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陆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
2019.3
一、积累应用(6分)
1.默写。
(1)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
(2)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
(3)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
(4)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
【答案】 (1). 吴宫花草埋幽径 (2). 苒苒物华休 (3). 铁马秋风大散关 (4). 此心吾与白鸥盟【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宫”“幽”“苒”“散”“盟”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选择。
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
_________________。
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指纹的产生差别。
A. 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B. 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C. 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
D. 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分析空白处和前后文的关系,然后对照所给的选项,结合句间关系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A项语句“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和前文介绍的话题“指纹”不连贯;
B项语句“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和前文话题“指纹”不连贯;
C项语句“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承接上文,“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和下文衔接;
D项语句“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衔接上文,“影响它的图案”应先是“基因”后是“图案”;故选C。
二、阅读(5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①词这种文体也走过一条从发生、发展到衰亡的道路。
②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________”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③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
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
”文中“曲子”即指燕乐。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④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人间词话》)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⑤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
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治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即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
⑥两宋商业发达,使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有了碰撞交融的机会。
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馆之中,与下层市井细民接触频繁,他的词不同于与他大约同时的晏殊与欧阳修等人的作品,就因为柳词明显带有两种文化互融的痕迹。
柳永作品中的一些较为俚俗的词作,市井味道就相当浓厚。
因而也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从而有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的普及。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
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
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
③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
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
3. 在第②段划线处填空:至于“_________”的別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4. 结合文意,给“燕乐”下定义(40字以内)
燕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简要概括宋词受到士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
6.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与诗的特征迥然不同,这就奠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 第②段引大量文献资料,意在说明,宋词是伴随着唐诗的消亡而产生的新的诗体。
C.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宋词比诗更能表情达意和反映社会生活,作者对此深表赞同。
D. 词受演唱者或吟咏者青睐,是因为词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并且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7. 简述宋词中的市并文化特征。
【答案】3. 曲子或曲子词
4. 燕乐是隋唐时代传入中土的西域音乐,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的与雅乐对立的俗乐。
5. (1)词是由诗嬗变而来的,而诗主要是文人所作;(2)随着商业的发展,士林文化与石井文化发生了碰撞,文人(如柳永)参与了词的创作;(3)一些文人把填词作为自娱的手段,使词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
6. D
7. 词在发展初期是与俗乐相配的歌词;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句法参差,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更适合表达复杂的感情(或“诗庄词媚,词更适合表达复杂的世俗情感);词的语言大多浅显易懂(或比较口语化),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原文中“……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所填写内容应该和音乐性相关,结合原文“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曲子’”即指燕乐”,可以得出答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考查内容是下定义,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种
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
在此题中,先筛选信息,“燕乐即俗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然后把“燕乐即俗乐”作基准句,再将其他句子中的内容作为修饰成分加进去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简要概括宋词受到士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然后浏览文本,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概括。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可概括为(1);“两宋商业发达,使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有了碰撞交融的机会”可概括成(2);“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可概括为(3)。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从第一段“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可以看出该项错误;B项,第②段的资料意在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爱园词话》云:“……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亦可知,词产生的时候,诗已经与音乐脱离了,并非是诗本身消亡了。
C项,王国维概括了诗与词不同的文体特征,并未比较两者优劣。
词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方面不如诗。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简述宋词中的市并文化特征”,然后浏览文本,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作答。
根据文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考生结合以上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伟大的小孩子西帕
李娟
①“还在吉尔阿特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卡西准备用洗衣粉来洗头发,我大惊,大喊道:“啊不可以!”连忙拿出自己的洗发水给她用。
结果这家伙一下子就给我全部用完了。
卡西用完洗发水开始清头发时,直接把顶着泡沫的脑袋插进浅浅的小半盆清水中晃荡两下就捞出来,然后用毛巾用力擦干。
②卡西帕洗衣服的情景也很恐怖,她把肮脏得快要板结的裤子和内衣被罩泡在一起洗。
打上羊油肥皂揉
啊揉啊的,揉出来的黑水又黏又稠,泥浆似的。
洗完了也不清洗,直接从泥浆水中捞出来拧一拧就晾起来了。
不过有一次我总算看到她清洗了一遍。
但清洗过的水也同样的黑乎乎,黏答答的。
③卡西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啊,这样马马虎虎、百事不晓地打发着自己的生活,扎克拜妈妈为什么不教她呢?我看妈妈洗衣服的情形就地道多了。
就像卡西做的饭,无论再难吃扎克拜妈妈也从不加以指责。
似乎不忍打击她的积极性,要等她自己先将“做饭”一事纳入生活中理所当然的轨道,然后再等待她自个儿慢慢去发现技术上的问题。
反正妈妈最善于等待了。
④因为卡西不可能一辈子做饭都那德性的,毕竟她也在不断地接触做饭这种事情的“真实内容”——她会在亲戚家做客,到了繁华地方她也会上小馆子……总之,总有一天她会发现好吃的饭与不好吃的饭之间的区别,她会疑惑。
像她这么骄傲自信的人,总会想法子改进的。
她正在不停地长大。
⑤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
哪怕是明知是弯路也得放手让她自己去走一走啊。
因为只有在无际的弯路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不近地靠近世界的种种真实之处。
才会有强大生活的强大根基。
而那些一开始就直接获取别人的经验而稳妥前行的人,那些起点高,成就早的人,其实,他们所背负的生命中“茫然”的那一部分,也是巨大沉重的。
⑥妈妈有一天串了门子回家,带回来一小瓶娃哈哈,斯马胡力兄妹俩喜滋滋地喝着,你一口我一口。
有时斯马胡力多喝了一口,卡西会大闹。
我说:“那是小小的小孩子才喝的东西嘛!”斯马胡力有些不好意思了,卡西却边喝边可爱地说:“我就是小孩子嘛!”我一想也是啊,卡西才十五岁嘛。
那瓶娃哈哈喝完很久了,卡西还在津津有味地啜着空瓶子。
第二天从角落里拾起来又啜了一会。
似乎里面还有香甜的空气。
⑦小孩子卡西啊……
⑧六月一号那天,我对卡西说,今天是儿童节。
卡西听了立刻从花毡上跳起来:“啊,我的节日!我的节日!”然后哀叹不已,离开学校的孩子永远也没有儿童节了。
⑨卡西一方面四平八稳地过着她牧羊女生活,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美妙而奢侈的梦想。
她常常说自己以后还是会继续上学的。
她打算今年九月份去阿勒泰上卫校,学护理专业,以后想当护士。
她似乎为此非常地期待。
她说,当了护士以后,家里人就都不会生病了,邻居也不会生病了,大家哪里不舒服就赶紧去找她。
说完喜滋滋地抹了一把鼻涕,随手蹭到裤腿上。
这情形不由得令人非常忧虑。
⑩又因为九月份的这个打算,她急于学汉语,总是坚持用汉语和我对话,整天搞得人云里雾里。
妈妈总是为这个无情地嘲笑着卡西,她惟肖惟妙地模仿卡西说话:“李娟!你!大的石头!我的哥哥!多得很!那边那边!”意思就是:她的哥哥海拉提家驻扎的地方有许多漂亮的大石头,约我一同去看。
本来并不是很好笑的,毕竟人家说得那么的辛苦。
可是被妈妈一学,就再也没有那么可乐的事了。
卡西为此非常气愤。
但每每气愤完之后,再回想一会儿,也会扑哧一笑。
⑪卡西真的很想当学生啊,为此她最喜欢背我的书包,到哪儿都背着不放,放羊时也背,揉面时也背,到邻居家做客时也背。
⑫总之,卡西帕这个远远还没长大的,还带着野蛮精神和混沌面目的小姑娘啊,一想到不久后也许会俨然成为阿娜儿罕的模样,整洁又矜持,说话含蓄而有分寸……便深为可惜。
⑬对了,后来在杰勒苏的集市上,我出于特殊目的请卡西和斯马胡力吃了一次饭馆里的拌面。
果然我达到了目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卡西都一直很郁闷,开始对自己有所怀疑了:为什么她们拉的面细,而自己拉的面粗?……我窃喜。
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的面最规范最合理,觉得全世界所有的面都应该拉得和她一样粗。
(有删改)
8. 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9. 第⑤段画线句作者说的这句话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10.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伟大”一词的含义。
11. 依据文本,请预测下,卡西帕最终能实现她的梦想吗?简述理由。
【答案】8.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出卡西帕的马马虎虎、百事不晓,突出15岁的她还是一个小孩
9. (1)同意。
A.一开始直接获取别人经验,积淀高,视野广,所以起点高成就早。
但习惯于获取或传承别人经验,将不利于自己的生命体验(真实地面对自己),给个人的生命带来茫然未知和困惑也是沉重的写出任一点皆可。
B.起点高,成就早,直接获取别人经验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他们也会茫然的时候。
因为这样的人,生命中丰富、多元的体验会有相应的缺失,缺失的部分恰好是在一些所谓“弯路”,自己的体验中才可以获取,不可替代。
比如“天才”;“星二代”;“富二代”等。
(2)不同意。
A.人生不是什么经验都可以去复制,还需要自己摸索着前行,起点也许低,成就也许晚,但自己的感受、判断与思索是丰富的巨大的。
写出任一点皆可。
B.起点高,成就早,直接获取别人经验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他们身上不一定有什么沉重、茫然的东西。
反而因为这些人可以有机会借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从而给自己更好的积累、更高的发展平台,少走弯路。
比如一些名门之后等。
10. 卡西帕伟大在其身处贫困家庭学习基础不好(或辍学、普通话不好等),但从不抱怨,从不放弃梦想,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和纯真。
11. (1)最终能实现。
打算九月份去阿勒泰上卫校的梦想似乎是奢侈的,因为其家境贫困,学习基础不好(或普通话不好),但由于她的骄傲自信、坚持学习、乐观面对,还有母亲的慢慢等待。
(2)最终不能实现。
因为其家境贫困,学习基础不好(或普通话不好、辍学),马马虎虎、百事不晓。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一段的加点词分别为“插”“晃荡”“捞”,这些词语都是动词,属于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是卡西帕洗头时连续完成的,表明她洗头缺少必要的认真,根本不知道洗头需要怎么才能洗干净。
作者通过这一件事就表现出卡西帕马虎、不晓事的小孩子的形象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语言特点(叠词、口语)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形象或情感;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例如,总领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理解画线句子含义,再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获得间接经验的人起点高、成就早,但会有更多的迷茫。
对这一观点,考生可持赞成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若持赞成态度,就可以举一些社会上富二代、官二代起点高但过多迷茫,胡作非为的例子;若持否定态度,就可以举一些名门之后在祖辈的基础上起步,因起点高而很快既得成就的例子。
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标题中的“伟大”是形容卡西帕的,本题要求分析“伟大”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答出卡西帕的不同寻常之处。
从出身来看,卡西帕家境贫寒,她连洗发水都没有用过,她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汉语也说不好,经常惹人笑话。
然而即便是这样,她自己并不觉得生活艰苦,从不抱怨,她“很想当学生”,“有自己美妙而奢侈的梦想”,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综合这些信息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了。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答卡西帕的梦想能够实现,也可答卡西帕的梦想不能实现,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原文出发,找出相关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如,答卡西帕的梦想不能实现,可从卡西帕早早辍学,普通话都说不好,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她自己又什么事都不明白,做事马虎等角度分析;如答卡西帕能够实现梦想,从卡西帕自身的角度就可从卡西帕自信、乐观、对学习有坚定的信心来分析,从卡西帕母亲的角度,则可从母亲对卡西帕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庚溪诗话》载:“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
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同行,因观瀑布。
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
’宣宗曰:‘当为续成之。
’黄蘖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宣宗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
”
12.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韵脚押的是________韵。
13. 这首诗对瀑布作了人格化的描写,能体现这种拟人写法的词语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14. 《庚溪诗话》中说唐宣宗“志先见于此诗矣”。
你读出《瀑布》一诗中包含了他怎样的“志”?请联系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2. (1). 近体 (2). ao
13. (1). 不辞(劳);留(得住); (2). (终)归(“作波涛”亦可)
14. “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溪涧式的安逸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
“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
“作波涛”三字体现出豪情壮怀。
这一联寄寓了唐宣宗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
尽管暂时地位不显,但决不满足现状,志存高远,并且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需要学生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然后调动自己知识储备进行作答。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这首诗讲究平仄、对仗,属于近体诗,“劳”“高”“涛”押“ao” 韵。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判断诗歌技巧,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
“千岩万壑不辞劳”意思是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溪涧岂能留得住”意思是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
由“不辞劳”“ 留得住”处运用了拟人手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题材是托物言志诗。
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关注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襟怀抱负等内容。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瀑布的描写中。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这一联寄寓了唐宣宗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
尽管暂时地位不显,但决不满足现状,志存高远,并且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
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