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型设计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型设计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孔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将钢锭或钢坯经过若干次的轧制变形,得到所需断面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而进行的设计和计算工作称为孔型设计。

位于一个轧辊上的棱槽叫“轧槽”;由上下轧槽所组成的面积叫“孔型”。

一、孔型设计的内容
(1)断面孔型设计。

(2)轧辊孔型设计。

(3)轧辊的辅件设计。

导为和诱导装置的设计。

二、孔型设计的要求
(1)优质高产。

轧件尺寸形状符合技术要求,质量好、产量高。

(2)低消耗。

轧制功率、金属消耗、轧辊消耗、电能等消耗为最少。

(3)尽可能减少孔型各部分的不均匀变形,获得轧件具有最小内应力。

(4)使操作方便、安全、尽可能使轧制机械化、自动化或减轻工人体力。

(5)使换辊时间短,调整时间少,轧制过程稳定,作业率高。

第一节孔型的分类(A用途B形状C切槽方
法)
一、按孔型用途分类
(1)延伸(开坯)孔型:减小轧件断面,形状与成品断面无关;
(2)预轧(粗轧或毛轧)孔型:继续减小轧件断面,形状接近成品断面。

(3)精轧前(成品前)孔型:尺寸和形状更接近要求的成品断面。

(4)精轧(成品)孔型:轧制产品的最后一个孔型。

二、按孔型的形状分类
(1)简单断面孔型:通常用于延伸孔型。

(2)复杂(异形)断面孔型;工字形、槽形、轨形。

三、按孔型在轧槽的切槽方法分类
(1)开口孔型:轧辊的辊缝S在孔型周边上的称为开口孔型。

(2)闭口孔型:轧辊的辊缝S在孔型周边之外的称为闭口孔型。

(3)半开(闭)口孔型:亦称控制孔型。

第三节孔型各部分的名称与功用
一、孔型各部分名称(以方形孔型为例)
b、B——孔型切槽最小与最大宽度;H——孔型切槽深度;h——孔型轮廓线的高度;tg——侧壁斜度;S——辊缝;r1和r2孔型的内外圆角
二、孔型各部分功用
(1)辊缝:两轧辊辊环之间的缝隙称为辊缝。

(2)孔型侧壁斜度:孔型侧边与轴向垂直面间所夹角度的正切。

是轧件正确进入孔型;减少缠棍;减少出耳子;减少轧辊重车量,降低轧辊消

(3)孔型圆角:孔型的过度部分用圆弧连接,这个圆弧就叫圆角。

它可防止轧件边缘部分冷却过快产生角部裂纹;防止孔型磨损;防止耳子、
擦伤等表面缺陷的产生。

(4)辊环:隔开两个轧槽的轧辊凸缘。

他又分中间辊环与端辊环。

(5)锁口:
第四节孔型在轧辊上的配置
孔型在轧辊上的配置规则,又叫轧辊孔型设计。

一、选择轧辊原始直径
轧机尺寸:即人字齿轮节圆直径D(两个人字齿轮的中心距),又将其称为轧机的公称尺寸。

轧辊的原始中心距:最初轧辊直径>D,最末直径<D
二、“上压力”与“下压力”
轧件在上下两条直径相同的辊间经过轧制后发生上翘或下弯现象。

其原因:
1、轧件变形不均匀;
2轧件温度不均匀;
3导位装置或横梁安装不正确;
4孔型侧壁斜度小;
5孔型磨损老化等。

轧件在离开轧辊后向下弯曲(爬头),称为上压力——上辊直径>下辊直径;
轧件在离开轧辊后向上弯曲(仰头),称为下压力——上辊直径<下辊直径在配辊时要采取一定的“上压力”或“下压力”,他们的不利因素:
1、辊径不同,增加轧辊的磨损,并使轧件内部产生附加应力;
2、辊径差过大造成轧辊磨损极不均匀;
3、辊径差会产生轧机冲击负荷,容易损坏设备。

三、轧辊中线、孔型中性线、轧制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