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日照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由生长旺盛的部位产生的
B.植物激素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

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与环境因素无关
D。

植物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其他激素不是,脱落酸在成熟的部位合成,A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其他激素没有,B错误;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C错误;植物生命活动的进行,需要植物激素的调节,D正确。

考点:本题考察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知识的理解应用。

2.右图是某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含有的物质能够在内环境中检测到
B。

④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C。

神经递质释放到③中,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内流
D.只有神经递质的刺激才能引起神经细胞膜上产生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能释放到内环境中,A正确;④不是突触小泡,是由细胞膜分泌的小泡,B错误;神经递质释放到③中,会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错误;神经递质不一定会使突触后膜兴奋,因有些神经递质是抑制性的,因此不一定引起神经细胞膜上产生电位变化,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
B。

少量个体迁入某种群参与交配繁殖,不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C.某个体发生染色体畸变但是不遗传给后代,此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D.某种群经历环境剧变后只有少数个体存活,当恢复到原规模时,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定向淘汰和选择过程,A错误;少量个体迁入某种群参与交配繁殖,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B错误;某个体发生染色体畸变但是不遗传给后代,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故此变异仍属于可遗传变异,C
正确;若某大种群经历环境巨变后只有少数个体存活,原因是该个体适应环境,这些个体繁殖会使控制此性状的基因频率上升,故当数量恢复到原规模后,基因频率已经发生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

4.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主动运输分为右图所示的a、b、c三种类型(图中▲、■、○代表跨膜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

下列叙的是()
述错误
..
A。

图中的Q侧是细胞质基质
B.转运Y的能量可能是来自转运X时释放的能量
C。

进行b类型主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线粒体
D。

进行c类型主动运输的生物有可能是某些细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P侧存在糖蛋白,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因此Q侧属于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A正确;Y物质是有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应属于主动运输,此时的能量应来源于X 物质,B正确;b类型中,所需能量物质产生于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C错误;c类型为通过光合作用形成ATP,某些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某些细菌存在c类型进行的主动运输,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科学家通过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研究发现,绿茶中的多酚具有抗癌的作用。

绿茶中的多酚酶能促进多酚的合成,从而促进某种蛋白质的合成,而这种蛋白质有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是多酚引起的,不受人体基因的调控
B.绿茶具有抗癌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绿茶细胞中有多酚酶基因
C.与正常细胞相比,前列腺癌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但膜的成分未改变
D。

前列腺癌细胞能侵润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
【答案】B
【解析】
考点:本题以疾病与健康为依托,考查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6.右图表示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的某些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的是()
述错误
..
A.a是核糖体,b是mRNA,过程①是翻译
B。

r-蛋白含量过多时,过程②可阻滞过程①
C.过程③是转录,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D.细胞核中的核仁与过程④的进行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代表的结构是核糖体,b代表的分子是RNA,过程①表示翻译产生r蛋白,②表示r蛋白和转录来的rRNA 组装成核糖体,A正确;看图可知:r-蛋白可与b结合,这样阻碍b与a结合,影响翻译过程,B正确;转录需要RNA 聚合酶参与催化,C错误;过程④是r蛋白和转录来的rRNA 组装成核糖体的过程,核仁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核糖体的形成和核仁的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

7.科研小组在同一个大棚中以某桃树为实验材料,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变化曲线.CK组:自然光照(相对透光率为100%);T1组:一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30。

0%);T2组:两层黑色遮阳网(相对透光率为10.5%)。

实验期间分别于11时和15时打开和关闭通风口。

分析回答:
(1)在8时~10时的实验过程中,若去除遮光物,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在10时~11时的时间段内,限制各组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2)CK组、T1组、T2组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于12时、13时、14时又开始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3)若要证明(2)中推测成立,还需要测量细胞间隙CO2浓度和田间CO2浓度。

只有当细胞间隙CO2浓度变化趋势(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同时细胞间隙CO2浓度与田间CO2浓度的比值(填“上升”、“下降”或“不变”)时,才可证明上述推测成立。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去除遮光物,C3的还原加强,C3含量下降,图中10时到11时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下降接近于0,此时光照和温度不是选择光合作用的因素,而二氧化碳浓度成为限制各组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2)各组光合速率下降是因为分别于12时、13时、14时因为
大棚内温度升高,引起气孔关闭(气孔导度下降)引起的。

(3)12:00左右由于蒸腾作用过强,大部分气孔关闭,导致气孔导度变小,直接导致叶片吸收CO2减少,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从而降低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随着下降.叶片吸收CO2减少,细胞间隙CO2浓度会随着下降,而田间CO2的浓度由于被光合作用吸收速率下降,又不断通过呼吸作用释放,故田间CO2的浓度增加,故细胞间隙二氧化碳难度与天健二氧化碳难度的比值下降。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8.病毒性肠胃炎的发病症状主要是:呕吐、腹泻、发热等,回答下列问题:
(1)呕吐、腹泻会导致病人细胞外液渗透压,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刺激垂体释放,减少水分散失.
(2)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这是因为此时机体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的无限上升,这种调节机制是。

(3)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两种,这两种神经元放电频率(单位时间内的兴奋次数)与体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
由图可知,当体内出现发热现象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高于”或“等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S点向移。

此过程中基础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病人会感到肌肉酸痛,原因可能是.
【答案】
【解析】
考点:本本题考查了下丘脑在稳态调节过程中的生理功能,考生要能够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

9.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树木种类单一,年龄和高矮一致,且十分密集。

密集的树冠层遮挡了阳光,使下层植被无法生长。

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面的植被,因而失去了保持水土的能力,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林中植物种类单一,动物种类也比较少,主要原因
是。

(2)实践表明,人工林的虫害发生程度远高于天然生态林,这主要是因为天然生态林。

(3)某人工林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杨树(W1)→杨毒蛾幼虫(W2)→喜鹊(W3),括号内字母为该生物种群每年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10W1,其主要原因是。

(4)预防病虫害发生是保护人工林的重要措施,一般采用样方法对某种害虫的密度进行调查,估算其种群密度,预测发生程度。

改造“绿色沙漠"的最好办法是依靠自然的力量来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该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是。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2)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稳态不容易维持,虫害发生程度远高于天然生态林。

(3)人工林中的杨树的同化量中有部分被自身消耗,还有一部分流入与毒蛾幼虫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所以W2远小于10%W1。

(4)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害虫的虫卵个数,来统计害虫的种群密度。

改造“绿色沙漠”,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属于次生演替演替。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某二倍体植物的高秆对矮杆为完全显性,由等位基因A、a 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合高杆抗病和纯合矮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自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得到如下结果:高杆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易感病=66:9:9:16。

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F2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时期),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了.
(3)有人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
①控制上述性状的2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或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
.
③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为验证上述假说,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 ,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在F2的表现型中,抗病:易感病=(66+9):(9+16)=3:1;说明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高杆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易感病=66:9:9:16,不符9:3:3:1,也不属于它的变形,因此它们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F2代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进行了基因重组.
(3)由于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实验假设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题中已假设了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AB:Ab:aB:ab=4:1:1:4,如果假设成立,那么通过测交的方式后代也应该会出现这一结果。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连锁交换定律的相关知识。

11.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症的基因治疗方法是:先从病人体内获得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然后将腺苷酸脱氨酶基因利用逆转录病毒作为运载体转移到淋巴细胞,再筛选成功转移的细胞增殖培养,最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

回答下列问题:
(1)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应保证处于环境,在合成培养基中通常加入适量的等天然成分,培养应在含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

(2)该基因治疗过程是在逆转录病毒的作用下,使RNA 逆转录为DNA,与目的基因整合后插入到淋巴细胞基因组中。

基因表达载体除含有目的基因外,还必须含有等控制基因表达的信号序列。

(3)淋巴细胞主要在人体的(器官)中分化形成,并参与人体的免疫。

(4)淋巴细胞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一般用标记的腺苷酸脱氨酶基因作为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应保证处于无菌和无毒的环境中,血清可以补充合成培养基中缺乏的物质(如促细胞生长因子等),因此在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要在合成培养基中加入适量血清;细胞培养应在含有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
行,其中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pH。

(2)逆转录病毒含有逆转录酶,能将RNA逆转录为DNA,从而与目的基因整合后插入到淋巴细胞基因组中。

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启动子和终止子,才能控制基因的表达.
(3)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来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需要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需要T细胞参与。

(4)基因工程中,DNA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一般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作探针。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