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白鹿原_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M
49
XIANDAI YUWEN
2007.07
种悲悯痛楚的情怀油然而生,他把自己的激愤勇敢地抛向敌人,也将同情和无限感慨给予那默默无语的蚁民。
聂绀弩在文中最后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是明君。
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他将为这样的世界三呼“万岁”!把这奴才奴种连同奴才主自身统统消灭掉,不仅从物质上消灭,还从精神上消灭,这世界才有望走向光明的境地,人才能过上人的生活。
这既不是王者世界的写照,也不是我为王的假想,而是心底流出的对未来世界最热切的希冀和渴盼。
正像他在《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一文中写的那样,“是自己变成人,这人是新的人,精神和身体一样强壮的人,在世界上有强固的位置,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种族的人并驾齐驱”的世界。
憎恨也罢,鞭挞也罢,最后化作昂扬的斗志和彻底的决心,真诚的渴盼和热情的赞叹。
聂绀弩先生自觉地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韧的精
神,勇敢无畏地站到鲁迅先生一边,反抗一切压迫人民的恶势力,批判束缚人性灵、蔑视人尊严与权益的封建王者文化,渴望人民解放,呼唤自由平等;也恳挚地呼吁真正的知识分子努力“完成他所昭示的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任务”。
这才是真正的见识,真正的情怀。
对人生有大悲悯,对社会有真知见,见识与情怀就这样密不可分地交织在聂绀弩的杂文中,显现于嬉笑怒骂、爱憎分明的字里行间。
看聂绀弩先生的文集,其中有一集中附有悼念绀弩先生的亲属、生前好友及各界人士送的挽联、挽诗的一副照片,其中有“松柏后凋信有霜欺偏耐冷,氛埃粗净不须雪涕更招魂”;亦有“……历尽颠沛流离,……坚贞始终不渝”,“铮铮铁骨凛凛正气,……”,“国生奇骨”“贞心劲节”等句。
这些挽联挽诗是对聂绀弩先生的悼念,也是对他人生的写照,对他的高尚气节和赤子情怀、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赞赏。
《我若为王》是真正的杂文,是真正的好文章。
(王建英,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白鹿原》展示的是陕西关中白鹿原二十世纪上半叶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沧桑和风云变幻。
作品以所揭示出的这块黄土地上的历史的深度、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广度、人性的力度,描绘成一幅雄奇瑰丽的历史画卷。
透过民俗文化这一视角,我们会发现,《白鹿原》的饮食习俗独具特色,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分析:
一、关中节日特色食俗:白鹿原人乡情、亲情的表征《白鹿原》为读者全面展示了具有北方特征的节日饮食习俗,如过年吃饺子、腊八吃腊八粥等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的饮食习俗。
作者还描写了多种具有陕西特色的食俗,尤其是写陕西的面食吃俗更是丰富多彩。
新婚之夜小夫妻吃合欢馄饨,是祈望幸福美满的心愿的表达;吃羊肉泡馍看秦腔戏是逍遥舒悦的日子的构成;街头巷尾小贩卖的罐罐馍,是财东家惯骡马的偏食;诱人的水晶饼,让儿时的黑娃着实感受到了穷家子和财东娃的区别;坐月子的白灵接受老大娘熬烧的小米粥和烤得酥脆的馍片,忍不住动情地对老大娘说:“我就认你是亲妈。
”
在陕西面食习俗中,作者两次浓墨重彩描绘的是臊子面。
一次是写白灵与鹿兆鹏因从事地下革命工作,需两人扮成假夫妻。
白灵要扮得像真的妻子一样洗衣、做饭。
白灵第一次做的面食就是臊子面,而且是长面。
在白鹿原,长面象征长寿,象征友谊长久,常常只在过年过节,或新婚嫁娶,或为长者祝寿,或为新生婴儿过满月等喜庆活动中招待亲朋好友。
白灵把一碗浇着肉丁臊子的长面递到鹿兆鹏手上时,抱歉地说:“碱放多了——我今日个头一回捉擀杖。
”鹿兆鹏用筷子翻搅一下,被臊子覆盖着的面条已经变成黄色,碱面儿放得过量不止一倍两倍,他猛然吸了一大口说:“瑕不掩瑜。
长嘛可是够长的,筋性也不错,味道嘛还是咱原上的味道。
”在异常艰险的地下斗争中,白灵的臊子面虽做得不很地道,但终因长面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的民俗文化内涵,让鹿兆鹏吃出了浓浓的乡情 。
另一次是白孝文祭祖,“母亲织布的机子和父亲坐着的老椅子,奶奶拧麻绳的的拨架和那一棵撂粗瓷黄碗,老屋木梁上吊着的蜘蛛残网以及这老宅古屋所散发的气息,都使他潜藏心底的那种悠远的记忆重新复活。
尤其是中午那顿臊子面的味道,那是任何高师名厨都做不出来的。
只有架着麦秸棉征柴禾的大铁锅才能煮烹出这种味道。
” 那顿臊子面让曾经堕落而被赶出家门的白孝文感到血缘亲情难以割断。
二、日常食俗:简俭中洋溢着温馨与怀旧的特质地理环境、物产和习俗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地区的饮食习
《白鹿原》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
○张 恒
摘 要:本文对长篇小说《白鹿原》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白鹿原》全面展示了具有北方特征的节日饮食习俗和日常生活的饭食习惯,生动地描绘了白鹿原人尚俭的民俗传统,体现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淳厚民风,也挖掘出这种理性消费的原因,即是对于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的承传,这种尚俭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反思、改造、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白鹿原》 饮食习俗 文化内涵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M50
XIANDAI YUWEN
2007.07
惯和特色。
关中出产麦子、苞谷和小米等杂粮,故饭食以面食为主,辅助以多种多样的杂粮。
《白鹿原》把关中地区的饭食风味有机地穿插在小说的各个故事情节中,融饮食习俗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
白鹿原人日常生活的饭食习惯,主食有白面馍馍、掺着扁豆面的蒸馍、包谷黑豆稻黍豌豆变换着蒸馍、烙锅盔、臊子面、玉米面馍馍、小米干饭、小米粥、红豆小米粥、包谷糁子等;在人们的日常餐桌上几乎见不到到鱼肉荤腥以及丰富多样的菜品,常见的副食及调味品有拌萝卜丝、一碟辣椒和一碟蒜泥。
读者只在麦草事件中看到鹿子霖的儿媳为他炒了四样菜肴,也不过就是炒鸡蛋、醋熘笋瓜、烧豆腐和凉拌绿豆芽家居菜品;而饥馑之年像白家这样的大户人家,在白嘉轩被黑娃误会险些遭到报复的情况下,鹿三挺身而出说出真相使白幸免遭劫,于是白要款待鹿三,“仙草和孝武媳妇二姐儿很炔炒出四个菜来、一盘炒鸡蛋一盘凉拌黄瓜丝一盘干蘑菇一盘熏猪肉,后头两样菜都是山里娘家兄弟不久前来时带的山货,那块烟熏臀猪肉平时暗藏在地窖里,遇着母亲白赵氏的生日或是重要亲戚来家,才用刀削下细细的一绺,算是饥馑年月里最高级的享受了”。
还有,朱先生意识到自己将要驾鹤归去,朱白氏让把怀仁怀义和媳妇叫来,吃顿团圆饭。
作者写到“朱白氏破例炒下四盘菜,两荤两素,主食是黄澄澄的小米干饭,喝的是煮过小米的稠汁汤。
”“破例”一词内涵极为丰富,显然,朱家平素饭桌肯定不会常有四盘菜,因而这顿团圆饭吃得格外温馨,“朱先生的心情特别好,把盘里的菜先抄给朱白氏又抄给儿媳妇,接着再给大儿子小儿子碗里抄,温情厚爱尽在那双竹筷子上流动。
儿媳竟然被公公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
”
《白鹿原》第一次正式描写日常生活的饭食民俗,作者就赋予了简俭的个性特征。
那是在白嘉轩大雪天发现那株神奇的宝物珍草难以辨识后找朱先生解惑之时,朱先生和他共进早餐,作者介绍“饭食很简单,红豆小米粥,掺着扁豆面的蒸馍颜色发灰,切细的萝卜丝裹拌着几滴香油。
吃罢以後,姐夫口中嘬进一撮干茶叶,咀嚼良久又吐掉了,用以消除萝卜的气味,免得授课或与人谈话时喷出异味来。
”陕西蓝田盛产小米、红豆,品质优良,民国以前,蓝田县城就有许多专门熬制红豆小米粥的摊点,生意红火,西安城的人也常慕名赶往食之。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日常生活中常吃的粥是红豆小米粥,可以看出作者对蓝田人的历史吃食是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的。
以朱先生为代表的饭食尚俭的生活方式使白鹿原人的饭食民俗透着亲情,给动荡不安的岁月抹上一缕温馨的光芒。
这一点,在《白鹿原》多次描写的不同人吃包谷糁子的情景中让人感受颇深。
朱先生在参加白鹿仓重新挂牌办公举行的庆典仪式后去看望老岳母。
他向岳母白赵氏问了安就急说:“啊呀妈呛我饿坏了,快给我熬一碗包谷糁子吧!你熬得那么又粘又香的糁子我再没喝过。
”白赵氏亲自下到厨房,熬煮又粘又香的糁子,她用高超的技艺,表达着她老人家对晚辈的爱。
朱先生则因他的胃肠只能接受清淡的五谷菜蔬却无法承受荤腥海味。
所以他才对包谷糁子情有独钟,一碗包谷糁子展现了朱先生轻物质享乐重人格修养的境界。
其实,在后文的黑娃想吃包谷糁子的描写中,读者就会
对这种饭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玉凤做成了水饭,稀溜溜的包谷糁子里煮着绿乎乎的荠荠菜,这是春二三月里度春荒
的饭食。
玉凤在怀了娃娃以后就腻味油腥,这种连盐也不用的甜淡水饭可口极了,喝得额头上冒出细汗来。
黑娃喝得也很香,香甜里有一缕深长的怀旧心绪。
小时候,二三月的每一顿午饭,几乎都是这种粥少菜多的水饭,喝得人看见荠菜就头晕。
自从走出白鹿原的多年里,他再也没有机缘喝一顿水饭。
黑娃喝下一碗又喝一碗”。
这时, 一阵敲门声传进来,兆鹏瞅着桌上黑娃的饭碗欢声叫起来:“哦呀,你们吃的荠菜水饭呀!给我舀一碗,我都馋死咧!”这段吃粥的描写生动传神地告诉读者,不同的人喝这相同的粥的迥然不同的感受:玉凤是在怀了娃娃以后就腻味油腥,度春荒的饭食,连盐也不用的甜淡水饭可口极了;黑娃喝得也很香,香甜里有一缕深长的怀旧心绪,自从走出白鹿原的多年里,他再也没有机缘喝一顿水饭。
掀起“风搅雪”的动荡岁月和落草为寇的土匪生涯,虽衣食无忧,但是都没有喝一顿水饭来得安宁、踏实。
而兆鹏对荠菜水饭“馋死咧”的原因就再简单不过了,此时的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荠菜水饭更好吃的东西了”。
一语道出此时的他已是饥肠辘辘。
三、对精算节用,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的承传
作家不但真实生动地写出了白鹿原人尚俭的饭食民俗,体现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醇厚民风,也挖掘出这种理性消费的原因,尤其是像白嘉轩这样的富裕人家在没有断粮之前,也让儿子进山背粮;仙草死后,白嘉轩自己煮的是一锅老鸹头与鹿三同吃。
一是由于白鹿原饱受生存条件的威胁。
此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收的年馑里,人们只好进山背粮。
二是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已成经典性的乡土教材,希望代代发扬光大。
白鹿原人把补丁称作“金不换”,白家老大败家和老二兴业发家有进口无出口的木匣子的故经凝炼为一个被村村寨寨一代一代富的穷的庄稼人咀嚼着品味着删改着充实着传给自己后代的精神传统,铸就了生活消费观的简俭特色和某些怪癖流传(黄老五舔碗)。
难怪鹿三听到木匣子的故经,顿然悟出进山背粮的根由来。
“救命要紧,穿烂点没啥受点冷也不要紧,肚里没啥真不行喀!”毅然决定去山里背粮。
白嘉轩让孝武孝义跟鹿三一搭去,不怕惹人笑话,不惜让孝武、孝义来回跑好几百里出路,为的是让兄弟俩知道粮食是个啥东西。
正因如此,村上的人们只会在参加孝文婚事后半个多月,饱尝口福的乡党还在回味无穷地谈说宴席的丰盛。
简俭的饭食民俗,是白鹿原人纯良天性的表现,是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的再现。
这不单指安排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包括长远规划的思想,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这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并逐步发展壮大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的精华所在。
作家陈忠实抓住关中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饱蘸着对家乡故土的真挚厚爱之情,描绘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传统美德,值得反思、改造、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白鹿原〉评论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张 恒,吉林省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