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语文《一封信2》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一封信
教学目标:
1. 认识 17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两封信的不同.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板书:一封信)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谁给谁写信? 写了些什么?
3﹒导入:让我们看看是谁在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
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 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 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 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2)认读本课新词
同桌互读. 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
检查评价. 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指生读. 3.读课文,把这些字词带入文中读一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
(1)露西第一次给爸爸写信提到了什么事?
(爸爸不在我们不开心,家里的台灯坏了没法修,家里的冷清. )
(2)在妈妈的帮助下,露西第二次给爸爸写信又写了什么事?
(过得很好,小狗好,螺丝刀放哪里了,我们自己修台灯,下个星期去看电影)
提示:作者情感学生可自由总结,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的语句,但必须符合文意.
1.出示本课生字田字格课件:单居招呼快乐
(1)观察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呼、乐〞字的书写. (板书:呼乐) “呼〞: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其中,第八笔是“竖勾〞.
3.学生在书上描红,完成课后的描红,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这些生字,师指导字形结构及笔顺,巡
视指导.
5.实物投影出示,展示优秀的同学作品,师生评议. 四、课堂回忆,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露西,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下节课,我们再
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接下来
我们就来看看露西具体写了些什么?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一封信)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读课文 2— 14自然段,想想露西是怎么给爸爸写信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一次写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第二次写信的.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 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 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 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 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露西是怎么给爸爸写信的〞开展教学.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 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一次写信的 ? 写了些什么? 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第一次写信, 我是从课文的第 2、 3自然段中读到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 2、 3自然段,找出描写第一次写信的句子,读一读.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 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
A.“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
B .“以前每天早晨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
C. “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总是修不好. 〞
D. “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
(4)露西的爸爸不在家,露西多么不开心呀 ! 谁还想读. (板书:不开心冷清)
(5)读得好 ! 读出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全班女生一起读.
(6)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教师着重指出“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9)自由练习. 然后指名说句子.
2.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二次写信的 ? 写了些什么?
(1)我是从课文的第 7--14自然段中读到的.
(2)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 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A.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
B.太阳闪闪发光,我们的希比希在阳光下又蹦又跳.
C.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在哪儿,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
D.下星期天我们要去看电影.
E.爸爸,我们天天都向你.
大家自由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
(3)学生自由读句子.
(4)教师根据学生答复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读得好 ! 看谁读得好.
师生读. 男女生读.
3.比拟露西前后两封信,你更喜欢那一封,为什么? ①我喜欢第
一封信,因为读后让人感到心情很好. ②我也喜欢第二封信,内容上虽然和第一封是一致的, 但是第二封信更充满乐观、阳光、坚强. (板书:乐观、阳光、坚强)
指名朗读 4—— 14自然段. 读出对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读出露西的坚强、乐观和自信.
四、小结全文.
通过前后两封信的比拟,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 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根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做到停顿正确, 会背诵三那么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 抓紧时间不拖拉, 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古文的内容, 并能译成白话文.
, 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对名言. 要求说出下句, 并说说名言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 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 以上的名言, 大家并不陌生, 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 也就是古文. 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 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 语言精练且深刻. 〕
二、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 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根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三、相互学习, 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四、初学课文, 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论〞是“论纂〞的意思, “语〞是“语言〞的意思.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 在教育方法上,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老老实实地学习. 《论语》所载, 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 书中既记言, 又载行.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论语》是在孔子死后, 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 今天, 不管是研究孔子, 还是研究中国历史, 都离不开《论语》.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 结合注释, 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 教师适当的引
导.
(1)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
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 勤奋学
习而不满足, 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五、精读课文, 深入研究.
1.通读全文〔配乐〕, 从这三那么语句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自由交
流.
2.联系实际, 说说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文.
2.课外搜集《论语》中一些其它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论语》中读书方法三那么.
二、相互学习, 合作交流.
媒体出示:
《读书有三到》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 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 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局部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 提
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对于今人, 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漏字.
3.再读课文, 了解古文意思.
〔1〕教师范读〔配乐〕, 学生在心中默默跟读.
〔2〕对照译文, 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交流板书:心到眼到口到
〔3〕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 深入理解句意.
〔4〕齐读古文.
三、精读课文, 深入研究.
1.通读全文, 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
〔1〕师:既然古文的语言精炼且深刻, 至今为世人学习, 除了它们本身语言的精辟, 语调的古朴之外, 其表达方式也可谓堪称一绝. 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作者朱熹是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 其逻辑推理能力非同一般. 请问该文是怎样得出“读书有三到〞, 且“心到最急〞?细读课文, 思考.
〔2〕重点比拟译句, 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 难道眼会看不仔细, 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 就能看仔细, 读正确.
〔3〕小结: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 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 且心到最急〞.
2.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全班齐背诵朱熹的“读书有三到〞.
二、相互学习, 合作交流.
在读书, 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对于今人, 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2.请同学们用学《读书有三到》的方法学曾国藩语录.
三、精读课文, 深入研究.
1.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漏字.
2.请几个女生朗读该文, 结合刻下注释, 然后请几个同学翻译,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3.对照译文, 想一想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哪三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
交流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4.同桌合作逐句朗读古文和译文, 深入理解句意.
5.配乐朗读古文并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读书体会, 说说课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 ——韩愈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孔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刘彝
读书忌死读, 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三国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 ——郭沫假设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养心莫假设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五、课后作业.
1.朗读三那么古文, 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2.背诵三那么古文.
3.积累5句关于读书的名言, 了解意思.
《古人谈读书》课后反思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 布局严谨, 行文简洁, 气韵生动, 蕴涵深厚的道理. 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学生诵读以及多媒体再现古汉语的古朴典雅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 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 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 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 师读完, 学生还意犹未尽, 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那么所蕴含的深厚道理.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 思维极其活泼. 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 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 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 学习其精髓, 提升语文能力
文章表达方式, 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 行文简洁, 但布局严谨, 使得文章气韵生动, 蕴涵深厚的道理, 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 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 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拟
译句, 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 难道眼会看不仔细, 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 就能看仔细, 读正确.
通过学习, 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 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 且心到最急〞. 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 所以, 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学生虽往成较困难, 但
在教师的引导下, 总算到达预期效果,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 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稳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 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 以拓宽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 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