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福字的由来【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贴福字的由来【历史故事】
贴“福”字⽆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表⽰“福⽓到了”的寓意。
这⼀风俗最早不会早于明朝初年。
关于倒贴“福”字的来历有三种有趣的传说。
第⼀种恭王府说
清咸丰年间的⼀个春节前⼣,恭王府⼤管家为讨主⼦欢⼼,写了⼏个⽃⼤的“福”字,叫⼈贴于库房和王府的⼤门上。
有⼀家丁因⽬不识丁,竟将⼤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分⽓恼,欲鞭罚惩戒。
幸好⼤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说,恭亲王寿⾼福⼤造化⼤,如今⼤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听,转怒为喜,⼼想:“怪不得过往⾏⼈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银增万贯。
⼀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
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陌巷⼈家,贴过后都愿过往⾏⼈或顽童们念叨⼏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第⼆种慈禧太后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腊⽉⼆⼗四,家家写⼤字”的风俗。
清光绪某年腊⽉⼆⼗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
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解数,⽤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
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兴。
翰林们见⽼佛爷⽣⽓,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佛爷教诲。
”太后说: “去写⼏个‘福’字来。
”翰林们忙回去写了⼀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张,让⼤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