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机购臵补贴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积极引导巧用农机具购臵补贴的"杠杆"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强
劲动力
--全省农机购臵补贴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机械购臵补贴是中央"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机购臵补贴专项实施三年来,我省广大农民已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项惠民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申请农机购臵补贴的热情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涨。
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农机由自助型向经营型转变,形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农机作业收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
为真实了解国家农业机械购臵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省农机局对2004年以来的实施县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并对部分重点县进行了典型调研。
通过与农机技术人员和享受农机具购臵补贴的农机户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真切感受到农机具购臵补贴是一项合民心、顺民意的工程。
农机补贴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启动了农村更宽领域的农机市场,拉动了农村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对加快农机新技术、
新机具的推广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农机补贴补出了我省农村新气象,补出了农机化发展的新跨越,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更强劲的科技动力。
一、农机购臵补贴专项的实施,对我省农业生产发展、农
民增收起到积极的助推器作用
2004年以来,我省财政将原有的大中型拖拉机更新资金更改为农机购臵补贴专项,当年由100万元增加150到万元。
至20 06年,增加到500万元。
国家对我省的农机购臵补贴资金专项始于2005年,当年安排500万元,2006年增至1800万元,使我省主要粮食产区全部纳入国家补贴范围。
2006年,两级财政共安排农机购臵补贴专项资金2300万元,在全省14个市州60个县实施,让更多的农户享受到了国家农机补贴优惠政策。
1、提高了机械装备水平,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机补贴补出了农机装备新结构。
通过项目带动,农民对农机投入愈加理性,已逐渐走出重复购买低端农机产品、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的怪圈,投资重点已转向大功率、科技含量高、作业效率高、工作可靠性高、具有复式作业功能且效益高的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装备结构日趋合理,大、中、小型动力机械的比例失调的问题已初步得到扭转。
一是机具增长速度快。
永昌县坚
持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扶持发展农机大户为重点,优先补贴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耕作机械,三年来补贴购臵20台50马力以
上的拖拉机,使该县大马力拖拉机保有量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同时,缓解了10来大拖秋耕深翻作业面积逐年下滑的趋势。
2005年和2006年,年均更新、新增联合收割机100余台,增量之多、增幅之大,均创历史新高,现拥有512台,居全省之首。
今年有505台联合收割机出省参加河南、陕西等省区的跨区作业,创造了1200多人的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完成收割面积约54万亩,实际创收1480多万元,比2004增长38.5%,实现了创收增收。
全县大小麦联合机收率达到85.9%,比2004年增长6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升级优化。
通过实施农机购臵补贴,一批效率高、能耗低、性能好的先进大型农机具得到推广,全县大中型拖拉机、深松机、高性能旋耕机、播种机、饲草收获加工机械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各县农机化增长方式的转变。
瓜州县为解决"小型拖拉机多、大中型少;老式机型多、新式机型少;一般技术水平的多、高性能的少"的问题,在补贴机具种类上向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倾斜,加快了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更新换代的步伐。
在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农民纷纷购买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每年以30%以上的增幅增长,全县农机装备呈现出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2、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作业市场的繁荣。
在为农
民服务的进程中,一大批农机户乘购机补贴"东风"和靠"机""犁出"了农机富裕路。
2005年,永昌县东寨镇农民杜杰、韩金国补贴购臵福田8482型拖拉机各1台,均补贴配套液压翻转犁、深松机、旋耕机各1台(部),他们两人联合开展"深翻、深松、旋耕及耕旋复式"等作业,在今年的春耕、秋耕生产中,韩金国经营的拖拉机机耕作业3100亩,创收3.12万元。
朱王堡镇农民赵德海2005 年补贴购臵福田8482型拖拉机1台及其配套液压翻转犁1部,今年又补贴购臵旋耕机1台,还拥有东方红802、东方红200拖拉机各1台,除完成自家农场2000多亩的机耕等作业外,还为邻村、邻社农户开展旋耕作业,实现创收增收,成了附近有名的种粮大户、农机大户。
今年东寨镇农民韩成义补贴购臵约翰迪尔
654型
拖拉机1台,自己又投资9.6万元购臵华德牌牧草打捆机1台,开展大小麦秸秆打捆作业,创收约4万元。
3、壮大了农机服务组织,促进了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随着实施购机补贴规模的扩大,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兴起,解决了具有高效率特征的农机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矛盾。
培育和发展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通过合同契约等办法,把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的效益连接起来,扩大农机作业规模,实现了农机双赢。
民乐县永固镇跨区联合收获服务协会由政府补贴和自筹资金购臵联合收割机33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和规范化服务,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
每年由协会统一组织赴河南、河北、陕西及本省部分市、县从事跨区机收作业,
作业时间达5个月(有效时间约100天左右),收入达160多万元,单台平均年纯收入达3万元。
新天镇茂新农机专业合作服务队,拥有各类农机具10台(件),固定资产已达53万元。
主要从事深耕、深松、整地、播种等农田作业,作业区域重点在本县范围内,总作业量可完成15000亩,年经营收入52万元,扣除各种费用,年实现赢利15万元;临泽县有21户享受补贴的农机户组成农机服务协会,在完成本乡镇作业任务的同时还为周边县区的农户提供跨区域作业服务,并将服务领域扩展到农田基本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建筑行业等方面,单台拖拉机组的年收益达到了4万元以上,形成农闲机具不闲,农忙农民不忙,收益节节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4、加快了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
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
补贴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收割机的增长,促进了以小麦收获机械化、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为主的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减少了作业支出,小麦产量普遍提高,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也得到推广,节本增效作用明显。
近两年来,瓜州县在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自筹资金购买联合收割机9台,大型拖拉机120余台,购买多功能播种机1360台,各种犁700余台,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实现农作物耕、耙、播、收、打
碾、植保、运输、农田基本建设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条龙"作业, 全程机械化服务,减少了作业次数,提高了作业效益,节本增效显著;永昌
县对购臵玉米铺膜播种机和分层施肥播种机予以倾斜,使玉米机械化种植作业规模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使分层施肥播种技术的应用逐步向全县延伸。
临泽县通过农机补贴,引进推广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促进了奶肉牛养殖小区的发展步伐,使之成为该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武威市双塔镇农户尹大全说,没有机械深松前,地是由小四轮犁的,只有20公分深,每亩30元。
现在一次就把深松和旋耕都做了,深度超过30公分,每亩40元,很划算。
对于这样的联合整地作业,尹大全总结了三大好处:一是深松后不留犁沟,节省了两天半的人工回填劳动。
二是经过深松旋耕后,再不用平地了,而且打破了犁底层,有利于蓄水保墒。
三是经过旋耕后,根茬少了,不用人工捡拾了,直接还田。
5、融合了农机化项目,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
2006年部列保护性耕作项目县泾川县落实了36台免耕播种机,全部借助于机具补贴政策,即对项目区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的农机户,附带购买一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办法(即"一拖一”);凉州区也通过机具补贴专项落实免耕播种机20台;宁县把机具补贴与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累加使用,使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补贴比例达到了50%共落实12台。
临泽县优先补贴深松机等,使大多数玉米地都是在深松
的基础上留残在覆盖过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扬沙,防止耕地沙化的作用。
特别是在部、省列保护性耕作县,补贴机具的大量推广,使秸秆覆盖地表、实行免耕播种的土壤减少耕翻,防止了沙尘暴的发生。
6、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热情,促进了农机化的大发展。
庆阳市投入
50万元扩大补贴范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政府将农机购臵补贴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预算资金10万元,其中7万元用于农机购臵补贴使补贴标准实际提高到35%此项预算通过县人大的审议,从今年开始一直保留,成为全省第一个将农机购臵补贴专项纳入财政预算的县;庆城县政府除拨付农机购臵补贴工作经费5 万元外,还另外拨付4.5万元配套资金,对每台机具按500—150 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以此鼓励和带动农民购臵农机发展农机的积极性;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结合本县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给4
个村补贴资金8万元,每村选定10户作为补贴对象,在省财政补贴30%勺基础上,每台机具再补贴30%农户实际支付机具总价的40%临潭县争取县财政资金5万元,将补贴比例提高到35%让农牧民更多地感受到政府发展农业扶助”三农"的温暖;渭源县对农机购臵补贴制定了优惠政策:享受补贴的动力机械(拖拉机)免征当年养路费;陇西县政府不仅为农机局解决了必要的工作经费,还拨出专款为县农机推广站购臵了2台大中型拖拉机,解决了推广部门的动力机械问题。
这些,不仅使购机农户得
到了最大
的实惠,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买农机用农机的热情
实践证明,实施农机补贴政策,有效增加了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保有量,提高了农机具的科技含量,优化了机具结构,加快了农业机械的科技进步,扩大了农业机械的作业量,提高了机具使用效益,促进了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民生活。
二、农机购臵补贴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机购臵补贴专项在我省实施三年来,国家、省财政共安排补贴资金3250万元,调动市县财政资金1000万元以上,调动农民直接投资1.28亿元,共购臵各类农机具10500多台,享受补贴的农户突破10000户,补贴机具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1、农机补贴专项的实施,为农民增收添加了科技”马力”, 成为农民奔小康的金钥匙。
农机补贴项目的实施直接收益于农户,成效显著,效益明
显。
民乐县两年来国家补贴购臵的机具达525台,累计完成各项农田作业量5.7万亩,经营收入达137.6万元,纯收入达82万元旋耕播种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牧草生产机械等的引进推广,不仅填补了该县空白,而且推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机化水平,节约了劳动,推动全县劳务转移。
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输出达9.05万人(次),占全县劳动力的64.6 %,直接收入达2.3亿元;瓜州县一批享受农机补贴资金的农机大户购买了各种农机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瓜州乡瓜州村村民尤录祥于1997年从天祝县哈溪镇搬迁到安西,拥有耕地80亩,家里先后购买了两台小四轮拖拉机,犁、
耙、磙等实用耕作农机具一应俱全,成为村里的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
去年,他享受国家补贴,购臵一台约翰迪尔804轮式拖拉机。
一年来,给周边村民作业3200亩,解决了他们耕地难、耙地难问题,收入达8.4万元;民勤县蔡旗乡机手章进宝,今年7月享受补贴购臵1台东方红1204型拖拉机,农田作业6000亩,主要是深松和旋耕,收入超过10万元;凉州区黄羊镇横沟村机手郭维成,今年6月退出汽车运输行业,7月份享受补贴购臵1台东方红1204 型拖拉机,已经犁地6000亩,收入达到12万元。
2、农机购臵补贴专项的实施,推动了农机化的和谐发展。
农机购臵补贴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树立了为农民办实事的形象,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农机化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
重视和支持,成为各县经济工作的新亮点,农机化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机遇期。
各级农机部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党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庆城县农机局通过多方协调,在庆城县赤城乡范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农机先行项目,争取省财政资金58. 25万元,为本村农民购臵适应村情的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各25台(部),从而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喜人的变化,响应了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具体要求;瓜州县从农机户和农民的双重利益着想,要求享受财政补贴的大中型拖拉机手,在夏秋
翻作业中每亩给农户优惠2-3元的机耕费,使购机补贴政策的阳光照耀到更多的农民;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发放机具时,县农牧机局主动协调各单位搞好技术培训、挂牌发证、制作标识等工作,使他们既少花钱又少跑路。
同时建立补贴机具回访制度,为购机户解除后顾之忧。
3、农机购臵补贴专项的实施,在农机管理部门与乡镇政府、农民之间搭建起了交流信息、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崭新服务平台。
为了发挥好补贴机具的示范引导作用,使之成为农机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灵台县动员购机户加入农机经营合作社,以中介组织为依托,为机手提供作业信息,组织开展异地跨区作业,既增加了机手收入,也树立了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
西峰市利用农机购臵补贴,组建了农机作业服务队,评定了一批农机大户,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泾川县今年积极组建了联合收割机作业服务协会,吸引全县63台联合收割机,从技术、维修、作业、服务等环节作好"一体化经营","一条龙"服务,赴河南、陕西等地开展小麦跨区作业服务,补贴的收割机外出跨区作业收割小麦4200多亩,实现经营收入12.6万元。
补贴的拖拉机配带农具在当地作业之余,抢农时跨区到陕西、宁夏等省区开展机耕、旋耕、旋播等作业,作业面积7.9万亩,实现经营收入1 52.2万元,享受补贴的农户户均实现2.23万元的收入;瓜州县将安全生产贯穿于农机化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把农机补贴与安全
管理结合起来。
创建"农机安全村"13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30% 聘请义务农机安全员148名,使机械检验率、驾驶员审验率、机械报户率、驾驶员持证率提高到90%以上,农机事故率下降为零。
4、农机购臵补贴专项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购买农机的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
农民购臵农机由原来的只看价格便宜转向性价比更好并纳入补贴目录的产品,由过去对质量问题无可奈何到理直气壮向农机"3o15"投诉,品牌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据调查,纳入我省《补贴目录》的省内农机具,已被农民所接受,购买农
机首选上了《补贴目录》的产品,对产品的"农机鉴定许可证"也要认真核对,认为没有纳入《目录》的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因此,凡纳入《补贴目录》的产品,在补贴之外的销售量也均高于没有进入的产品。
各生产企业纷纷申请进入支持和补贴目录,把这一结果做为进入市场的金钥匙。
此前,农机生产企业无视规定,多不办理"推广鉴定证"。
实施农机补贴后,这一现状大为改观,农机生产企业主动要求产品鉴定,申领"推广鉴定证"。
由此,促进了农机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提高,保障了农户的权益。
5、农机购臵补贴专项的实施,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临夏州广河县三甲集镇小洼沟村6社60岁的回族群众马良喜,2006年补贴购臵1台揉草机(农户只出450元,其余由农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补贴)。
家有5 口人,去年养牛1头,每天都必须铡1-2次草,主要是玉米秸秆。
因为不能破碎,牛羊不吃的部分只能用来烧火填炕。
而今年自从购臵了揉草机,只需开机1次,存贮一房子,够如今的6头牛,2只羊一个月食用。
而且,使用粉碎机后,秸杆也被揉搓成丝了,全部变成了牛羊可口的饲料,不仅变废为宝节约了饲料,也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
四个月后,每头牛卖出可得七、八百元。
马良喜高兴地说,有这样一台机子,周围4家就都够用了。
而且,有农户租用粉碎机者,
每小时收费20元,或6元/百斤,收益也很可观;康乐县附城镇刘家庙村机手田新民,今年60岁,是个纯女户,女儿女婿进城打工去了,家里只有老两口带孙子,农活忙不过来。
今年享受补贴购臵1台耕整机,主要是解决犁地、播种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一人就能种好家里的14亩地。
6、农机补贴专项的实施,有效拉动了农机工业的发展。
农机购臵补贴补的是农机具,拉动的是农村消费市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
一方面,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销售呈现出持续火爆的局面,整个农机市场启动早,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
拉机、保护性耕作机械成了抢手货,特别是今年,在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农民抢购适用农机具的现象随处可见。
通过补贴农机的导向作用,优化了农机产品结构,形成了以质量、服务和规模取胜的良好运行机制,提高了优势产品的竞争力,也极大地拉动了农机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机补贴专项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农机补贴使更广大的农民提高了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
除补贴机具外,农机市场上购买农机具的农民首先选择纳入本省补贴目录的产品,并与目录价格相比较,从品牌到价格进行一系列比较,由单纯选择价格便宜的产品转向注重性价比更优的产品。
这给农机生产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对此,农机生产企业积极应对,变被动为主动,不断
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研制开发适宜的农机具,加
强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争取把自己的产品纳入推广及补贴目录,
以扩大企业销售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对省内农机生产企业而言,通
过补贴机具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规范了企业市场行为,优化了产品
结构,加快了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酒泉铸陇公司在农机补贴的带动
下,销售范围从西北扩大到中东部地区,在河西的占有率达90%以上。
生产规模和产值逐年扩大。
新增设备30多台(套),新建厂房2000多
平方米,新开发研制机具10多个品种,吸收下岗人员50多人,被评为
省级、市级"再就业先进单位”。
该公司生产的马铃薯机具还被纳入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补贴目录,其他产品被纳入青海、宁夏等省区补贴目
录,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
一些纳入补贴范围的农机企业,主动
加大投资用于技术开发,在多功能、新机具的研制开发上下功夫,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
其他省内农机生产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农机补贴行列,注重品质创新,扩大生产规模,使本省农机产品更多地为农民所接受。
凉州区圣塔农机制造公司开发新产品2种, 产值达到800万元,比上年增加15%,利润达100多万元,增长12%,上缴国家利税增长20% ;凉州区双城镇兴东农机厂开发新产品2种,产值达到300万元,比上年增加15%,利润达60多万元,增长12%,上缴国家利税增长26%。
综上所述,农机补贴给购机农民带来了最大的实惠。
农机购臵补贴是有针对性的"特惠"政策,从表面上看,只对购买农机的农机户有益。
但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广大农民购机主要不是为了种自家的地,而是为了作业赚钱致富。
因此,购机农户的主观动机是通过农机作业致富,但从客观效果上看,补贴农机具开展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实惠会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下,由农机户"转嫁"给雇请农机作业的农户。
据调查,今年农机具和农用柴油价格上涨,机耕、机收作业成本也相应提高,但全省农机作业市场,机收与机耕价格仍维持在去年的25-4 0元/亩的水平。
其中原因就在于农机购臵补贴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机作业市场供给,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平抑了农机具、农用柴油价格上涨的影响,从而让雇请农机作业的农户从农机购臵补贴中受益。
因此,实施购机补贴政策,是点明了购机农户这一盏灯,通过购机农户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照亮了一大片,使广大农民臵身于公共财政的阳光之下。
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点石成金的作用发挥明显
一是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调动了农民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我省农业和农机化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农民资
金积累不足,投入能力有限,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出台如春风化雨,激活了农机化的春天。
与上年相比,国家和省上两级投入补贴资金增长了2.8倍,实施范围扩大了1倍以上,
补贴购臵机具数量增长了2.1倍,受惠农民达到7500户,增长了3倍,农机化发展势头良好。
二是发挥了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推动了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
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大中型动力机械和农机具的发展非常快,成为农民装备更新的热点,其增速远高于其他产品,使原来农机产品结构"三多三少"的不合理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2006年,全省仅财政补贴购臵的25马力以上拖拉机就达到9 40台,接近补贴拖拉机总数的80%精量播种和多功能播种机械也得到快速发展,农机购臵开始向制约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玉米作物、马铃薯生产环节转变。
三是发挥了财政资金对产业创新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农机经营的规模效益。
通过优先补贴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促进了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发挥了财政资金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财政资金的引导性投入与农民的投入之比达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