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文章结构。

1. 盼春。

- 开篇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直接表达对春天的盼望之情,连用两个“盼望着”,突出盼望的急切心情。

2. 绘春。

-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里“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和不经意间生长的状态。

作者从草的质地(嫩嫩的)、颜色(绿绿的)等方面描绘春草,还通过孩子们在草地上的嬉戏(“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来侧面烘托春草的可爱,充满生机。

- 春花图:先写树上繁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拟人和排比、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花的繁茂和色彩的绚丽。

然后写花下的蜜蜂、蝴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写出了蜜蜂的忙碌和春天的热闹氛围。

最后写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灵动。

-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从触觉(“抚摸”)写出春风的轻柔。

然后从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听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等方面描绘春风,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 春雨图:“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春雨的细密、轻盈。

接着写雨中的树叶(“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通过树叶和小草在雨中的状态表现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最后写雨夜(“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雨夜图。

- 迎春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写出人们迎春的欢乐和对新生活的希望。

3. 赞春。

- 最后三段,作者用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春天,分别从春天的新、美、充满力量三个角度来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写作特色。

1.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 拟人,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地表现了春花争艳的热闹景象。

- 比喻,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 排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写出春花色彩的丰富。

2. 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

-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春天,对春天的草、花、风、雨、人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描写春风时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入手,让读者能全方位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 -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二、文章结构。

1. 济南的天气(对比开篇)
- 文章开头将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进行对比,“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 济南冬天的山。

- 阳光朗照下的山:“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济南比作婴儿,把小山比作摇篮,写出了小山的温暖可爱。

- 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
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里描写了山上不同位置的雪的样子,有树尖上的、山尖上的、山坡上的、山腰上的,运用比喻(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拟人(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等修辞,把薄雪覆盖下的山写得非常美丽。

- 城外远山:“城外远山也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把远山当作人来写,写出远山的安适。

3. 济南冬天的水。

-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描写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澄清、绿的特点,“不忍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水藻的绿和水的温情。

三、写作特色。

1. 情景交融。

- 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的景色时,融入了自己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如描写小山时,把小山比作摇篮,既写出了小山的形态,又表达出济南冬天的温暖带给人的舒适感,这种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 语言优美生动。

- 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老城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济南冬天的安适。

同时,用词准确,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
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中的“穿”字,形象地写出了雪与草色相间的样子。

一、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人。

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二、文章结构。

1. 总写对雨的喜爱。

- 文章开篇“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直接表达对雨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分别描写四季的雨做铺垫。

2. 分写四季的雨。

- 春雨:“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这里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盈,通过描写树叶和小草的状态表现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还写出了春雨中的朦胧美。

“春雨贵如油”,春雨在作者笔下是温柔的、充满生机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雨中的树的生机。

-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豆大的雨点哗啦啦地砸下来时,你会觉得整个天地都被这突然降临的大雨笼罩了。

”写出夏雨的突然、猛烈的特点。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通过描写植物在夏雨滋润下的生长状态,表现夏雨的力量。

- 秋雨:“秋雨,似乎也像一位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变得端庄而又沉静。

”把秋雨比作母亲,写出秋雨的沉静。

“田野是静的,但是雨在倾诉着。

田野里的庄稼都成熟了,稻穗沉甸甸的,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锅。

”描绘了秋雨下田野里的丰收景象,同时“倾诉”一词赋予雨以人的情感。

- 冬雨:“冬雨,她是雪的姐妹,雨和雪是冬天的两种自然现象,雨往往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冬雨是寒冷的,“在冬雨的笼罩下,天和地都是灰色的,山是灰色的,树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在一片灰色之中,雨变得透明,而人的心情也变得忧郁。

”写出冬雨中的灰暗和给人带来的忧郁情绪,但“但在冬雨的单调中,也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

”又表达出冬雨独特的美感。

3. 总结全文。

- 最后一段“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对雨的喜爱之情,照应开头。

三、写作特色。

1.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

- 拟人,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赋予树以人的行为和神态,生动地表现了春雨中的生机。

2. 细致的描写。

- 作者对四季的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致描写,如描写夏雨时,从夏雨的突然降临、夏雨下植物的生长等方面入手;描写秋雨时,既写秋雨的沉静,又写秋雨下田野的丰收景象等,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不同季节雨的特点。

1. 作者及背景。

2. 诗歌内容及赏析。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前四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点明观海的地点(碣石山),“水何澹澹”写出海水的波澜壮阔,“山岛竦峙”写出山岛的高耸挺拔。


间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了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大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展现了大海的生机与力量。

最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把大海想象成日月星辰的出处,表现出大海的浩瀚无垠,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1. 作者及背景。

-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所作此诗。

2. 诗歌内容及赏析。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选取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杨花飘落、子规啼叫都是暮春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

“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友人被贬的地点,路途遥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将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1. 作者及背景。

- 王湾,唐代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 - 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次北固山下是他在沿江东行途中所作。

2. 诗歌内容及赏析。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出诗人在旅途中,客路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上。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两岸阔”描绘了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的景象,“风正一帆悬”写出了顺风行船,船帆高悬的样子,这两句意境开阔。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千古名句,“海日生残
夜”描写了海上日出,残夜将尽时太阳升起的景象,“江春入旧年”写出江上春天来得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这两句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哲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希望大雁能把家书带到洛阳。

1. 作者及背景。

2. 诗歌内容及赏析。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运用了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