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
”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
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
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
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梁父吟》(hào)因屏.人(bǐng)猖蹶.(jué)屯.新野(tún)先主遂诣.亮(yì)倾颓.(tuí)亮躬耕陇.亩(lǒnɡ)不可胜数.(shènɡ)乐.毅(yuè)欲信.大义(shēn)北据汉沔.(miǎn)帝室之胄.(zhòu)
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①谓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②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③信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④然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⑤用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
②凡.三往古:总共今:平凡
③孤.不度德量力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孤立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大概今:危险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
⑥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古:可以把今:可能,能够,许可
⑦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今:指中国南海
⑧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作者链接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
“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
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
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
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交流点拨】(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交流点拨】
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四、拓展延伸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副)。
【交流】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
(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赞扬诸葛亮的诗歌
(一)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
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字词疏导(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
②自董卓以来(已,通“以”)
(3)句式
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是在不能和他争锋相对的。
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翻译形式)
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
(掌握“者”的固定用法)
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
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2.文本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
(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
【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刘备?
【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刘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
【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
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人物赏析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
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交流点拨】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同桌之间交流。
【交流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表现了诸葛亮的“卧龙”才干则是侧面描写。
②刘备和诸葛的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③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5)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
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
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四、拓展延伸
古今对话: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
生甲: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乙: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
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
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生丙: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
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