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应用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ICC置管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应用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08T15:48:35.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刘海燕黄芳[导读] PICC置管是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是一种能满足各类输液的深静脉导管,较静脉切开术简单易行刘海燕黄芳(益阳市中心医院神外二科湖南益阳 413000)【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079-02
【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PICC置管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应用spss11.5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显示PICC置管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与性别无关,与血管病情,留置时间,护理材质等有关。

【关键词】 PICC置管重症颅脑损伤并发症危险因素
PICC置管是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是一种能满足各类输液的深静脉导管,较静脉切开术简单易行。

在国外已广泛运用,在省内已大力推广。

在我科已常规用应。

PICC操作简单无威胁生命安全的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3月-2010年10月302例PICC置管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探讨PICC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分析影响PICC置管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并发症易发因素。

1.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007年3月到2010年10月共应用PICC的患者共302例。

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04例,男:女1.90:1,年龄4-82岁,重型脑外伤134例,自发性脑出血102例,颅内肿瘤病人56例,血管畸形10例,置管时间最短的是3天,最长的是105天。

1.2 操作方法
我科应用的是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的PICC。

PICC的穿刺入点是肘前的外周静脉。

导管头部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

先准备穿刺包、消毒液、无菌手套、肝素盐水、注射器、透明敷贴、无菌纱布、无菌剪刀。

患者平卧,选择静脉即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首选贵要静脉,穿刺走向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肋间止,从穿刺点送入导管约45-50CM,送入后抽出导丝抽出回血后用脉冲式注入生理盐水后接上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消毒后贴上透明敷贴固定即可连接输液。

置管后第二天更换敷贴(2007年-2009年3月使用3M,2009年4月-2010年10月使用IV3000和正压接头)以后每周更换一次敷贴和肝素帽,遇出血时及时更换。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并发症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筛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暴露于各危险因素的并发症标准化率。

2 结果
2.1 10例重复穿刺1例穿刺失败,302名患者除3例躁动不安在15天内自行拔除,5例在25天发热疑为感染拔除,培养后无菌生长。

254例在病人好转或未超过50天拔除以防感染,随机行培养30例无菌生长。

40例超过50天后拔除培养后有2例出现细菌,5例发生静脉炎和外渗。

5例堵管再通。

10例3天穿刺处仍然渗血。

2.2 本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
1、自行拔管的危险因素:患者躁动;
2、穿刺失败及重复穿刺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血管充盈差;
3、静脉炎的危险因素:①性别:男女无统计学差别,②营养:瘦>胖,③穿刺部位的危险因素: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
4、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①置管时间:>50天明显增加感染率,②3M敷贴>IV3000;
5、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①躁动②输注高浓度液体封管不充分③未用正压接头;
6、出血的危险因素:①躁动②血管穿刺点: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

表1 302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PICC置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PICC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出现诸多并发证。

通过对302例PICC在重型颅脑外伤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体会:①病人躁动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患者神志不清,烦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易将管拔出,故躁动病人应将上肢约束好(1);②年龄>60岁时,血管硬化易滑动、中间静脉窦多、血管壁不光滑等因素致使送管失败;本组有8例病人血管充盈差,因强脱水药后或发病第一天处于应激状态,血管收缩加大穿刺难度,导致穿刺失败PICC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一般选择贵要静脉,且不要在强脱水药之后和发病第一天穿刺;③皮下脂肪少管道易在血管内移动,肢体过度活动时PICC管道易和血管发生摩擦损伤血管内壁,等因素易发生静脉炎,如果肢体活动过度,我们一般选择在置管时间<50天时拔除最安全;④颅脑损伤病人出汗多卫生情况差,加上早期药物治疗多,静脉输注高营养,躁动时将敷贴摩擦掉,易将穿刺处露出,使用3M敷贴易卷起,有水气致使穿刺口化脓,导管置管时间>50天易造成污染加重,等因素易发生导管感染;我们使用iv3000及正压接头并在使用50天之内拔除就可避免;⑤导管堵塞:封管方法不正确;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白蛋白,输血后未及时冲管或不完全冲管;患者活动、咳嗽、便秘静脉压力增高,血液返流致导管阻塞;液体滴速太慢,患者血液粘稠度高也可致导管堵塞;封管不彻底使管径内回血凝固,使用肝素帽时无正压作用致使导管堵塞。

轻度堵塞时可用肝素稀释液反复冲洗,严重堵塞时可用5000 U/ml尿激酶,注入1ml,保留30min,回抽后立即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尿激酶溶栓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必须及时发现堵塞情况,并尽快处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2(6)穿刺处出血与PICC导管针头较粗,穿刺点损伤大(3)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发病前长期应用肠溶阿司匹林;置管后压迫穿刺点时间不足;穿刺部位肢体躁动皮肤穿刺点距血管穿刺点过近有关因此,穿刺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异常者可延长加压时间至5min~10min,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反复穿刺,咳嗽严重时可用手按压穿刺点,防止静脉压升高而渗血,应正确选择压迫部位,通常在肘关节下两横指的位置进针,导管在皮下能走一小段再进血管最佳,压迫时应竖向压迫(4),并且选择的肘正中静脉是因其血管粗血运丰富。

我们综合个方面因素选择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并在穿刺后第一天加压包扎止血。

参考文献
[1]孙杰,姚秀霞,张祥.PICC在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河北医药,2009,5:140.
[2]张丽华,董丽霞,林晓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J].护理学与医疗保健,2010,1:262.
[3]姚秀霞.PICC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使用医药,2007,9 :137.
[4]朱林林.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干预的研究[J]. 中国医学杂志,2008,6(4):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