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兰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兰霞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既然良好
的学习习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刚踏入高中的同学们应养成哪些良
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首先,明确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了解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性质、证
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打好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具体任务是:
⑴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
下来;
⑵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
⑶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课文后的练习题都要尝试着想一想、做一做。

这样在老师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问题,便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要明确如何预习。

一般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利用假期等时间较充分时,先将下学期要讲内容看一遍,习题做一遍;
第二种是在老师讲课的前一天将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先看一遍,做一遍,有不会的没关系,
明天上课时认真听,尤其是上课时跟不上老师思路的同学预习效果更明显,即使上课时能跟
上老师思路的,也要看看老师讲的方法与你的做法是否一样,看老师是怎样举一反三的,怎
样横向联系的,怎样拓展的,自己怎么就想不到;
第三种预习方法是课前预习,将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上课之前看一看,老师讲的时候对题中
的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要证什么,心中清楚,这样便于跟上老师的思路。

二、“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
1.要学会课堂学习的方法。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
主阵地。

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获取新知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应
该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以“角”的概念为例,高中课本中出现了
多少种“角”,如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异面直
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它们的范围分别是什么?如何求这些角等。

在学习定理、公式时,应注意每个定理、公式的运用条件,使用范围及其推广,如用平均值
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2.学会做笔记的方法。

高中阶段课堂容量大,信息多,仅凭大脑来记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
这部分学生课后复习时便没有了依据,困难重重。

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
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

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

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当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
以缓记、不记或补记。

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

3.学会上课积极思考思考的方法。

一方面上课时积极思考。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抢在老师
前面思考怎么解?怎么证?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途径和办法,然后和老师讲的去
比较,可能有的方法不行;可能老师的方法更好,也许你的解法比老师的还好,而不要等老
师一点一点告诉你,自己仅仅是听懂了就认为学会了,否则的话,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
就错。

原因是自己没有真正去思考,没有变成自已的东西,即没有真正掌握,所以积极思考
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主要方法。

另一方面上课时要重视结论、公式、定理的推
导过程,不能仅满足于对“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而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
的过程,普遍持听不懂就不听,迫不及待等下文(结论)的心态。

这种重结论的表面化学习,
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发生“过程”与“结论”的割裂,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记忆负担,而且还严
重制约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

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体验“过程”中
所蕴涵的思维方法和通性通法,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反思的习惯
通过我们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培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

1、听课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

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
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注重一题多解。

比较各种方法差异,进行
归纳。

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作用,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摆脱题海之苦,促进思维
的空间性,深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2、解题反思。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从六个层次反思:
⑴应用了那些知识点?想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⑵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⑶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⑷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⑸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⑹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
常犯错误?纠正错误不仅仅是改正它,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澄清概念。

比如知识掌握不完整,对有些定理、概念成立的条件不明确,忘记了特例,如等
比数列求和公式中的q≠1,而导致错误;或者采用的解题方法不好或不合理,导致运算烦琐,计算量大,准确性差;或者审题不准确、不仔细、不深刻,忽视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如函数定义域的范围,导致错误;或者思维不开阔,当面对问题苦苦不得其解时,往往不会
转换思考角度,寻找新的思路。

然后思考怎样避免错误的重犯。

当然,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切磋交流,及时复习,归纳总结的习惯等等。


而言之,高中生尤其是高一新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
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会学”的体现。

同时,良
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