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4白杨礼赞 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白杨礼赞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3.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学习革命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第一课时
导入一(音乐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导入二(问题导入):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意思为“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那么,一、白杨树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和赞美的呢?二、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崇敬和赞美白杨树吗?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
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2.交流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3.知识链接
象征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4.积累字词
(1)注音
外壳.(ké)主宰.(zǎi)
倦怠.(dài)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
..欲睡(yān yān)
(2)解释词语
①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②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③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④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⑤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⑥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同时思考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作铺垫。
【交流点拨】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结构上:首尾呼应,“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第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体。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倾情赞美。
第四部分(第7-8段),揭象征意,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二)深层探究
1.围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这些图画分别从什么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交流点拨】作者展示了高原风景图(生长环境)、白杨特写图(外在形象)、物人联想图(内在气质)这三幅优美的图画。
2.阅读课文2—3段,概括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
作者的感觉和情绪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美
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作用: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3.阅读课文第5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用一个词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交流点拨】外在形象美
(1)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2)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4.阅读课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文章由树联想到了什么?这种联想是如何展开的?
【交流点拨】内在气质美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文中由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哨兵。
这种联想是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美、外在形象美、内在气质美三个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象征的写法,为此后进一步理解其他写法作铺垫。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第二课时
1.本文的作者(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2.《白杨礼赞》的线索( ),主要采用了( )写法。
(一)深层探究
1.本文第一段是怎样运用衬托这一写法的?
【交流点拨】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2.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交流点拨】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的象征手法,进而探究文章的其他写法,为以后在写作中运用作铺垫。
(二)品析语言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是非常准确、富有感情的,试结合句子品析。
(组内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班内总结)
【交流点拨】①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高原、白杨树的特点。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②动词的运用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
如“扑入”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等等。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
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
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④全文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开头就以高亢昂扬的语调写“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实在”一词具有无限感慨和赞叹之情,类似的语句又迭次反复出现,感情不断升华。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图片见课件)
【交流点拨】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象征的理解与运用。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先写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的美,再写外形的美,过渡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的美,再联想到人的精神,由树及人,可见文章是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表达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白杨礼赞
茅盾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由时代背景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两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两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导入二(配乐朗诵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撰写的两篇新闻。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2.知识链接
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外,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积累字词
(1)注音
溃.退(kuì) 歼.灭(jiān) 督.战(dū)
芜.湖(wú) 签.订(qiān) 荻.港(dí)
要塞.(sài) 摧.枯拉朽(cuī) 锐不可当.(dāng)
(2)解释词语
①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②泄气:泄劲。
③督战:监督作战。
④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⑤业已:已经。
⑥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⑦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一)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两则新闻各报道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设置此问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尝试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二)深层探究
1.大声地朗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2.重点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目的目的是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交流点拨】 1.(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
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特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总结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关新闻消息的常识。
2.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一)深层探究(学生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思考下列问题。
)
1.通读课文,完成表格。
地点时间战况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设计意图:设置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章主
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交流点拨】1.
地点时间战况中路军安庆—芜湖二十日夜起的二十四小时已渡过三十万人
续表
西路军九江—安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三十五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二十一日到二十二日已大部渡过,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2.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
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
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
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
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
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二)品析语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交流点拨】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平淡。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
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新闻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新闻常识,另外,还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更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或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鲜事。
要求:①拟出恰当的标题。
②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③要简洁明了,字数在300左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叙(详) 结构严谨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