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流香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袍—流香涧茶文化之旅
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考察的是大红袍—流香涧茶文化之旅。
这条线路可谓是武夷茶文化的精品线路!在约三个小时的游程中,大家不仅可以领略到丹霞地貌中典型的峭壁峡谷风光。
了解到许多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武夷茶的赞誉之词,更重要的是大家还能亲眼见到中国的乌龙茶王“大红袍”以及许多珍贵的武夷山品种茶。
所以我们的这趟游程也可称之为“大开眼界”之旅。
武夷茶历史悠久。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
职方员外郎孙樵送饼茶十五方与刑部尚书,他在附信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丹山碧水之乡”武夷山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
“晚甘”是形容喝武夷茶入口微苦,稍晚喉底回甘,口内芳香浓郁的过程。
“侯”是爵位,为尊称。
唐人对武夷茶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的武夷山为朝廷所重,曾数度遣使到此投放金龙玉简(内为皇帝向神仙所求之事),委派官员提举武夷冲佑观。
到此游历、隐居的文人骚客日多,随之游山品茗、斗茶赏艺成为雅事。
理学家朱熹还别出心裁在溪石上凿灶煮茶,幷吟诗记趣“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如今所遗石灶尤在。
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在长诗《荔枝叹》中也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进贡皇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诏令在九曲溪四曲溪畔兴建御茶园。
专制龙团凤饼进贡,最初贡额每年三百六十斤。
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武夷山贡茶已增至九百九十斤,约占当时全国贡茶数之四分之一。
清初武夷山研制出了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在武夷山特称岩茶。
乌龙茶制作工艺始于武夷山,有据可考。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钱塘学者王草堂(名复礼)应当地士绅之请,来到武夷山修撰山志。
他修志时所作《茶说》中的制茶工艺,与时至今日的武夷岩茶手工制法相同,这是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记载。
说明乌龙茶制作工艺源于武夷山。
此后,武夷茶种、制做工艺陆续南传,最后直达台湾[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台湾举子林凤池将天心茶苗36株带回台湾]。
原全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曾说过:“现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特点”。
今时广东汕头茶人郭马风也考证说:“功夫茶源于武夷山”!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更是挥毫直书“乌龙茶故乡武夷山”条幅,赠与武夷茶人。
武夷岩茶由于生长环境独特,加之制作工艺繁复独到,不但兼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而且独具“岩骨花香”,故深为广大茶人所青睐。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历史的气息,一起走进武夷茶的发源地,走进这“茶叶的王国”。
近距离的欣赏美丽的武夷岩茶,一同感受这沁人心脾的茶香吧!
进入景区,右手边所见为武夷岩茶五大品种之一的“肉桂”茶(水仙、肉桂、大红袍、名枞、奇种)。
“肉桂”茶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
此茶原产马枕峰,慧苑等处也有与此相同之树;已有一百多年的栽种历史。
树高者达1.6米,冠1米,干粗3厘米。
成品茶特征: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故名“肉桂”,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汤色橙黄至金黄、透亮,叶底绿叶红镶边显;香气久泡尤存,“岩韵”显。
“石乳流香”:景区管委会题刻(1997年)。
石乳为武夷茶元代两大名称之一(石乳、京挺)。
现在各位面前所看到的是九龙窠摩崖石刻群,展现的是自唐到清历代名人对武夷茶的赞誉之词。
“岩韵”:集康熙字题刻(2005年)。
“岩韵”是对武夷岩茶的赞誉。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出武夷茶特有的优良品质,“臻(达到)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因称“岩韵”。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宋.范仲淹侯德昌书”:此题刻出自范仲淹七古长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冠天下”三字突出了武夷茶在当时的尊贵地位。
书法作者侯德昌,河南辉县人,当代书法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
于今贡茶,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乙酉春,书明人许次纾句燕叟文怀沙”:许次纾,明代著名茶学家,此题刻摘自其〈〈茶疏〉〉一书。
书法作者文怀沙,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以研究〈〈楚辞〉〉著称,创立宝学、东方美声学;对经史百家、历代诗词歌赋及音乐、戏剧、金石书画等均有涉猎。
“晚甘侯”:今人集王羲之墨迹题刻(1997年)。
“晚甘侯”为唐代武夷茶名称。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朱熹咏武夷茶佟伟”:赞茶题刻。
称赞武夷山如蓬莱仙镜,进而颂扬武夷茶之佳,令人心醉。
书法作者佟伟,当代书法家,辽宁省昌图县人,满族。
现任中国书协顾问,并任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顾问兼教授。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函翠缕烟。
分赠恩深最知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徐夤诗,段成桂”:赞茶题刻。
形象地描述武夷茶采摘、制作、售输、分赠及著茶品饮的场面。
徐夤,唐末学者,字昭梦,莆田人。
乾宁元年(894年)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书法作者段成桂,当代书法家,吉林省吉林市人。
工真草隶(尤以草、隶见长),精书画鉴定。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鉴定收藏委员会主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春从天上来,嘘弗通寰海,纳纳此中藏,万斛珠蓓蕾。
元.杜本”:诗意描绘春天茶叶蓓蕾初开时的美丽景象。
杜本,字清碧。
宋末元初学者,隐居武夷山九曲平川,结思学斋、怀友轩以治学,人称聘君宅。
书法作者侯德昌。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伴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兮。
清.陆廷灿诗〈〈武夷茶〉〉乙酉年初春,张飚”:赞茶题刻。
描写作者在武夷山读书弹琴、烹茶品茗的愉悦心情,以及茗茶的功效与分类。
诗中“桑苎”指作者先祖陆羽(号桑苎翁),“经”指陆羽所著〈〈茶经〉〉。
陆廷灿,茶圣陆羽裔孙,曾任崇安县令,任内力弘武夷茶艺,使之声名远播。
书法作者张飚,当代书法家,高级记者,中国书法家协会驻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沿着涧边小道一路闲庭信步,可见游鱼名丛,顿觉神清气爽。
仰望两侧峰岩,似乎给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舒适自得之感。
此时前方可见“九龙茗丛园”等景点。
“九龙茗丛园”:茶叶塑像形象的反映了武夷茶早春发芽时采摘标准“两叶一芽”。
“九龙茗丛园”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目前面积2.1亩,栽种名丛112个。
“不见冥天”:景区管委会题刻(1997年)。
“见冥”音“见”,意为阴影溟蒙、光线不甚清晰。
“不见冥天”指题刻下方8株老茶(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因终日极少阳光直射而得名。
相传该茶系神仙所栽,高层第三丛为正丛,树龄百年以上。
“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吴石仙题刻。
吴石仙,字石川,抗日战争时期任崇安县县长。
任期内在武夷山留下数处题刻。
“大红袍”(因其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属无性系、
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
原产九龙窠,为武夷山五大名丛之首(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相传清代已有“大红袍”茶名。
在名丛中,“大红袍”声望最高,传说颇多,被誉为中国乌龙茶茶王。
“大红袍”母树原为4丛,一九八零年建九龙窠名丛圃的同时,在“大红袍”原处联接石砌填土梯层,补植母树“大红袍”两丛(从右往左第2丛、第6丛),所以“大红袍”现共有母树六丛。
“流香涧”:原名倒水坑,因其水流势与他水不同,不汇入崇阳溪反而倒流回山,因而得名。
后明朝诗人徐火通游历此地,见此涧峰岩两壁长满幽兰、香草,清风吹过,落英缤纷,香气扑鼻,故改其名为“流香涧”。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泡茶之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流香涧”之水便是泡武夷茶最佳之水,犹如龙井茶配以虎跑泉水一样。
“慧苑寺”:古寺位于玉柱峰下,始建于南宋。
现建筑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
寺有一联入选中国名联:“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
“慧苑茶园”:路旁随处可见盆景式茶园,据1942年林馥全调查,慧苑岩茶树花名有830种之多,“岩岩有茶,茶以岩名”。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述茶叶质量与土壤关系时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武夷山大部分茶园均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这是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气候方面,武夷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度左右。
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100毫米,为我国雨量最丰富的茶区之一。
山坑岩壑间遍植茶园,到处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均相对湿度80%左右。
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廉洞口云”。
加之茶园四周皆有山峦屏障,日照时间较短,既无冻灾,更无风害。
种种有利条件汇集一起,共同造就了武夷岩茶绝佳的品质。
前人用“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来形容,确是最好的评语。
“水仙”:水仙茶原产地在建阳市水吉大湖。
据传清道光年间,苏姓者发现于祝(竹)仙洞下。
当地“祝”与“水”同音,故名“水仙”。
“水仙”属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
水仙茶具有天然花香(兰花或水仙花香型),味浓郁醇厚,汤色浓艳清澈,特别是移植武夷后,在优异的自然环境下繁育,成就了高产优质的品种特性,是武夷岩茶最受欢迎的主要品种之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提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今天大家所看见的正是北山之茶!而我们的茶文化寻根之旅也暂告一段落。
希望今天的旅程能给各位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武夷岩茶描述注解
1、有性系:世代采用种子繁衍后代的品种,个体间特征特性有差异。
2、无性系:世代采用无性方式(扦插、压条等)繁衍后代的品种,个体间特状相对一致。
3、灌木型:根茎处开始分枝,无明显主干;
4、小乔木型:基部主干明显;
5、乔木型:从基部到分枝处主干明显,树型高大。
6、早生种:采摘期4月上旬黄旦;
7、中生种:采摘期4月中旬毛蟹、梅占;
8、晚生种:采摘期5月上旬水仙、肉桂;
9、特晚生种:采摘期5月中旬及5月中旬以后雀舌、不知春。
10、叶片大小:根据叶片面积(叶长*叶宽*0.7)分,叶长和叶宽分别量取统计茶树中部成熟叶片10片以上平均值。
特大叶:大于60CM2;大叶:40—60CM2;中叶:20—39CM2;小叶:小于20CM2。
天心永乐禅寺之旅
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们将要参观的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初名山心庵,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
武夷山方圆120华里,禅寺居山之藏地,有“五象朝圣”、“千叶莲心”之胜,犹天之极枢,故得“山心”之名。
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中秋之夜,扣冰古佛在此望天心圆月而开悟,留下“天心明月”这个著名的禅学公案,后人为纪念古佛的禅学境界,把山心庵改名为天心庵。
公元874年、900年,诗僧贯休两度入闽,在天心庵挂单,并在庵中与扣冰古佛品茶说禅论时务,二人羝足交心,相见恨晚,并写下《怀武夷山僧》等多首诗以纪念。
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朱熹从江西扫墓回武夷,顺道拜访时居天心庵的道谦禅师,并在庵中向来访的看话禅大慧宗杲禅师问禅多日,适然启悟,感概之余,以诗《天心问禅》盛赞大慧禅师的禅学造诣和天心庵殊胜禅境。
大慧禅师回径山不久也给朱熹致偈:“天心一晤朱元晦,相忘已在形骸外。
莫言多日不相逢,兴来常与精神会。
”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派大将胡潆踏遍名山大川寻找建文帝。
时张三丰正归隐武夷,胡潆于永乐17年抵达武夷山,遍访各寺院,无果而终。
因其耽醉于天心庵的禅茶,而在天心庵恋栈月余,后把天心禅茶带回进贡皇上。
品了天心贡茶后,明成祖龙颜大悦,遂赐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
”同时敕封天心庵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
此后“大红袍”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名扬天下。
清康熙帝御书“佛”字敕予天心永乐禅寺,今刻在大弥勒佛雕像后的岩壁上,十米见方,堪称华夏第一。
康熙年间,国师铁华上人法嗣果因禅师,领众修禅,大振宗风。
光绪25年(公元1899年),鼓山德容大和尚奉旨主持重建,大兴土木,广增庙宇,弘扬佛法,禅寺由此鼎盛,僧众近200人,钟鸣鼎食,香客摩肩,梵音清越,青烟绕梁。
光绪帝御赐画钵一个,帝师陈宝琛题写“福德因缘”匾额,作为镇寺之宝,世代珍藏。
清末至民国年间,道明、悟提、妙常、悟澄诸法师相继主持禅寺,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前后开设了七场大戒,普度众生,成为闽北僧俗朝拜受戒的两大道场之一,跻身佛教“华胄八名山”之列。
文革中这座规模宏大、清净庄严的名刹几经尘劫,长期被占为民居,构体多被破坏。
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政策,禅寺才得以重光。
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
1990年毕业于佛学院的泽道法师等僧人入住本寺,并得到了原省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大和尚、台湾开证上人、传孝大师等高僧大德的鼎力加持,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为这座无可替代地肩负武夷山宗教旅游文化发展重任与一身的千年古刹的重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90年底,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光临本寺,并为禅寺题额。
随后有荷兰女王亚特丽克丝、泰国议长米猜·雷初攀等海外名流、杨尚昆、李瑞环、李鹏、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相继莅临,为本寺留下弥足珍贵的墨宝。
作为武夷山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心永乐禅寺重建现已初具规模,四周古木参天,绿荫蔽日,殿宇雾列,曲径通幽,蔚为大观。
本资料出自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天心村茶企业之旅
各位来宾:
大家好!天心岩茶村地处武夷山景区核心部位,距市区5公里,距武夷街道办1公里,全村有山地面积54600亩,占景区总面积的85%,全村总人口1734人,508户,辖有7个小区,14个村民小组。
2002年被南平市委评为文明村,1999年被市政府评为“世遗”特别贡献村。
天心岩茶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核心部位。
有着秀美的风景资源,清澈的九曲
溪穿山而过,沿途风景如画。
地质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
区内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茶区常年云雾弥漫,日照短。
著名的茶叶生长地“三坑两涧”在天心岩茶村地域内,村内的名胜古迹“大红袍”至今风采依旧。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天心岩茶的独特内质。
天心村茶叶品种繁多、优良,加上特殊的传统工艺,使天心岩茶独具岩骨花香,胜似兰香而深沉特久,滋味浓醇清恬,为茶叶珍品。
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元、明时期成为贡品,清代远销海外。
自古以来天心村老百姓家家制茶,近年来依靠科技兴茶,降低农残,大力发展有机茶。
创建天心岩茶诚信村,创建诚信品牌,天心岩茶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地的表彰,历年来茶王赛中天心岩茶村人的茶,均获得过“茶王”称号。
多年来天心岩茶村人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第一为宗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天心岩茶村人热忱欢迎海内外茶叶客商前来洽谈业务,合作交流。
今天各位所要参观的天心岩茶厂是村内的重点龙头企业。
该厂拥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茶山180亩(如“天车架”下所见水仙茶即为该厂所有)。
茶叶初制厂两处,精制厂一处,岩茶交流中心两处,产品并获准使用原产地域保护标志。
现在就请各位去品一品真正的好茶,绿色的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