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b1739cc281e53a5902ff67.png)
一、阅读理解1.现代文阅读。
做一只美丽的蝴蝶①有一个小男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而且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偏瘫,嘴角畸形,左耳失聪,讲话和微笑时嘴角歪向一边。
②为了矫正口吃,这个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
看着嘴巴和舌头被石子磨烂的儿子,母亲心疼地抱着他流着眼泪说:“不要练了妈妈一辈子陪着你”懂事的他替妈妈擦着眼泪说:“妈妈,每一只蝴蝶都是冲破束缚它的茧。
才变成的。
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最终,他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口吃,能流利地讲话了。
③在努力矫正口吃的同时,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为了获取知识,他默默地承受着别人嘲笑的话语和讥讽的目光,全身心地沉浸在书本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①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
在学习上困难时,他从不退缩,总是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谢牌”通过发奋学习,他顺利中学的学业,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赢得了人们的②敬重。
④1993年10月参加全国总理大选时,他的成长经历打动了无数选民,他的竞选口号“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和的地,一经提出,就深入人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人们纷纷把选票投给了他,使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
⑤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蝴蝶总理”。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如饥似渴:________ ②敬重:________(2)第③自然段中“在努力矫正口吃的同时,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文中的作用是()。
①点明中心②总领全文③承上启下④首尾呼应(3)请你根据文意写出“每一只蝴蝶都是冲破束缚它的茧.才变成的”这一句中“茧.”指的是:________(4)从哪里看出让·克雷蒂安真做了一只美丽的蝴蝶?(5)从让·克雷蒂安的故事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恭敬尊重。
(2)③(3)是指束缚我们自身发展的各种阻碍,有散漫、懒惰、贪玩等等习性(4)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这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
【10篇】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10篇】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48086ede80d4d8d15a4f81.png)
【10篇】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按要求做。
五位壮士顺利地完成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是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给下面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壮士________①强壮;②雄壮;③加强,使壮大绝路________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2)概括写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3)读了这段话,五壮士的________精神深深感动了我。
【答案】(1)③;②(2)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壮士不顾自身危险,把敌人引上绝路——棋盘陀顶峰。
(3)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理解掌握情况,要结合语境去理解。
壮士:加强,使壮大。
绝路:完全没有了;(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人的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先理解字义,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把自己当成普通老百姓的不乏其人。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我的家住在西郊一个叫挂甲屯的幽静的小村,离我的住宅不远有一处荒废了多年的吴家花园。
1959年下半年,吴家花园搬来了一个新住户。
不久,人们就常常看到一位老人背着双手在村街的土路上沉思漫步。
后来,也不知谁走露了“风声”,小村子里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新住户就是被罢了官的彭老总。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513455f18583d0496459ae.png)
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子李(冯骥才)①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这是传说。
人信也不会全信。
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③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
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④那一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姓李的人家新造的楼房刷浆。
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
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这楼房有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⑤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
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
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⑥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
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⑦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https://img.taocdn.com/s3/m/9a778d404b73f242336c5f76.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四讲、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小学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分段了,这里所说的分段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自然段归为一个意义段。
我们在给文章分段前,一定要认真读文章,把文章读懂,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从而确定分段的依据。
给文章分段,可以便于我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
常见的分段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这种顺序一般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作者为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一般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我们在读文章时弄清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把相关的部分归为一段,这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事情发生的起因是洛杉矶发生了地震,学校成了废墟,阿曼达被埋在废墟里;经过是父亲坚持不懈地在废墟里挖掘;结果是父亲救出了阿曼达和他的同学。
我们把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弄清了,就可以把段落划分出来。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分段。
参观游记类的文章一般是随着参观游览地点的变换去写,地点变了,景物或事情就在变,我们把不同地点看到的景物或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就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分段。
如《景阳冈》一文,先写武松在店里喝酒,然后写他上冈,接着写他在冈上打虎,最后写他下冈,写了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地点转换顺序,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
在小学阶段的有些课文中,有些自然段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找到这些词语或句子,并把这些时间段的景物或事情归在一起,就是按时间顺序分段。
如《开国大典》一课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开国大典前的情况,然后写开国大典进行时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按开国大典前、开国大典进行时、开国大典后进行分段。
按总分总结构分段。
小学很多的课文都在文章的开头总体介绍课文的内容,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的课文,在分段时,开头总起部分为一段,中间分述部分合起来是一段,最后结尾部分为一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a30fb383c4bb4cf7ecd18b.png)
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
①一夜春雨。
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
“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
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
“啊!你好,新叶!”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
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
A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
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转眼间,便是满目碧绿。
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
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
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
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
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
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
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
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
B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
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深根自养,忘我自献。
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
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
⑦也许是因为“绿叶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
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⑧新叶青青,我忽然想起: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为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12d3cc84868762caaed5b5.png)
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二)生之喜悦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痪的威廉马修。
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马修说: “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
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
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
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
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狂,他把痛楚作为契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
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及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①以手掩面:________②契机:________(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注释;②表语意转换;③表声音延长或中断。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B.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3)你对“生之喜悦”这个题目的理解:________(4)在短文中为表现马修所经受的痛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各选一句摘抄下来。
①正面描写________②侧面描写________(5)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下来。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b3beb2b9d528ea80c7792b.png)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永远都要坐前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教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在别人的前面。
玛格丽特牢记父亲的话。
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次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一九七九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
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在前排”,是因为________。
(2)“永远都要坐前排”是()A. 一句普通的话B. 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C. 一时立下的决心D. 对自己的约束【答案】(1)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2)B【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文中第5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425102767f5acfa1c7cda4.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人间第一爱季羡林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是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温暖的母爱。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人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
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
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合愈我这个创伤的。
我一生走遍在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是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https://img.taocdn.com/s3/m/03ef747e14791711cd791760.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二讲、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必然要先理解一些关键句子的意思,特别是一些重点句子蕴含的深刻内容。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呢?找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重点句子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弄懂了重点句子的意思,我们理解课文就会事半功倍。
对于这些句子的理解,我们要抓住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因为“词不离句,句也不离词”,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这个句子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梅花魂》里的句子“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中的“慈祥”和“大发脾气”,这是看似矛盾的一组词语,但却透过平时非常慈祥,而此时因为“我”玷污了墨梅图,外祖父非常生气,从而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这就为后面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精神的赞颂打下了基础。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句子的深层含义一定是和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相联系的,也就是和上下文有关。
我们仔细去揣摸上下文,就能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重点句子“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就要联系上文,因为之前父亲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然后作者介绍了自己所经历的几件事,说明了人生中遇到“挫折“时,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就能解决困惑。
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学的文章大部分都会出现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形象。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仔细体味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从而领悟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气这个句子,我们联系生活中见到的雹子,可想是非常密集,速度很快,从而感受到五位壮士的坚强勇敢以及对敌人的仇恨,进而体会到他们的爱国之情。
99枚“金牌”一天上午,邮政银行给儿童医院送来一笔数额巨大的捐款。
这是波兰的一家儿童医院,因救治了许多白血病患儿而闻名。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https://img.taocdn.com/s3/m/5e53b346453610661ed9f4df.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五讲、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理清了一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就使读者容易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作顺序就像一根线,把文章的素材串起来,使文章更有条理,表达的意思更清晰流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记叙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叙事或写人类的文章大都会按事情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一般会在文中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其中经过往往会写得很具体。
如《草船借箭》一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按地点转换(空间方位、移步换景)的顺序。
参观游记、写景类的文章一般使用地点转换(移步换景)的顺序,有时也会用空间方位顺序,这种写作顺序的文章,一般在文中都有明显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或句子。
如《草原》一文就用了移步换景的顺序,先写作者来到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汽车前行,看到了河以及欢迎我们的主人们,再写进了蒙古包的情景,最后写蒙古包外看到的蒙古人表演的节目,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不同的风土人情。
按时间先后顺序。
如果一篇文章各自然段的开头带有时间标志的词语,如表示季节、时间、某些代表季节的花或日出日落等,并且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推进故事情节或景物变化,这样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了“我“七八岁时因为写诗发生的事情,然后写几年后的感受,再写“我”长大成人,小有成就时的感悟。
按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总分总、总分、分总)。
这种顺序的文章,文中往往有明显的总起句或总结句。
如果开头有总起句,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写,最后结尾有总结句,那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如果只有总起,然后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就是总分结构;如果先分几个方面来写,最后总结性结尾,那就是分总结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5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50](https://img.taocdn.com/s3/m/b336160a6529647d272852bb.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50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但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成和勤奋成就了他的金天。
母亲因此而骄做,她就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催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
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
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他把母爱比作________。
(2)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
(3)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你知道该怎样做吗?(4)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5)短文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的。
【答案】(1)一根穿针线;(2)表明省略的话 ;(3)和母亲交流感情等。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8b55e2caaedd3383c4d38b.png)
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重的乞讨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òng。
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
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
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
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
" 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
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
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称好。
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ó dòng脚步。
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
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
《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
乘客们静静地听着。
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
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
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
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
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èn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
我有什么比不上他?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8ab106336c1eb91b375d38.png)
一、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钻石,我们都知道它是天然矿物中硬度最高的物质。
为此,有一段时间我就想,不知道是怎样特别的结构,使它如此坚硬和神奇。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钻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才知道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是宝石中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
简单地说,钻石是在地球内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相反,其他材料都达不到这样的纯度。
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有了其他物质所没有的硬度。
那么,接着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靠什么来切割打磨如此坚硬的物质呢?答案让我感到很意外,靠另一颗钻石。
想想也对,如此坚硬的物质,也只有靠自己来打磨自己了。
正如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钻石自己敲打自己,是为了更完美。
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会拥有坚硬的外表和耀眼的光彩,也才会让世人喜爱。
其实,这正是钻石的品格。
钻石的形成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它深埋于地下,经过多少年高温、高压慢慢变化,最后在某一时刻随火山熔岩喷涌而出,又被泥沙夹带,接受风吹雨淋的考验,又经过多少年,才可能有幸被识货的人发现,才有可能变成一块儿真正的钻石毛料,再经过慢慢加工、打磨,才能渐渐地显现出光彩华美的一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既有长久深埋的寂寞,又有无人赏识的孤独,更有最后加工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痛苦和磨难。
也正因为这一切,最终钻石才成为一颗真正的钻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做人也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是我们许多人只看到了别人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别人经受磨炼的一面。
一个人如果有了钻石一样的品格,能吃苦,不怕吃苦,靠自己打磨自己,只要能坚持下来,也许某一天你的光环会被更多的人发现,你也会被更多的人赏识。
只是,我们现在的许多人,总是羡慕钻石的完美和价值,却不知道学习钻石的优秀品质。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该多一些钻石的品质。
(1)给短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应是()。
A. 钻石的品格B. 天然矿物——钻石C. 钻石的硬度D. 神奇的钻石(2)钻石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请用文中的话对它作一个适当的解释。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16158f76c66137ef061960.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留下的书香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
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___________于其中。
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
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
我们为此忧心忡忡。
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
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又作针灸治疗。
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
奇迹终于(jiàng lín)___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
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他享受到(gǔ xī)___ 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里选择正确的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别无嗜好:________②忧心忡忡:________(4)用横线选择文中[________]里恰当的词语。
新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
![新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87a22cbe1e650e52ea99f7.png)
新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课文在线。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出去,再走进一家。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理解词语。
贪婪:________知趣:________(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我窃读的方法是:________【答案】(1)不知满足;形容(人)对事物要有自知之明的意识(2)解释说明(3)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4)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出去,再走进一家。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贪婪:不知满足。
知趣:形容(人)对事物要有自知之明的意识。
(2)破折号的用法:①表示声音的延长。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③表示意思的转换。
④表示解释、说明。
句中项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到答案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学字与做人(节选)五岁那年,我开始学写汉字。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https://img.taocdn.com/s3/m/5e53b346453610661ed9f4df.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五讲、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理清了一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就使读者容易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作顺序就像一根线,把文章的素材串起来,使文章更有条理,表达的意思更清晰流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记叙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叙事或写人类的文章大都会按事情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一般会在文中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其中经过往往会写得很具体。
如《草船借箭》一文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按地点转换(空间方位、移步换景)的顺序。
参观游记、写景类的文章一般使用地点转换(移步换景)的顺序,有时也会用空间方位顺序,这种写作顺序的文章,一般在文中都有明显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或句子。
如《草原》一文就用了移步换景的顺序,先写作者来到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汽车前行,看到了河以及欢迎我们的主人们,再写进了蒙古包的情景,最后写蒙古包外看到的蒙古人表演的节目,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不同的风土人情。
按时间先后顺序。
如果一篇文章各自然段的开头带有时间标志的词语,如表示季节、时间、某些代表季节的花或日出日落等,并且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变化而推进故事情节或景物变化,这样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了“我“七八岁时因为写诗发生的事情,然后写几年后的感受,再写“我”长大成人,小有成就时的感悟。
按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总分总、总分、分总)。
这种顺序的文章,文中往往有明显的总起句或总结句。
如果开头有总起句,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写,最后结尾有总结句,那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如果只有总起,然后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就是总分结构;如果先分几个方面来写,最后总结性结尾,那就是分总结构。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9cb96c0975f46527d3e18f.png)
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
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多尔先生想。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
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fá)。
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
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lóng)。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https://img.taocdn.com/s3/m/3db577afaa00b52acfc7cae6.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二讲、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必然要先理解一些关键句子的意思,特别是一些重点句子蕴含的深刻内容。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呢?找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重点句子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弄懂了重点句子的意思,我们理解课文就会事半功倍。
对于这些句子的理解,我们要抓住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因为“词不离句,句也不离词”,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这个句子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梅花魂》里的句子“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中的“慈祥”和“大发脾气”,这是看似矛盾的一组词语,但却透过平时非常慈祥,而此时因为“我”玷污了墨梅图,外祖父非常生气,从而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喜爱,这就为后面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精神的赞颂打下了基础。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句子的深层含义一定是和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相联系的,也就是和上下文有关。
我们仔细去揣摸上下文,就能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重点句子“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就要联系上文,因为之前父亲曾对“我”说过类似的话,然后作者介绍了自己所经历的几件事,说明了人生中遇到“挫折“时,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就能解决困惑。
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学的文章大部分都会出现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生动、形象。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仔细体味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从而领悟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气这个句子,我们联系生活中见到的雹子,可想是非常密集,速度很快,从而感受到五位壮士的坚强勇敢以及对敌人的仇恨,进而体会到他们的爱国之情。
99枚“金牌”一天上午,邮政银行给儿童医院送来一笔数额巨大的捐款。
这是波兰的一家儿童医院,因救治了许多白血病患儿而闻名。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https://img.taocdn.com/s3/m/98727fa5da38376baf1fae79.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四讲、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小学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分段了,这里所说的分段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自然段归为一个意义段。
我们在给文章分段前,一定要认真读文章,把文章读懂,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从而确定分段的依据。
给文章分段,可以便于我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
常见的分段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这种顺序一般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作者为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一般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我们在读文章时弄清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把相关的部分归为一段,这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事情发生的起因是洛杉矶发生了地震,学校成了废墟,阿曼达被埋在废墟里;经过是父亲坚持不懈地在废墟里挖掘;结果是父亲救出了阿曼达和他的同学。
我们把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弄清了,就可以把段落划分出来。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分段。
参观游记类的文章一般是随着参观游览地点的变换去写,地点变了,景物或事情就在变,我们把不同地点看到的景物或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就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分段。
如《景阳冈》一文,先写武松在店里喝酒,然后写他上冈,接着写他在冈上打虎,最后写他下冈,写了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地点转换顺序,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
在小学阶段的有些课文中,有些自然段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找到这些词语或句子,并把这些时间段的景物或事情归在一起,就是按时间顺序分段。
如《开国大典》一课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开国大典前的情况,然后写开国大典进行时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按开国大典前、开国大典进行时、开国大典后进行分段。
按总分总结构分段。
小学很多的课文都在文章的开头总体介绍课文的内容,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的课文,在分段时,开头总起部分为一段,中间分述部分合起来是一段,最后结尾部分为一段。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https://img.taocdn.com/s3/m/674fa64a5901020207409cf0.png)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八讲、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我们阅读文章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读了一遍文章,我们就要大致了解它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我们只有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给文章分段,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岀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如《新型玻璃》一文,我们通过通读知道文章分别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把这几种玻璃名称提岀来,把“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保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素串联法。
对于文中有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重点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的,我们把这些基本要素弄出来,再用合适的词语把它们串起来,大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时间是“1935年秋天”,地点是“草地“,人物是“老班长、'我'和另外两个伤员”,事件起因是指导员让老班长照顾三个伤员,经过是老班长钓到鱼做成了鱼汤,自己不喝,全给了三个伤员,而自己却只吃鱼骨头,结果是老班长最后牺牲在草地上。
我们把这些要素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段来总结主要内容,这种句段主要是课文中的中心句或中心段。
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中的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就可以概括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自答法。
我们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自我提问,主要是这样的几个问题:写人和事的文章是“谁在干什么?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呢?”状物类的文章是“什么(事物)东西怎么样?”当我们提出问题后,就要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回答,这样就概括岀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四讲、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小学从三四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分段了,这里所说的分段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自然段归为一个意义段。
我们在给文章分段前,一定要认真读文章,把文章读懂,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从而确定分段的依据。
给文章分段,可以便于我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
常见的分段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这种顺序一般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作者为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一般会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我们在读文章时弄清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把相关的部分归为一段,这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事情发生的起因是洛杉矶发生了地震,学校成了废墟,阿曼达被埋在废墟里;经过是父亲坚持不懈地在废墟里挖掘;结果是父亲救出了阿曼达和他的同学。
我们把起因、经过、结果各部分弄清了,就可以把段落划分出来。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分段。
参观游记类的文章一般是随着参观游览地点的变换去写,地点变了,景物或事情就在变,我们把不同地点看到的景物或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就是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分段。
如《景阳冈》一文,先写武松在店里喝酒,然后写他上冈,接着写他在冈上打虎,最后写他下冈,写了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地点转换顺序,我们就可以把不同地方发生的事情归为一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
在小学阶段的有些课文中,有些自然段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找到这些词语或句子,并把这些时间段的景物或事情归在一起,就是按时间顺序分段。
如《开国大典》一课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开国大典前的情况,然后写开国大典进行时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按开国大典前、开国大典进行时、开国大典后进行分段。
按总分总结构分段。
小学很多的课文都在文章的开头总体介绍课文的内容,然后再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的课文,在分段时,开头总起部分为一段,中间分述部分合起来是一段,最后结尾部分为一段。
爸爸的味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气味,日子久了,那种气味就代表他。
f说,他爸爸是一家海鲜酒家的厨师。
小时候,每晚爸爸下班回来,他都嗅到他身上有一股浓烈的腥味。
他们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爸爸身上的腥味令他难受。
他和爸爸的关系很差,考上大学之后,他立刻搬出去跟朋友住。
父子俩每年只见几次面。
后来,他爸爸病危,躺在医院里。
临终的时候,他站在爸爸的病榻旁边,老人家身上挂满各种管子,加上医院里浓烈的消毒水的味道,他再也嗅不到小时候他常常嗅到的爸爸身上的那股腥味——那股为了养活一家人而换来的腥味。
他把爸爸的手指放到自己鼻子前面,可是,那记忆里的腥味已经永远消失。
那一刻,他才知道,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
爸爸走了,他身上的腥味却永存在儿子的脑海中,变成了愧疚。
f说,他不能原谅自己小时候曾经跟同学说:“我讨厌爸爸的味道。
'‘他记得他有一位同学的爸爸是修理汽车的,这位父亲每次来接儿子放学,身上都有一股修车房的味道。
另一位同学的爸爸在医院工作,身上常常散发着医院的味道。
爸爸的味道,总是离不开他的谋生技能。
爸爸老了,那种味道会随风逝去。
我们可曾尊重和珍惜过他身上的味道?(选自《张小娴散文集》,作者:张小娴)f考上大学后,就从家里搬出去的原因是。
在爸爸临终前,f为什么会觉得“那股他曾经十分讨厌的腥味原来是那么芳香“?第4自然段中,f愧疚的原因是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每段的段意。
【答题指导】解答第4小题时,我们要先读懂短文,弄清短文的写作思路,文章先总的说每个人身上的味道,然后就讲了f爸爸身上的腥味,小时候他很讨厌,在爸爸病危时觉得芳香,爸爸走了后又对小时候的行为感到后悔,并由此想到了自己同学的爸爸。
因此我们根据这样的内容结构,就可以判断第1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部分为一段。
【答案】 1.他讨厌爸爸身上的腥味因为他懂得了爸爸身上的腥味是养活一家人的味道,他理解了爸爸曾多么辛劳,多么不易。
他过去十分讨厌爸爸身上的味道第一段(第1自然段):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味道。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小时候f很讨厌爸爸身上的腥味,这个腥味直到爸爸快去世时才消失,此时f才知道后悔,并由此想到同学爸爸的味道。
第三段(第6自然段):爸爸的味道是和他的谋生技能相关的,我们要尊重和珍惜这种味道。
比上帝还挑剔的人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
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人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像你这么糟糕的报告。
”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
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
当然,你上次在苏黎世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
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
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
(选自《科学家的故事》)1.“比上帝还挑剔的人”是,他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是2.“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这句话的意思是()a.爱因斯坦平时非常愚蠢,这次有点聪明了。
b.爱因斯坦的演讲有一定的道理,称得上是科学家,不是徒有虚名。
c.爱因斯坦其实是徒有虚名的,是个骗子。
3.请你发挥想象说说为什么泡利说他学生的文章“连错误都够不上根据段意用“//”给短文分段。
第一段: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
第二段:讲了泡利在会议上批评别的科学家以及平时对同事、学生的批评。
第三段: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他出现在哪里都会挑错。
比上帝还挑剔的人参考答案泡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b文章写得没有多大意义或价值。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第三段(第6自然段)。
2.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是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场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上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像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我地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知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件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12○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干净净衣服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以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厖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3○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4○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5○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恩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父母开始。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撰写:佝偻: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第自然段开头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想象,补写在下面。
4、第自然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吗?请写下来。
(不少于50字)1.撰写:写作、佝偻:形容脊背向前弯曲。
2.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3.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
”“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
”“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厖”“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厖”(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4.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使句子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写出了“我们”总是只关心自己而忽略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