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与实践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素养培养路径
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同年在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

所以当前祖国上下呼唤传颂“工匠精神”,已成为时尚。

“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许多家具企业由于设计人才的缺失,导致产品风格相互抄袭没有创新;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缺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使得中高端市场被国际品牌家具占领。

家具行业目前急需大量高技能高素养的人才。

中国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着重考虑家具的创新研发和家具质量的提升。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严重老化,不注重创新精神,更缺少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和素养提升。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是高校人才在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2、课题界定本课题属于一般应用型研究课题。

基于高职的“工匠精神”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拓展,在此基础上,研究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素养,如何把培养工匠精神和提高素养融入到家具设计及制造专业,重新审视和定义传统的课堂与课程教育。

研究对象为高职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授课教师以及专业课程。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秋山木工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厂家,重视人才品格的独特工匠培养,在业界及海内外受到瞩目。

创始人秋山利辉所著《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前不久在中国面市。

这本书共140页,前言后记之外就是正文的“匠人须知30条”看起来是一些简单的做人小提示,但秋山利辉让学生用八年的时间来践行这些法则。

秋山利辉书中提及到“匠人精神本身讲的不是技术,而是从事这个工作怎么尊重这项工作,先做人做好了在说这项工作。

”这不光对匠人,对我们各行各业都有用,我们缺少这方面的东西。

这和原来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学生功课很好,但是人文修养普遍不够,这本书不光限于工匠和技术,其实做人比技术更重要。

从这点上来讲,很值得我们去学。

(2)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被学院列为重点建设专业。

师生作品多次在广东省大专院校工业设计展、深圳国际家具设计大赛、中国首届家具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引起了国内大专院校和家具行业的关注。

2000年“家具设计与制造”
专业在取锝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小组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现代家具设计教育体系。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培养现代家具设计人才为主线,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突出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内容。

学院建设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了家具设计专业外文资料室、家具设计研发中心。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在中国家具行业的队伍中,大量自学成才的技工、设计师以及各阶层的管理者、企业策划和营销等技术人员支撑着中国家具业,因此缺乏“工匠精神”素养;少量的家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理论教育基本符合行业需要,但却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工匠精神”的没落和消亡就在所难免。

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还会对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高职类院校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就迫在眉睫。

(2)开设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校不多,第一是师资力量缺少。

第二是家长观念太局限。

第三学生不愿意坚持和付出。

(3)社会和企业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持续性不强。

由于工匠们不受重视,这种职业素养慢慢没落。

所以光靠高职高专院校对“工匠精神”素养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

(4)高水平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制造,还能创造。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只有把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本选题最大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于响应总理号召,顺应时代变化,
转变教学思路。

学校注重培养家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素养对企业乃至全社会是相当重要的,况且“工匠精神”本就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一种本然体现。

工匠精神的提升也让工匠精神得到时代传承,职业素养让中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让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有所提升。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课题理论依据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第八部分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健全工作机制并加强督查落实。

本课题以此为依据,在培养工匠精神和提高素养的方向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办出特色。

2、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如何培养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素养的路径研究。

改革和创新课程设置。

致力于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项目制教学手段、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形式、产学结合、鼓励创新创业平台的整合贯通、搭建学生从课堂走向企业与社会的桥梁,实现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内容一、导师制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基础。

工作室制度与导师制度双管齐下是“工匠精神”对家具生产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某一方向的深入与发展,避免学生自主发展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而导师对待设计的态度素养及工匠精神也将深深影响学生的发展。

导师制度和工作室制度的共同实施有利于家具生产与制造的人才在基本功及工
匠精神上的培养和建立。

二、以产学结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机会。

产学结合是指高校与企业两个属于不同的领域,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协同进而提升各自发展潜能的双向合作过程。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真实的项目完成过程中,熟悉技术、注重“工匠精神”和提升职业素养。

学生还可以主动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创新中。

不但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想象创新能力。

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参与各种家具类的比赛和展览。

通过参加比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且在比赛或展览过程中把“工匠精神”和技能水平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还可以把这种虚拟的项目进行项目申报和专利申请。

让学生更加有自信。

也能通过这些比赛让学生与社会接轨。

四、研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的训练,创业平台的提供,有着创新创业意识的浓厚氛围,有其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的土壤,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4、创新之处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基于信息化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的进一步拓展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其次,本课题将工匠精神的融入课程构建过程,这也是课题的创新处。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紧扣“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实践”这个主题,以家具设计与制造项目工作室、师徒制、订单培养、产学合作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作为教
育研究的研究起点,以“工匠精神”的现代解读为依托,以培养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素养及创新理念为主要研究内容,2、研究方法(1) 调查法:调研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导师制、项目工作室运行机制,评估职业素质教育效果; (2) 实施试点:制定方法,制定途经;实施过程中全程跟踪,收集数据,整理相关信息。

3、技术路线调研-试点实行-总结-推广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培养具备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内容包括家具设计;家具生产工艺技术;家具生产管理;家具产品销售。

担任高职家具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从家具行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聘请,并通过规划,制度政策,探索机制加以落实。

4、实施步骤第一步市场调研。

调研近几年相关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外培养工匠精神素养的路径研究发展历程,调研近几年家具行业的人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了解本院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教师特点;学院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校特点来表现不同类型的优势,分析优势、特点以及局限性。

第二步实施试点教育。

通过调研制定途经和方向项目制教学、项目工作室、师徒制、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合理成分,教学可设定为实际项目与虚拟项目。

实际项目的选择应该具备典型性,能够覆盖课程主要知识点和与企业联合完成;虚拟项目可由专业老师设定,要求能够体现不同的学生特点。

第三步总结与分析。

将考核评价标准多元化并细分课程评价标准,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评价体系。

通过每个阶段课程总结、学生的反馈、学生意见进行总结。

第四步应用并推广。

更好的把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与技
能学习融通并且发扬。

课题编号:22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