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1~40题,共40分,第Ⅱ卷为41、42题,共40分。
全卷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某某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考号和科目代号的相关信息点涂黑。
2、第Ⅰ卷选择题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综合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60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
”这表明唐朝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严格维护坊市制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4.“南海1号”发现于南海北部。
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认为,“南海1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①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6.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7.大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小前提: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长工和短工;结论:明代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均正确
8.当乾隆皇帝看到英国使团所进呈的礼物贡单中将马戛尔尼称作“钦差”后,特意下令将“钦差”统统改作“贡差”、“敬差”。
乾隆帝的这一做法表明
A.他对英国的使臣极度不尊重 B.他坚持传统的华夷秩序观念
C.他非常在意英国使团的贡品 D.他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9.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中说:“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B.我国商品经济在清初达到顶峰
C..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了徽商的衰落 D.道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转折点
10.《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农民思想产生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一些先进中国人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X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某某可能存在的近代经济成分有: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外国资本主义企业③自然经济④洋务派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清末李伯元在《海天鸿雪记》中曾描述:“某某一埠,自从通商以来,世界繁华,日新月盛。
北自杨树浦,南至十六铺,沿着黄浦江,岸上的煤气灯、电灯,夜间望去,竟是一条火龙……”。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开始后 C.甲午战争后 D.民国初年
13.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X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4.《实业之梦一X謇传》载:1876年,23岁的X謇曾先后婉拒两广总督X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礼聘入幕,有“南不拜X,北不拜李”的清誉。
X謇“北不李”的主要原因是
A.其企业受到洋务企业的排挤B.其政治改良主X受到冷遇
C.由追求功名转向兴办实业D.认为洋务首领腐朽无能
15.20世纪初期,我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D.以X謇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兴办实业
16.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某某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17.“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87.8%。
”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有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②推动了工业化进程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④加速了农村两级分化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8.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19.1962年,中共中央开始采取措施调整农村经济,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地方开始包产到户,农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 B.农民获得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当时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发生了变化
20、以下有关我国历史上采用计划和市场手段处理经济问题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采取的是计划经济模式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体制照搬苏联
C.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
D.计划和市场都曾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2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2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
23.下列图片反映了世界历史的重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中世纪的世界 19世纪后期的世界
A.新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B.西方国家的殖民扩X和掠夺
C.近代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 D.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4.《刚果真象》一书中写道:“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
”材料主要揭示了
A.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西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
C.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 D.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25.“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
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
”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荷兰 D.英国与法国
26.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那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棉纺织业一系列发明的出现
B.蒸汽机用于交通运输
C.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27.1819年一位伟人去世,人们在讣告中这样赞颂他的科技成就:“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
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请判断,他的科技成就是
A.改良了蒸汽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研制了发电机
28.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这说明A.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
B.苏俄放弃了计划对经济的指导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中有一致之处
D.市场和计划只是国家指导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
29.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生产的计划性管理,其决定因素是
A.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B.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
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D.全面加强干预国家经济的要求
30.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31.二战后初期,日本为发展经济,在外交上采取的主要策略是
A.积极改善对华关系 B.依赖于美国的保护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寻找欧洲合作伙伴
32.20世纪5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不使它失去优点。
” 这表明法国当时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出现了“滞胀”现象
C.主X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普遍的福利制度
33.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百分比)
从上述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苏联的经济体制活力严重衰退 B.苏联的经济改革毫无实际效果
C.计划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D.发展经济必须借助于外国援助
34.右图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
决?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35.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二战后资本主
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
后者出现的原因是
A.经营者革命 B.福利国家的出现
C.国有化的推行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6.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墨西哥由进口提供的粮食供应比例从1992年的20%增长到1996年的43%。
在协定签署18个月之后,墨西哥4千万人堕入赤贫状态,两个农民中就有一个吃不饱。
由此可以推断墨西哥①农业歉收②进口粮食价格低廉③进口粮食价格昂贵④农业生产落后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7.2007年2月1日,欧洲多国参加了“停电节能5分钟”的活动,借此向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宣战。
这一活动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表明
A.电开始成为重要能源 B.经济全球化产生负面影响
C.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 D.欧洲仍然掌控世界经济
38.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某某国。
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欧盟军队、一种货币。
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
降下大英米字旗,。
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
大家高唱‘一快乐颂’曲调,歌词的意思其实是‘永别了,不列颠!’”这段文字反映了英国对哪一趋势的消极态度?
A.经济全球化 B.欧洲一体化 C.世界多极化 D.贸易自由化
39.“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
”这个比喻可用来形容①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②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③人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④凯恩斯主义的应用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40.当前,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都在加强,二者的关系为
A. 具有趋同性
B. 前者排斥后者
C. 后者排斥前者
D. 相互对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2题,共40分)
4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五十多年里,美国一直是超级大国。
整体上美国经济长期处于大发展时期。
作为超级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霸权虽然一度相对衰落,但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美国的经济超强地位得到巩固。
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二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确立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4分)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有何特点?(2分)它说明了什么?(2分)
(2)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分析促成这一时代到来的国际和国内因素。
(4分)
(3) 面对当今开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你如何认识克林顿政府所创造的经济奇迹?(4分)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改结束后(1953年)某某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
农民。
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 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
材料三从1949年至1953年,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4938万亩增长为189955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1320万吨增加为16685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8分)
(3)概述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高级中学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60分)
一、
1C.社会秩序的稳定
2B.战国、秦汉
3B.严格维护坊市制
4 D.①②④
5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6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7A.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结论错误
8B.他坚持传统的华夷秩序观念
9A.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10D.一些先进中国人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X
11A.①②③④
12C.甲午战争后
13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4 D.认为洋务首领腐朽无能
15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16D.社会主义某某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17D.①②③
18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A.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倾错误
20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体制照搬苏联
21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2C.人们的思想解放
23A.新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24 D.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25 C.英国与荷兰
26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27A.改良了蒸汽机
28D.市场和计划只是国家指导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
29 B.资本主义生发展的要求
30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31 B.依赖于美国的保护
32C.主X国家干预经济
33A.苏联的经济体制活力严重衰退
34 D.世界贸易组织
35A.经营者革命
36B.②④
37 B
38 B.欧洲一体化
39C.①②
40A. 具有趋同性
23.(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
(4分)原因:二战使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经济膨胀。
4分)
(2)美国经济陷入“滞涨”。
(2分)说明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力。
(2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的实施;两极格局解体后总体趋向缓和的国际形势;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4分)
(4)克林顿政府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4分)
24.(1)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
(3分)不利条件:生产工具不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如犁和耕牛的户均占有率较低)。
(3分)
(2)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
(4分)
农业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
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
(4分)
(3)新中国成立,农民政治上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形式,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能力。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