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纪录片的风格流派与艺术特征全文编辑修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重视拍摄角度、景别以至特技等摄影造型技巧。他认为,多视角的机械“电影眼睛”无所不能,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②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以“墙上的苍蝇”比喻摄影客观性;要求摄取人物自然神态和事件进程原貌,甚至要求“被拍对象发现你在拍他,便立即停机”。反对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和表演。他们崇尚的法宝是“隐藏拍摄”,用以抓取那些人们罕见的运动瞬间。③强调蒙太奇的作用,认为蒙太奇手段可以改变乃至创造新的时空形态。有声片出现之后,又自觉把声音、字幕变成蒙太奇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综合艺术手段的作用。④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现实,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能、审美功能。⑤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现伟大主题。⑥把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视为“资产阶级发明物”;称进口故事片为麻醉人民的“宗教同类”,痛斥进口故事片为“技术上花哨的电影活僵尸”。
两大纪录电影学派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在苏联的“电影眼睛”是最有影响的纪录电影学派。维尔托夫以自己的艺术主张、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在国际影坛留下了深远影响。代表人物: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1896-1954)1922年发表“电影眼睛派”宣言拍摄作品:1925年摄制:《列宁逝世一年》 1926年:《前进,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1928年:《第十一年》 1929年:《带摄影机的人》 1931年:《顿巴斯交响曲》 1934年:《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 1937年:《摇篮曲》 1938年:(与别里奥克合作)《谢尔盖·奥尔忠尼启则》 1941年:《在第一线》。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格里尔逊学派的基本艺术观点是:
①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电影创作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②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教育,把电影院作为讲坛,以宣传家的身份利用纪录电影为改造社会服务。③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拍摄中进行艺术加工。他认为,纯客观的纪实电影是不存在的。④他认为电影人首先是政治分析家、宣传员,其次才是艺术家。说到底是完全融入主观意识的记录。⑤对故事片持完全否定态度。⑥创造性的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
尤里斯·伊文思生于1898年,父亲经营一家专门制造照相机的公司。伊文思13岁时,在大人帮助下拍摄了一部200米的短片《茅屋》。他虽然学有专业,却痴心于电影艺术,26岁创立“电影联盟俱乐部”,从此全力投入纪录片艺术并为之奋斗终生。《桥》和《雨》既是他的成名作,又是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作。先锋派电影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在电影领域的一个艺术派别,也称抽象电影,与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实验电影同属一个体系。在无声电影时期,这个学派的艺术纲领的突出特点框,奉行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性格,却又注重艺术技巧探索。其代表人物公开鼓吹“故事没有价值”,“画面主宰一切”,认为无主题无美学宗旨、表现某些小的物质和自然界运动的纪录片,才能体现整体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先锋电影院”也先后在一些城市出现。其艺术主张集中于“三无主义”:无理性、无情节和无人物性格。
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女电影演员、摄影师兼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以制作纪录片而闻名。在荣获多项表演奖之后,她于1931年创立了自己的莱妮·里芬施塔尔制片公司,集企业主、编、导、摄、演和制片人于一身。代表作:《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柏林运动会)。
莱妮·里芬施塔尔—终生迷恋形象纪实
尤里斯·伊文思——从先锋电影到现实主义
电影评论家洛伦茨认识到电影的巨大社会价值,决心亲自摄制探讨重大主题的纪录影片。经过一年的艰辛周折,他于1935年完成了划时代的长纪录片《开垦平原的犁》。洛伦茨执着追求重大主题与艺术感染力的统一。以关注社会问题为特色的形象化文献风格开创了美国纪录电影新风,新闻纪录片不问现实的习气为之改观。1985年,这位艺术大师获得国际纪录片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1986年,在《开垦平原的型》上映50周年之际,华盛顿电影理事会授予他最高荣誉。
《北方的纳努克》
《北方的纳努克》遭到非议的地方主要是:有人批评建冰屋是“造假”;有人批评他单纯扬美掩丑,是回避社会矛盾粉饰现实;用长镜头组织情节,等等。由此发端的纪录片再现与纪实之争,艺术与现实之间应保持多大距离的歧见长期存在,至今依然。
北方的纳努克
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出现在苏联的“电影眼睛”理论和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是最早形成国际影响的两大纪录电影学派。他们各有自己的艺术主张、理论和丰富实践,都在国际影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原始电影无法满足观众娱乐需要。娱乐性是电影艺术水准和影响力的培养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纪实名作:《北方的纳努克》。美国地质工程师弗拉哈迪在北极探矿过程中拍摄的北极冰雪世界爱斯基摩人的完整生活风貌。爱斯基摩人又称为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圈以北的民族,过去是靠在海上捕鱼和在雪地里打猎为生的,如今大多生活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地区,有6万8千人,生活已经与祖辈不同 。《北方的纳努克》(1916年)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弗拉哈迪也由此享有纪录片创始人的美誉。
维尔托夫简介:曾就学于军乐学校、精神性神经病医学院和莫斯科大学,1918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曾参加最早的苏联新闻《新闻报》的剪辑工作。1919年起领导一个电影工作者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新闻纪录影片并从事宣传鼓动工作。他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剪辑方法,以揭示在革命进程中的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电影眼睛派。1922~1923年间,维尔托夫曾多次以论文或宣言的形式阐述“电影眼睛派”的主张:运用多种拍摄方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机的潜力,深入揭示人眼所看不到的生活现象。维尔托夫主张用真实事件在银幕上反映社会现实。但他从不曾单纯地纪录生活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对素材的剪辑组织“对世界做出共产主义的译解”。
第二章(上) 纪录片的风格流派
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第二节
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第一节
从形象政论到写பைடு நூலகம்学派
第四节
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
第三节
目录
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第五节
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纪录片的起源
电影自1895年问世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纪录片和新闻片的雏形期,呈现出明显的原始特征。但是,电影发明者却在坚持记录真人真事、确立写实传统方面打下基础,并为后来的纪录片艺术继承和发扬。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Lumiere brother)的《火车进站》在巴黎的成功放映,标志着人类电影文明的肇始,这也同时意味着纪录片的诞生。卢米埃尔坚持他的影片“只是再现生活”,他对“演出事件”增加电影娱乐性不感兴趣。卢氏工厂制作的作品选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景象、民俗活动和各国王室礼仪等方面。
尤里斯·伊文思两次访苏,目光转向社会现实,坚持认真记录生活反映社会,尤其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现实主义佳作:《博里纳奇矿区》和《新的土地》。此时伊文思是一位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他对关系人类命运的问题总是充满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四万万人民》拍摄台儿庄战役,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文献资料。伊文思重视纪录片的真实。他认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但他又不局限于“电影眼睛派”要求的纯客观的真实。有时也采用弗拉哈迪式的“真实重现”。他的许多作品无疑是世界纪录片宝库中最珍贵的“形象化文献”。
北方的纳努克
《北方的纳努克》留下的有深远影响的(包括遭批评的)艺术方法技巧,主要是如下几方面:①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深有痛感却不直接触及,只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记录,乃至重演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并把自己的赞美之情注人其中。②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③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纪录片故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人强化情节,塑造人物。所谓“介人”就是巧妙地运用“重演”和“主观干预”,摒弃呆板地自然纪实,却又善于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效果。④长画面大容量。猎取海豹,一家人下筏上岸等长画面,都被誉为长画面的最早范例。⑤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使作品结构高潮迭起,增强吸引力。⑥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表现力,正是这些创造性手法,使纪录片脱离了原始形态,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史学价值和社会震撼力的纪实艺术。
形象政论
写实主义
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国家和地区在短时间内相继涌现出了“真实电影”、“直接电影” 等崭新的写实主义,这是纪录片在政论体强势不减的同时出现的一种艺术飞跃。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录像技术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影视拍摄不仅实现了声面同步现场摄录,而且还能当场看到效果,这使得不同流派风格的写实纪录片创作如虎添翼。
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时期,军事宣传片、战争历史片盛行于各大国。政府支持(或通过国家电影机构)直接把纪录电影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典型例子是美国军方委派著名好莱均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主创的七集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战争序曲》、《纳粹的进攻》、《瓜分与侵略》、《英国之战》、《苏联之战》、《中国之战》和《战争追近美国》。《战争序曲》获1942年奥斯卡纪录片大奖。
苏联“电影眼睛理论学派“主要艺术主张是:
20世纪20年代中叶,英国青年约翰·格里尔逊在美国研修社会学期间注并深入思考了电影的社会功能问题。他敏锐地意识到电影作为教育和意识形态具的巨大潜力。在高度评价弗拉哈迪非虚构电影《北方的纳努克》创作成果的候,在1926年4月刊出的《纽约太阳报》上,首次使用了“纪录电影”一词,把纪录电影创作概括为“对真实事物做创造性处理”。代表人物: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 1898-1973),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工业的英国》、《格兰东号拖船》《锡兰之歌》、《夜邮》、《房屋问题》、《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等。英国创造性电影——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漂网渔船》。
法国真实电影
“真实电影”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国新浪潮掀起的现实主义潮流中兴起的。真实电影由社会学者让·鲁什60年代作品《一个夏天的纪录》副标题“真实电影的一次实验”得名。这部作品是纪录片历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它表达了新的纪录片观念:电影纪录片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外人,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面说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或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事。真实电影最主要的是它的介入的理念——对其拍摄的现实加以影响的意图,不但允许甚至鼓励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互动。而摄影机本身在其中也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工具,也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导演在其中被赋予了触媒的角色——挑拨者与煽动者,可以参与整个影片的内容或者说影响事态的发展,从而让表现下的真实浮现出来,以挖掘到更本质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导演有权去激起某些特定事件的发生,它可以挖掘事件中最富意义的时刻,而不只是被动地等待这些时刻的发生。真实电影也通常被人理解为:刺激—反映。
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
帕尔·洛伦茨—坚持形象化文献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纪录电影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潮流。“形象化文献”的口号是纽约“电影一摄影联盟”提出的。劳动人民深受经济大萧条之苦,资产阶级媒体却一味粉饰太平。1930年,不甘坐以待毙的人们在苏联电影的影响下成立了自己的电影组织,提出了“形象化文献”的口号,拍摄了反映工人悲惨状况的《饥饿》(1982年)等影片,向社会发出呐喊。电影关注社会问题的行动居然得到罗斯福总统的支持。原因是他以扭转经济形势的承诺赢得大选,电影的宣传作用有利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