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有答案解析)(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发现,人体上的“身份证”不仅限于指纹,在眼睛、嘴唇、大脑、血液等各部位都有“身份证”,其中有一种“身份证”叫做声纹。
由于人的发音器官有微小的差异,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
这种声纹即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2.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
B.隔墙有耳——固体可以传声
C.闻其声,知其人——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
D.如雷贯耳——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3.音乐会上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轻声伴唱。
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4.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C.水母接收到了其他海洋生物发出的信号
D.水母感受到了阳光光照的变化
5.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
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
6.如图甲所示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如图乙所示)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哨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嘴音是由活塞上下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7.下列对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的情景相符的是
A.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B.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是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是与蝙蝠在夜间飞行时的原理相同
D.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8.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
以下关于减弱噪声的方法正确的是()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教室外工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带上耳罩是最合理的减弱噪声的方法C.在城市里有的地方装上噪声检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9.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传遍大江南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D.歌声总是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10.声音是一种波,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A.回声测距
B.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C.飞机飞过时,活动的窗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
D.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听到彼此的谈话
11.如图是赛龙舟比赛活动中,某龙舟上的鼓手正在击鼓号令的场景。
关于鼓声,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B.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C.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D.鼓声传进教室,影响听课,所以鼓声是噪音
12.黑匣子是用来记录飞机飞行中各种数据的装置,一旦出现空难,只要找到黑匣子,人们便可知道飞机失事的原因。
黑匣子装备了水下信标,一旦飞机坠入水中时,信标开始发送超声波脉冲。
从中我们可知()
A.超声波脉冲可以被人耳直接听到
B.超声波脉冲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超声波脉冲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
D.超声波脉冲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慢
二、填空题
13.图甲电焊工人在焊接时,要戴上防护眼罩,这主要防止电焊的弧光中有强烈的______对人眼的伤害;图乙是医院里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诊断仪帮助医生检查病人体内脏器的情景,这是利用声音可以______(选填“传递能量”或“传递信息”)。
14.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声学知识。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是声音的_____不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________(选填“响度大”或“音调高”)。
15.“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我们通过_____来辨别琴声还是其他乐器的声音;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看病,听诊器为病人看病,听诊器运用了____________的道理(选填“声音具有能量”或“声音能传递信息”)
16.(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至抽空前的响度,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______
17.如图甲,喇叭在“唱歌”,会看到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__.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说明喇叭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越大.而在图乙所示的实验中,敲响右边的音叉,会听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同时会看到紧靠在左边音叉上的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
18.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如图所示,再把瓶口封上,这时你将
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手机的铃声;如果逐渐把瓶内的空气抽去,你听到的手机声的大小_______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这实验说明________
19.“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__.
20.小强找来7个相同的啤酒瓶,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能吹出“1、2、3、4、5、6、7”的声音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响声是由瓶内________的振动引起的.
(2)吹________(填序号)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其原因是该瓶内空气柱振动的________高,所以发声的音调最高.
三、解答题
21.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m/s的速度行驶,其正前方有一座高山,当汽车经过某处时,驾驶员按响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v声=340m/s)
(1)2s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2s内鸣笛声传播的距离?
(3)鸣笛时汽车与高山的距离是多少米?
22.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l2m/s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3.交通法规定,小汽车在高速路上时速不得超过120 km/h,若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进入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 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2 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该车是否违规?
24.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测速仪发出的声波到达被测汽车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从图乙可知:(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1)汽车接受到第一声超声波时,距离测速仪多远?
(2)汽车接受到第二声超声波时,距离测速仪多远?
(3)则该被测车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5.一次小明同学看见闪电后又过4s听到了雷声,小明观察了温度计,室温为15℃,小明查到了“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如图。
(空气中光速近似取c=3×108m/s)则:
(1)打雷处离他们大约多少m?
(2)小明利用回声测声速,测得某一障碍物离他173m,经过1s听到了回声,请你利用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求出当时的气温。
26.人耳能辨别出相邻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须大于0.1s。(此时温度为15℃)
(1)小明在一根铝管一端敲击一下,要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铝管至少要多长? (已知声音在铝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000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在长为1326m的另一根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声相隔
3.645s,求声音在这种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例如钢琴、小提琴和人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每一个人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由题意可知,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分辨出不同的人,这种声纹即声音的音色。
故选C。
2.D
解析:D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隔墙有耳是因为固体可以传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如雷贯耳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不是传播速度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解析:A
男中音声带的振动频率慢,但振动幅度大,所以其声音的响度大但音调低;女高音声带的振动频率快,但振动幅度小,所以其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A
解析:A
风暴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故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解析:A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升高,音调逐渐升高水壶就像一个笛子一样,你往里面到水时,水壶发出的声音是水壶内空气柱的振动形成的;倒水时,水越来越满,空气柱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便可以根据不同空气柱的发声不同来判断热水壶中的说水是否满了。
故选A。
6.D
解析:D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错误;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故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 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振动频率发生了变化,则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C
A.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音调不同,故A错误;
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其目的是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和蝙蝠在夜间飞行都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都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正确;
D.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烛焰不停摆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8.D
解析:D
【分析】
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片、从传播过程、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A.城市里种树植草可以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在教室外要地上施工的声音太大,影响听课,同学们带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同时影响了听课,故B错误;
C.在城市里装上噪声检测仪可以检测噪声的强弱,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高架桥两侧安装隔音屏可以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9.D
解析:D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解析:C
A.回声测距,通过回声得知距离大小,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A项不合题意;B.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项不合题意;C.飞机飞过时,活动的窗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选项C符合题意;
D.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听到彼此的谈话,真空不能传声,不能传递信息,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项不合题意。
故选C。
11.A
解析:A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音调越高,但传播速度不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发声体都在振动,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鼓声大作,震耳欲聋,是鼓面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鼓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所以是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解析:C
【分析】
本题考查超声波的特点,根据超声波的特点求解。
A.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赫兹,超声波脉冲人耳直接听不到,故A项不符合题意;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超声波脉冲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项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脉冲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故C项符合题意;
D.超声波脉冲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更快,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超声波也是声波。
二、填空题
13.紫外线超声波传递信息
解析:紫外线超声波传递信息
[1]电焊的弧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故电焊工人在焊接时戴上防护眼罩是为了防止紫外线对人眼的伤害。
[2][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院里利用超声波诊断仪帮助医生检查病人的体内脏器,故选填超声波和传递信息。
14.音色响度大
解析:音色响度大
[1]由于发声体不同,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根据音色区分“蝉”和“鸟”的叫声;
[2]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要大声说话,所以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15.音调音色声音能传递信息
解析:音调音色声音能传递信息
[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3]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
医生的耳朵,橡皮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声音的响度。
1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590m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590m
(1)[1]根据题意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真空不能传声;
(2)[2]由s v t
=得 1530m/s 6s 9180m s vt ==⨯=
因为声波发出去又反射回来,所以测量处海洋的深度:
9180m 4590m 22
s h === 17.振动响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以传声表述符合题意即可)听
不到声音左边小球紧靠左边音叉(叉股静止不动表述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振动 响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以传声,表述符合题意即可) 听不到声音,左边小球紧靠左边音叉(叉股静止不动,表述符合题意即可)
[1]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在振动;引起纸屑的振动而跳舞;
[2]响度与振幅有关,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说明喇叭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3]敲响右边的音叉,会听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同时会看到紧靠在左边音叉上的小球多次被弹开,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4]右边音叉的振动传给左边的音叉,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月球上没有空气等其它物质做介质,无法传播声音,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小球也不会被弹起.
18.能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能 变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所以我们可以在广口瓶外听到铃声,
[2]当把空气逐渐抽去,听到的手机声的大小会变小,当里面接近真空时,就听不到声音了;
[3]实验说明: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9.产生传播
解析:产生 传播
盗贼的目的是在盗铃的时候不让别人听见,要达到目的,就需要不让铃响,也就是不让声音产生,没有做到;或者不让声音传播,传不到别人的耳朵中,他只是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了,也没有达到目的.
20.空气柱G 频率【解析】解:(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2)瓶内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由图知G 瓶中的空气柱最短所以吹G 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 解析:空气柱 G 频率
【解析】
解: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2)瓶内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由图知G 瓶中的空气柱最短,所以吹G 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
故答案为
(1)空气柱;
(2)G ;频率.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难点和易混点是弄清究竟是哪一部分在振动发声.可联系装水的烧杯进行实验探究,经过对比可增强记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解答题
21.(1)40m ;(2)680m ;(3)360m
解:(1)由=s v t
得,2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1120m/s?2s=40m s v t ==
(2)2s 内鸣笛声传播的距离
2340m/s?2s=680m v t s ==声
(3)设按喇叭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有
122s s s =+
所以
1240m+680m =360m 22
s s s +== 答:(1)2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是40m ;(2)2s 内鸣笛声传播的距离是680m ;(3)鸣笛时汽车与高山的距离是360m 。
22.328m
声音传播的距离
340m/s 2s=680m s vt ==⨯,
汽车前进的距
12m/s 2s=24m s vt ==⨯,
所以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为
(680m+24m)2=352m ÷,
则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为
352m 24m 328m s =-=。
23.该车不违规
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 m 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2 s 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则超声信号到达汽车时的时间为
2s =1s 2
t =
超声信号到达汽车时,汽车与发射器的距离为
340m/s 1s=340m s vt ==⨯
1s 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
s =370m-340m=30m 车
所以车的速度为
30m 30m/s=108km/h<120km/h 1s
s v t ===车车 可见车的速度小于公路限速,汽车不违规。
24.(1)54.4m ;(2)40.8m ;(3)14.2m/s
(1)汽车接受到第一声超声波的时,声波运动的时间为0.16s ,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1340m/s 0.16s=54.4m x vt ==⨯
(2)汽车接受到第二声超声波时,声波运动的时间为0.12s ,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2340m/s 0.12s=40.8m x vt '==⨯
(3)汽车两次遇到超声时间隔为
1.12s 0.16s=0.96s t ''=- 1.12s
汽车运动的路程为
1254.4m 40.8m 13.6m s x x =-=-=
则该被测车速度是多少
13.6m 14.2m/s 0.96s
s v t ===''车 答:(1)汽车接受到第一声超声波时,距离测速仪54.8m ;(2)汽车接受到第二声超声波时,距离测速仪40.8m ;(3)该被测车速度是14.2m/s 。
25.(1)1360m ;(2)25°C
(1)温度是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340m/s ,
由v =s t
可得,打雷处距人的距离: s=vt =340m/s ×4s=1360m.
(2)经过1s 听到了回声,则声音走一趟的时间:
t 1=
12
×1s=0.5s , 此时声速: v 1=11s t =173m 0.5s
=346m/s , 根据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可知,当时的气温是25℃。
答:(1)打雷处离他们距离为1360m ;
(2)此时声速为346m/s ,当时的气温为25℃。
26.(1)36.5m ;(2)5200m/s
解:(1)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一般至少在0.1s 左右,由题意可知满足
t 声-t 铝≥0.1s
时人能听到两次声音;设铁管的最短长度为L ,则
-0.1s L L v v ≥空铝 -0.1s 340m/s 5000m/s
L L ≥ L ≥36.5m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
11326m ==3.9s 340m/s
s t v =空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速度快,所用时间较少,由题意可知,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
t 2=t 1-Δt =3.9s-3.645s=0.255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221326m =5200m/s 0.255s
s v t =
= 答:(1)铝管至少要36.5m ; (2)声音在这种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