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卷附答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卷附
答案(3)
一、选择题
1.《太平广记)中曾提到“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王仙芝起义2.“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这首诗反映的是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3.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重兵的武将
4.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温润的唐代某种瓷器,这种瓷器可能是()
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
5.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A.政治清明B.科举兴盛C.民族融合D.经济繁荣
7.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汉
8.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9.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10.下列唐朝城市中,“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的是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
1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12.《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隋文帝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下列叙述中能够说明其“伟大”的是
①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厉行节约
⑤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4.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5.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史记》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D.《资治通鉴》
16.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

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17.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18.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19.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2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描写唐都长安残破景象的诗句。

那么,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
①安史之乱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21.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B.
C.
D.
22.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

”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23.唐朝时期造型美观、釉色绚丽,被誉为世界工艺珍品的著名陶器是()
A.白瓷B.青瓷C.唐三彩D.青花瓷
24.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我们常说的享有“诗仙”“诗圣”之美誉的是
A.李白白居易
B.李白杜甫
C.杜甫白居易
D.李白吴道子
25.“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魏征B.杜如晦C.房玄龄D.姚崇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的特点,但是与题干内容无关,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天宝末”“禄山作乱”,天宝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禄山指的是安禄山,根据限定词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内容。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陆龟蒙的《秘色越器》。

“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
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越窑的青瓷很有名。

故A符合题意;BC出现在唐朝,和题干诗句无关,不符合题意;青花瓷在唐朝还未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C符合题意;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A不合题意;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不合题意;主动请缨,征战海外与鉴真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诗句里的“小邑犹藏万家室”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小邑犹藏万家室”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局面。

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隋朝的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C是根本原因,D是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C符合题意;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南水北调、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不是隋朝开
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所以答案选A。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依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D
13.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厉行节约,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⑤项是隋炀帝的功绩,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⑤项的ABD三项。

故选C。

14.B
解析: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所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文官”“读书人阶层”,由此可以想到科举制度,
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15.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7世纪时中印交往的史实。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不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出自杜甫的《忆昔》中的诗句,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富庶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说明长安街上店铺林立,表明当时商业经济繁荣,C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此题选C。

【详解】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能够防止政权覆灭,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女皇武则天的史实的认识,曾有人评价武则天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含义是赞扬武则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姚崇宋景为相,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C 项是唐太宗的政绩,D项是隋炀帝的政绩,所以选B。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爆发的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①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而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情况,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使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曲辕犁因其辕曲,而被称为曲辕犁,区别于直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骨耜为原始社会工具,C项是东汉水排为鼓风冶铁工具,D项是西汉耧车播种工具。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判断题干主旨所示—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责是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内容,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

所以B项符合材料内容,故选B。

2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知识可知,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世界工艺珍品,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属于瓷器,不是陶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诗仙”“诗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诗歌十分流行,诗坛名家辈出,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B 项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吴道子被尊为画圣,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魏征。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符合题干;当时唐太宗时期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BC不符合题干;姚崇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故D项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