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释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 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洛城:洛阳
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
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3、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5 分)
4、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运用了什么描
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
(5 分)
5、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
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前三联“ 一别”“ 长驱” 点题,抒写了深痛
忧愤之
情; “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
“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3、答:“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1 分),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2 分)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2 分,答出“漂零憔悴”类即可得2 分)。
4、细节描写。
(2 分)“思家”、“忆弟”为互文。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1 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 分,答出
怀念亲人”类即可得2 分)
5、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
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
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
未收。
(一点1 分)
1.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5 分)
(1 分)。
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 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 (2 分)。
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
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2 分)
2.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 情事易
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6 分)
答:.同意 (1 分)。
“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1 分)。
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 这种夜立昼眠、 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 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 无限情思 (2 分 )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 的形象说话, 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有“不言神 伤之妙”。
(2 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 情赋分)
3.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
(3 分 )
答:①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
②感时忧国,渴望早日 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
③年岁老大,漂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
(每点1 分)
4.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
(4 分)
答:①细节描写。
(1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白昼,卧看 行
云,倦极而眠。
(1 分)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 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突出了 题意的“恨别”。
(2 分)
②互文。
(1分)“思家”、“忆弟”为互文。
(1分)清宵月夜,坐 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
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
忆弟”所致。
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突出了题意 的“恨答:.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
; “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a
护一” 看云”
别”。
(2 分)
③对偶。
(1分)“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1 分)突出坐卧不宁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2 分)
(答出一种即可)
(1)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刻画诗人的心理?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赏析。
(4 分)
(2)本诗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1 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2 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1 分)(共4 分)
(2)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叹己飘零憔悴;思家忆弟;急盼平定叛乱。
(1 点1 分,答到4 点即可。
(共4 分)
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创作背景
杜甫于759 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
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
杜甫写此诗时,距755 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
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赏析: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 “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
“老江边”的“老” 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 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760 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
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这就是诗中“乘
胜”的史实。
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名家点评:
沈德潜: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