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说_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说
“五味”、“百味”,说的是中国烹饪味的变化丰富多彩。
所谓调和,既指饮食结构合理,也指某一饭莱调味得体。
珍美适口:也指某一组饭菜
的调味合理,调剂得当;还指食品与进食者的口味要求适应,也包括进食
时间、空间差异与食品风味特色相协调一致。
“治大国假设烹小鲜”,以
烹饪比喻治国,说的主要关键也在调和。
《国语》中指出:“以和五味以
调味”,“味一无果”。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大夫宴婴提出了“和”与“同”相异的概念……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这是说“和”,好似作汤羹,加上各种佐料,鱼肉以及火力烹调,使各种味道调和,然后
做得可口。
《荀子·礼论》中有“刍豢(泛指猪、牛、羊、犬等肉类食物)
稻粱、五味调香(香可作“和”解)。
这也是强调味性调和。
对五味调和的
认识,要讲求本味,符合时序,适口者珍。
(一)讲求本味
“本味”概念首见于《吕氏春秋》的篇名,其含义一指烹饪原料的自
然之味,二指烹饪调和而成的美味。
《本味篇》说,“凡味之本,水最为始”,经过“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的烹调之后,到达新的境地,即“至味”的境地。
至味就是美味。
而至味的精华,即所谓“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酷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服。
”
据史料记载,历代人都尊崇烹饪原料的自然之味。
唐代人写的《玉堂
闲话》和宋代陶谷的《清异录》,都曾记过段成式弛猎,肚子饿了,寻到
山村民家,一位老媪请他吃了不加任何调料的猪肉羹“彘履”,段成式认
为此品“有跄五鼎”,十分“珍美”。
回家后,常令家厨仿制,称此菜为“无心炙”,宋代苏轼在《莱羹赋》中也赞美他自己“煮蔓菁、芦菔、苦
荠而食之。
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
《茹谈论》中说:“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
天之所赋者,谷蔬
菜果,自然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地。
”元代许有壬
的《白菜》诗言:“清风牙颊响,真味士夫知”,颂扬的也是自然之味。
不少文人学士常挂嘴边的“春初早韭,秋末晚崧”、“菜根香”之类的话,也道出了对自然之味的赞美之情。
对中国饮食烹饪颇有研究的清人袁枚,
更是对讲求本味为美作了全面的阐述。
他在《随园食单》里所写的“二十
须知”和“十四戒”,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本味问题。
他说,“凡物各有
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需“使一
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位”;“余尝味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体味,自成一家”,反复强调烹饪菜肴时要注意本味。
为使本味尽其所长,
避其所短,袁枚指出在烹饪操作时,选料、切配、调和、火候等方面都应
注意到的问题,如荤食品原料中的鳗、鳖、蟹、鲥鱼、牛羊肉,本身有浓
重的或腥或膻的味道,需“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
(二)符合时序
饮食调和需按四时月令进行,已成为中国人饮食烹饪的共识。
历代讲
究修齐治平的人对此均有论述。
《论语》所录孔子提出的八个“不食”语
录中,就有“不时不食”。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饮食臭(音某iu,气味的总称)味,每至一时,亦有所胜有所不胜之理,不可不察也。
四时
不同气,气各有所宜。
宜之所在,其物代美。
视美而养之,同时美者杂之,是皆其所宜也。
”他列举了荠、芥之类的生长和天时之间的关系后又说:“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而违天时不远矣。
”
馔肴制作,菜肴配伍,讲究时令得当,也成了中国烹饪的传统。
《礼记》讲做鱼脍春天要葱来配合,秋天那么使用荠酱来配合:烹猪肉,春天
需以韭菜作配,秋天那么应以水蓼为伍。
《饮膳正药》讲四时的主食烹调
亦应有所变化,以适应四时的温凉寒热,列“四时所宜”者,如“春气温,宜食麦”,“夏气热,宜食菽”,“秋气燥,宜食麻”,“冬气寒,宜食黍”,袁枚的《随园食单》所列的“时节须知”,对饮食调和的问题更是
做了详尽而周到的说明:“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那么肉败矣:冬日短
而寒,烹饪稍迟,那么物生矣。
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
夏宜
食甘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
辅佐之物,夏宜用荠末,冬宜用胡椒。
而
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假设珍馐矣。
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鲥鱼是也:有后时而见好者,四月食芋艿是也。
其他宜可类推。
有过时而不可吃者,
萝卜过时而心空,山笋过时那么味苦,刀鲚过时那么骨硬。
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几人竭,搴裳去之也。
”
(三)适口者珍
孔子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及不和生熟之节的“失饪”等“不食”,应该看成是对美食的要求。
《孟子告子上》的“口之于味也,有同
嗜焉”,《孟子尽心》所论脍炙与羊枣谁美。
孟子说“脍炙哉”,这些话
也是针对适口美食的共性而言的。
至于文人学士,谈适口者为美食珍品的
言论就更多了。
枚乘《七发》论“天下之至美”的馔肴,所列的乃是牛肉
烩笋蒲(“抝牛之腴,菜以笋蒲”)、狗肉石耳羹(“肥狗之和,冒以山肤”)、香米雕胡饭(“楚苗之食,安胡之饭”)、烧熊掌(“熊蹯之膈”)、烤肉片(“薄耆之炙”)、生鱼片(“鲜鲣之鲶”)以及用野鸭、豹胎和霜露
后采拮的蔬菜等原料制成的品种。
傅毅的《七激》所列“愉悦心意”之食,乃“涔养之鱼”、“雍州之梨”之类美味。
桓麟《七说》那么赞美“香萁
为饭,杂以梗菰”,“河鼋之美,齐以兰梅”这样一些美品。
至今,大多数中国人嗜食的春卷、汤圆、粽子、月饼、重阳糕、腊八粥、年糕以及馒头、包子、水饺、煮面条、烧豆腐等,正说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和“适口者珍”的观念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