂课上,“过程与方法”的灵活多变和“知识与技能”的扎实没有给人“油水分离”之感,而是相互交融的,每一个环节的“落点”都比较稳。

都说“课堂是遗憾的美”,毫不例外的我的这堂课有一个失误,那就是在重难点突破之后,我没有及时给学生以新的要求,特别是表现力方面。

歌唱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富有感情地歌唱,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是歌唱教学的中心环节。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重要目标。

如果我能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节奏与句法、连音与非连音、高潮与铺垫等方面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那么这堂课会更加丰满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