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视域中的《论语》英译研究》(王琰)

合集下载

首本《论语》英文诠解版走进美国

首本《论语》英文诠解版走进美国

龙源期刊网
首本《论语》英文诠解版走进美国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1期
由山东出版集团和洛杉矶公共图书馆联合主办,由山东友谊出版社有限公司和美国尼山书屋国际出版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尼山国际讲坛日前在美国洛杉矶举办。

本届讲坛以“文明基因探踪”为主题,中国作家王蒙与美国作家杜克雷就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共同点发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他们认为,文明的内涵丰富,各民族具有复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所有的文明对话都应该以尊重为前提,并且需要不断的推进,从而消除误会与偏见。

文化的多样性为人们进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据了解,山东友谊出版社独家授权美国尼山书屋国际出版公司出版和发行《论语诠解》(英文版),这是美国第一本关于《论语》的英文诠解版,适合喜爱中国文化的英语国家读者。

该书分为三部分:中文原文、英文诠释和英文解读。

《论语诠解》中文版主编为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英文作者为美国特拉华大学JianguoChen教授以及CuangminTu教授。

尼山书屋是山东友谊出版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打造中华文化、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品牌。

尼山国际讲坛是尼山书屋搭建的高端思想、学术、文化交流的国际性平台。

化境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

化境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

化境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摘要:《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截至目前已有近约六十本《论语》英译全译本或节译本;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文言文的英译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文言文自身风格的遗矢。

笔者在钱钟书先生“化境论”为标准对辜鸿铭先生和韦利(Arthur David Waley)先生两个《论语》英译译本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国典籍外译文本提供翻译策略和方法经验。

关键词:《论语》;化境论;英译一、《论语》英译现状:《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极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论语》在世界上影响之广,离不开中外译者的努力,其英译文本是西方读者了解五千年东方文明古国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

据记载,最早对《论文》进行翻译的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由意大利传教士玛丽窦翻译的《四书》拉丁文本(1594年)[1]裴化行(1995),不过遗憾的是该译本已经流失。

而第一部英文译本是有英国传教士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在1809年出版(实际上是半部,只含《论语》前十篇的翻译,)到1861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8—1897)出版译注《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第一卷(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被称为没有到过中国的中国通的阿瑟·戴维·韦利(Arthur David Waley,1889—1966)在1938年出版译注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一直以来儒家经典的英译工作都是西方所垄断。

号称“清末怪杰”的国学大师辜鸿铭,学贯古今,学博中西,他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曲解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于1898在上海出版了他的《论语》英文译本,的辜鸿铭先生以西方人能够理解的人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参考对象,对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意义深远。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一本古代中国的经典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研究《论语》英译本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对于译文的影响。

在语境视阈下,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将源语言的意义在目标语言中重新建立,同时保持原文的语境意义。

对于《论语》英译本的分析应包括对于语境因素的考虑。

要考虑到《论语》作为古文的特点。

古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和句式等方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对古文进行解读和转译,并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原文的意义。

书中提到了孔子的学生们以他为“朋友”(友也)。

虽然“友”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朋友的意思,但在古文中,它也可以表示学生对老师的尊称,这需要译者根据语境来确定恰当的翻译。

要考虑到《论语》中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孔子的言论和行为反映了他对于人类伦理、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思考。

这些思想和观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和把握这些思想,并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来表达。

书中提到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关于“仁”的概念,孔子回答说:“爱人”。

在翻译成英文时,译者可以选择翻译为“love for others”或者“benevolence”,以传达原文中关于人类关怀的思想。

还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和受众。

不同的翻译版本可能有不同的目的和受众,例如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或者通俗读物。

针对不同的目的和受众,译者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调整,以确保译文的效果和可读性。

对于学术研究的翻译版本,译者可能会保留原文的结构和词汇,以保持对原文的准确表达。

而对于通俗读物的翻译版本,译者可能会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解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于《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到语境因素的影响。

这包括对古文的解读和转译、对思想和文化背景的把握、以及对翻译目的和受众的理解。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旨在通过语言的功能和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

而《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英译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阈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语言功能和语境视阈下的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论语》的语言功能。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语录集合,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

在语言功能上,《论语》主要具有陈述功能和规范功能。

在陈述功能方面,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伦理。

而在规范功能方面,它同时也给予了读者一些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劝诫作用。

在进行英译本分析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译文如何体现这些语言功能,并且如何在特定语境下传达其所蕴含的意义。

我们需要考虑特定语境对译文的影响。

特定语境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原著的语言风格、社会背景和哲学思想,并结合译者的翻译风格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来探讨译文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和传达效果。

译者在选择用词和语法结构时,是否能够恰当地反映原著的语言特点和含义,是否能够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

以《论语》中的一段话为例:“巧言如簧,奸诈如猾。

”(有些版本翻译为:“Smoo th talkers are as dangerous as those who are cunning.”)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在原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巧言和奸诈的危险性,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反对虚假言辞和狡诈行为的道德规范。

而在译文中,通过对巧言和奸诈的描绘,也体现出了类似的语言功能和规范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广泛研究和阅读。

在翻译《论语》时,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和语境理论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和视阈。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并翻译《论语》中的各个句子和词语。

功能理论主张语言的目的在于实现特定的功能,比如表达感情、传达信息、建立社交关系等。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的具体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伦理和修养的论述,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含义和观点。

由于《论语》是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很多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观念,译者需要利用功能理论来解释并翻译这些内容,以使翻译更加准确和易于读者理解。

在进行《论语》的英译时,无论是从功能理论还是语境理论的角度出发,译者都需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和背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还需要注意到《论语》的英译本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其翻译策略和风格。

在选择《论语》英译本时,读者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确保选择到合适的版本。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国内外《论语》的英译研究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翻译版本在表达、理解和传达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诠释,从而深化对这一经典的理解。

首先,国内《论语》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学者和翻译家之间。

在这方面,王先谦、鲁迅等中国知名学者都有过对《论语》的英译贡献。

这些翻译作品往往受到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反映了翻译者对于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对《论语》的英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早在19世纪,西方学者就开始尝试将《论语》翻译成英文。

不同于中国学者的译文,西方学者更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著的文化内涵,同时使其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理解。

因此,国内外的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次,不同的英译版本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达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一方面,一些翻译注重保留原文的古文风格,以使读者感受到《论语》的古代氛围。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翻译采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达,力图使经典更加贴近现代读者。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表现在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上。

此外,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版本还可能存在一些文化差异。

由于《论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不同文化对于儒家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这也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一些差异。

一些国外学者可能通过比较《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其本土文化的相似之处,以更好地传达其内涵。

总体而言,国内外《论语》的英译研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翻译版本在语言表达、文化传达和思想理解上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翻译者和学者对于这一经典作品的独特解读。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论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价值和影响,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论语》英译过程中历史考据方法的应用——汉学家白牧之夫妇访谈录

《论语》英译过程中历史考据方法的应用——汉学家白牧之夫妇访谈录

《论语》英译过程中历史考据方法的应用——汉学家白牧之夫妇访谈录*□ 采访人:陶友兰 王 琰受访人:[美]白牧之(E. Bruce Brooks ) [美]白妙子(A. Taeko Brooks )访谈按语:为了解《论语》英译本的接受情况,本文作者共同拟定了问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英语学术读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读者都推荐白牧之和白妙子夫妇所翻译的《论语辨》(1)(The Original Analects: Sayings of Confucius and His Successors ,1998)。

为了探究该译本为何广为接受,陶友兰教授利用访学之便,于2019年6月赴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采访了白氏夫妇。

该访谈由《论语辨》的译者王琰副教授翻译成中文。

白牧之(E. Bruce Brooks )为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战国项目”主任,马萨诸塞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主编两本有影响力的学术杂志Warring States Papers: Studies in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Philology (《辨古集》)和Alpha: Studies in Early Christianity (《阿尔法:早期基督教文本辨》)。

其妻白妙子(A. Taeko Brooks )为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论语辨》的合著者,“战国项目”的研究助理。

访谈主要围绕五个主题展开:为什么翻译《论语》?如何翻译?翻译中侧重什么?为谁翻译?翻译的意义是什么?白氏夫妇认为,他们的译本不仅仅是翻译,主要是关于《论语》的历史考证和阐释。

作为历史学家,“我们的任务是通过相应的注释提供译文本身无法传递的历史背景信息,让译文本身尽可能清楚。

译文加注释就是我们眼中的‘翻译’——传输越过历史和文化障碍的文本”。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The background of translating Confucius' Analects into Englis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the Analects carry the wisdom and teachings of Confucius, which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world.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round the globe,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 of the Analects that can accurately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text.1.2 研究意义《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其英译本在国际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论语》英译本的语言特点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语境视阈下探讨翻译策略,有助于揭示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的难点,为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论语》英译本的评价,可以促进对翻译质量的客观评价,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其英译本的研究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论语》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背景。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进行英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将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在英文中体现出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注重语言运用的功能和目的。

在翻译《论语》时,需要考虑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群体。

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目的的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严谨和精确;如果是为了一般读者的阅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语境视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语言运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社会环境。

在翻译《论语》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语境,比如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选词和句式的适应性,以及对文化背景的解释和说明。

在对《论语》英译本的实际分析中,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对其进行比较和评析。

在比较中,可以考察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对原作的忠实度以及对文化内涵的体现等方面。

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视阈,分析各个版本在适应不同语境时的表现和问题。

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片段进行分析,比如选择一段比较典型的对话或者论述,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在语言风格、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论语》翻译在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问题。

在进行分析时,也可以引入其他的相关理论,比如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等,来丰富分析的角度和深度。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论语》英译本在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论语》的英译本也越来越多。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用来实现特定功能的。

在《论语》的英译本中,译者会考虑到读者的特点、需求和文化背景,以便能够更好地传达《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

译者会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便更好地适应英语语境。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过程。

在英译本中,译者需要理解《论语》的内容,准确地解读和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适合英语语境的表达方式。

这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中英文翻译能力,以确保原文的意义能够得到准确传达。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的英译本。

通过考虑读者的需求、语言使用者的理解过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译者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价值观,使英译本更符合英语语境的要求。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将《论语》翻译成外语成为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篇分析将围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境视阈的理论,探讨《论语》英译本的特点和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并强调将语言与其使用的语境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语境视阈即指将语言放置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我们选择的英译本是刘殿中的《论语》英译本。

这个版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讨论《论语》的英译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语言层面上,刘殿中的译文大体上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

他遵循了《论语》简洁明了的语风,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译文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刘殿中在翻译中可能受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一些表达上的不准确。

刘殿中的翻译可能较过于传统和保守,没有充分考虑到英语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导致了一些语言不够生动和有趣,难以吸引英语读者。

从语境视阈来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其背后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刘殿中的译文中,这些背景信息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他更加关注《论语》中的道德教诲和智慧思想,而忽略了《论语》富有争议性的论题和不同立场的讨论。

这种选择可能使译文失去了一些存在感和深度。

我们可以认为刘殿中的译文在语境视阈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刘殿中的《论语》英译本在语言层面上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但在语境视阈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传达《论语》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更加动态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更加注重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论题和立场。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境视阈的理论,深入探讨《论语》的英译问题,为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翻译距离视域下的《论语》英译对比研究

翻译距离视域下的《论语》英译对比研究

翻译距离视域下的《论语》英译对比研究一、翻译距离理论沿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傅雷认识到译文和原文之间始终是存在距离的,翻译活动并不能使这一距离彻底消失,“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2]。

钱钟书在《林殊的翻译》一文中曾感叹道:“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3]。

”就在这同一文章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

可是钱钟书本人也明白,“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这样的至高理想境界是极难实现的。

纽马克曾言,在翻译评论者的眼里,一般读者所能接受的译作,如果准确度打了折扣,则是不可接受的。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即便在功能上全然没有问题的译作,在艺术风格上也难以令人接受。

按照学术标准诞生的译文,未必能博得译入语读者的青睐;而译者若为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对译文进行“创造性叛逆”,给它大刀阔斧地改造一番,则又免不了被部分持异见的学者批评为对原文的不忠。

译者站在原文和译入语读者之间,左右为难,无法句句做到两全其美。

八十年代,王忠亮提出距离等值理论,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把心理距离这一心理学科概念与翻译学相结合。

王忠亮认为,不同语言因词汇、语法不同而造成的差距始终存在,但译者可以采取“某些迂回的方法”使原文含义在译文中再现,使二者产生的作用相同[1]。

近年来,孙艺风(2013)把翻译活动涉及的距离分为两大类:客观距离和人为距离[5]。

又细分为历史距离、审美距离、文本距离、操控距离、身份距离、文化距离六部分。

其中客观距离是固化的,呈静态;人为距离是主观的,呈动态。

译者的任务便是能动地改变人为距离去跨越静止不变的客观距离。

陈定刚(2019)承袭前人成果,指出翻译研究因受哲学和语言学影响,一直存在多种二元对立概念,例如归化和异化。

在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二元论影响深远,对构建学科理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学界对翻译研究的深入,多元翻译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束手束脚的二元论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度全球化的需求。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

其英译本在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语》的英译本在语境和视阈方面的表现。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境指的是文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是理解和解析文本的重要基础。

在《论语》的英译本中,语境的传递可以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在词汇选择方面,《论语》英译本为了符合西方读者的语境,通常使用一些相似或近义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原文中的“仁”一词通常被译为“humaneness”或“benevolence”,以强调其对人类的关怀和善良。

而原文中“礼”一词则被译为“rituals and etiquettes”,以强调其对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在语法结构方面,译者通常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语法结构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原文中的短语结构通常被译成句子结构,以便更好地解释孔子的思想。

由于中文语法中经常省略主语和宾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加上适当的主语和宾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在篇章组织方面,译者通常会根据语境和视阈来调整原文的篇章组织,以便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意义和逻辑。

在英译本中,译者通常将孔子的言行进行重新组织,按照主题或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视阈指的是文本中的表达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话题的态度。

在英译本中,译者的视阈会影响到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

一方面,译者的视阈可能受到其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影响。

一位西方译者可能更注重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而一位东方译者可能更注重孔子的社会规范。

这会导致不同译者对同一段落的理解和表达有所不同。

译者的视阈也可能受到读者的期待和需求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流中,译者经常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需求进行调整。

如果读者对中国文化不熟悉,译者可能会选择更简单和直接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传达原文的意义,以避免造成语义上的困惑。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

这部书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记录为主要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教育功能是《论语》最本质的功能之一。

孔子的言行都是为了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这种教育的意图。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直接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和接受。

语境在翻译《论语》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对话往往是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这些情境对于理解他的言论和教育意图至关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境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讲话背景和表达含义。

译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提供一些必要的注释和解释,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视阈对于理解和翻译《论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论语》中的对话往往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这些对象有时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有时是其他人物。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将对话中的语言表达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译者还可以运用一些适当的翻译策略,如代词的运用、选择恰当的语气和语调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思想体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重传达这些文化因素,并尽量避免产生文化隔阂。

译者可以适当借用一些英语中的文化符号和典故,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论语》的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孔子的教育意图,保留原文的语境信息,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并传达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使了《论语》的英译本的翻译与研究。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我们可以选择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要了解《论语》英译本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法、词汇和句式等方面入手。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风格古朴、简练,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使其在英文中也能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语法上,英译本通常会采用简练的句式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

在词汇方面,英译本也会选择一些古老的词汇或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以便准确表达原作的意境。

英译本还会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成语和古体诗等特殊表达方式,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从语境视阈来看,《论语》英译本的翻译也需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和可理解性。

《论语》作为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和思想体系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翻译时,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英文的语境中,使得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将原作的语言、思想和文化内涵与英语的语境相结合,使其更易为外国读者接受。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还可以从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来分析。

翻译《论语》这样的古典经典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以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面临特定的语言难点或者文化难点时,翻译者可以采取对等翻译、意译、加注释等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翻译者还需要通过一些文学手法,比如修辞手法、象征手法等,来使译文更具有艺术感和文学魅力。

《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

《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

《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论语是儒家重要的哲学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关于《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早在宋代就有了一些尝试,但随着新近批判儒学的抬头,关于英文翻译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里,我们将具体介绍《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

一、《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的历史在宋代,朱熹的几个弟子,如吴宣等,都接受过新近批判儒学中有关《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他们曾经尝试过翻译《论语》,但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

宋代的元素和明代的许多人,如何宏、郑楚翁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对《论语》英文翻译的研究。

他们翻译了《论语》中的一些章节,以及作者对其理解的详细解释。

清朝时候,中国翻译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这就是霍洪之翻译革命。

他将德文翻译为汉语,并引入了英文翻译,发展了一套完整的英文翻译体系,为中国英文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的内容英文翻译《论语》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让学者们有机会深入理解和诠释《论语》的文化含义;二是以口译为主,主要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英译本,供外国学者们深入理解《论语》中的内容和把握中国儒学思想。

在《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中,学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研究:(1)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要了解《论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就必须从儒家文化的发展史方面着手,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象征意义。

(2)文学创作背景在翻译《论语》英文时,要去了解这部作品出现的背景、时代氛围和历史概况,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流派,以及影响《论语》写作的当代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论语》的文学价值,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

(3)原文渊源在《论语》的英文翻译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表述的意思,应该从原文的渊源出发,去探讨原文中的文字蕴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涵。

(4)选择语言及文学表现在英文翻译的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语言表达,以及恰当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原文的词义和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尊重、展现出来,以便让读者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

作者: 王琰[1]
作者机构: [1]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出版物刊名: 外语研究
页码: 70-7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论语》;英译;研究方法;差异;空白点
摘要:�论语》译本数量可观,其翻译本身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因此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由于国内外研究者学术背景的差异,《论语》英译研究的方法和主题各有不同,国内偏重语言层面研究,而国外则侧重从多层面论述译本的思想诠释问题。

《论语》英译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空白点,有待研究者扩展视野并完善分析方法,更加全面、深入地展开相关研究。

数字人文视域下《论语》英译研究

数字人文视域下《论语》英译研究

数字人文视域下《论语》英译研究
应熙瑞;王凯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1
【摘要】《论语》作为中华典籍的精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论语》的对外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国形象,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本文以AntConc、Readability Analyzer检索工具作为辅助,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理雅各和
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基本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从类符/形符比、高频词、词汇密度、句型特征、文本可读性等对两个版本译作的语言词汇展开数据分析统计,考
察分析各译本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旨在为典籍英译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应熙瑞;王凯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经典文化输出视域下两种《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
2.数字人文视域下《论语》英译本的修辞对比研究
3.儒家思想外译的新途径——评《“中庸”视域下〈论语•尧曰〉跨文化英译方法研究》
4.数字人文视域下学术论文结论语步中立场副词的对比研究
5.经典文化输出视域下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论语》的英译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论语》的英译

- 236-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描述翻译学视角下《论语》的英译山西运城学院/耿静【摘要】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在针对于《论语》英译的实际运用过程当中,需要实时掌握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和构建模式,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论语》的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学 《论语》 内容与模式前言在人类语言研究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针对于翻译学的研究曾涌现过三个重要的研究范式,最早的是 20 世纪初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范式。

第二个是 20 世纪50 年代以乔姆斯基为代表建立的生成语法范式,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不是所有的话语,而是个人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第三则是发生在 20 世纪末的由乔姆斯基生成语法转向语言及语言习得突现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由此,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

一、翻译学对《论语》英译的基本内容《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语法翻译法。

众所周知,语法翻译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非常广泛,使用时间非常长,但是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具有跨时代的特点。

这种模式由阅读,分析,翻译三大部分构成。

人们在翻译语言时,应当将相关知识点和语法结构弄清楚,然后反复推敲,逐渐积累掌握更多语言知识,并开始接触长难新句型,最后实现人们能够独立的结合情景模式来回顾和运用所学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语法翻译法鼓励人们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熟记大量的单词。

人们应当尽可能的多了解语法知识内容,结合所掌握的语法知识来研究英语的一些语法举行,并对对象进行逐句分析翻译。

因此语法翻译法能够提高人们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在利于语言的沟通交流的同时,使得人们尽管掌握了很多英语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介 《汉学视域中的英译研究》从西方汉学的视角切入对《论语》英译进行了历时性的研究。《汉学视域中的英译研 究》中选取了汉学各阶段最具学术影响力的《论语》译本为个案,结合相关史实和理论,运用宏观的文化分析与微 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论语》英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展示各时期《论语》英译 的学术形态,理清学术发展脉络,获知其“求知”的西方学术传统;另一方面探索《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关 系,挖掘它对该学科的学术贡献和价值。这样的翻译研究突出了典籍翻译的学术价值,并为翻译史研究和汉学研究 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推荐 《汉学视域中的英译研究》将包括《论语》英译的源头——汉学孕育阶段的耶稣会士拉丁文翻译研究,以完整地展 示《论语》英译在西方汉学发展历程中的学术转型和发展脉络。论文除第一章绪论和第六章结论外,主体部分共四 章,分别探讨在西方汉学孕育、创立、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四个阶段中《论语》翻译的学术形态和学术贡献。本书 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在西方汉学视域中,《论语》翻译是以《论语》文本为研究客体、以西方历代学者为研究主体 进行的一种关涉中西语言、哲学、文化的学术活动,是西方为了客观地认识中国典籍以增加其知识储备而进行的一 项认知性活动,属于西方学术的一部分,遵循了西方“求知”的学术传统。
媒体评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综述1.2.1 国内《论语》英译研究1.2.2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1.2.3 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和空白点1.3 研究的方法和策略1.3.1 描述性翻译研究思路1.3.2 跨学科研究方法1.3.3 西方汉学历史分期第二章 《论语》西译的起源与西方汉学的孕育2.1 历史背景和耶稣会士 的《四书》翻译2.1.1 耶稣会"适应"策略2.1.2 《四书》翻译与"适应"策略2.2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儒耶糅 合"诠释形态2.2.1 耶稣会士的翻译理念2.2.2 "儒耶糅合"的诠释模式2.3 耶稣会士的《四书》翻译和西方汉学的 孕育2.3.1 耶稣会士的典籍翻译与研究热2.3.2 欧洲学术界的中国研究热2.3.3 耶稣会士著作的学术转向第三章 新教传教士《论语》英译与英国汉学的创立3.1 历史背景和《论语》英译3.1.1 历史背景3.1.2 《论语》英译3.2 理雅各译本的中国经学诠释形态3.2.1 理雅各的翻译理念3.2.2 中国传统经学诠释模式3.2.3 忠于原语的语文学翻 译模式3.2.4 副文本文献学研究3.3 理雅各典籍翻译与英国汉学的创立3.3.1 确立英国汉学初创期学术形态3.3.2 对当代汉学的影响和贡献第四章 二战前《论语》英译与英国汉学的现代转型4.1 西方汉学的现代转型与《论语》 英译4.1.1 历史背景4.1.2 《论语》英译4.2 韦利《论语》译本的实证性诠释形态4.2.1 韦利的翻译理念4.2.2 实 证性诠释模式4.2.3 "情感忠实"的意译模式4.3 韦利的典籍翻译与英国汉学的现代转型4.3.1 体现英国汉学现代转 型期的学术形态4.3.2 对当代汉学的影响和贡献第五章 二战后《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5.1 西方汉学 的当代发展和《论语》英译5.1.1 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与《论语》英译趋势5.1.2 《论语》英译的两种诠释定向 5.2 安乐哲、罗思文译本的哲学诠释形态5.2.1 译者的哲学性翻译理念5.2.2 哲学诠释模式5.2.3 异化翻译策略 5.3 白氏译本的历史诠释形态5.3.1 白氏的翻译理念5.3.2 历史语境诠释模式5.3.3 文献性翻译模式5.4 当代《论 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5.4.1 体现当代西方汉学的学术形态5.4.2 对西方汉学的价值和意义第六章 结论 6.1 《论语》英译的学术发展脉络及其西方学术传统6.1.1 《论语》英译的学术发展脉络6.1.2 《论语》英译的西 方学术传统6.2 《论语》英译在西方汉学中的学术贡献和价值参考文献附录:主要汉学家及传教士人名索引
点击此处获得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