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中学高三(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2015秋什邡市校级期末)下列表示式错误的是()
A.Mg2+的电子排布图:
B.Na+的结构示意图:
C.Cr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54s1
D.C的电子排布式:1s22s12p3
2.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W3+、b X+、c Y2﹣、d 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质子数:c>d B.离子的还原性:Y2﹣>Z﹣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原子半径:X<W
3.下列结构图中,●代表前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去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价
键.示例:根据各图表示的结构特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A.上述结构图中共出现6种元素
B.甲、乙、丙为非极性分子,丁为极性分子
C.甲与丁可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D.向CaCl2溶液中加入(或通入)丙有白色沉淀产生
4.韩国首尔大学的科学家将水置于一个足够强的电场中,在20℃时,水分子瞬间凝固形成“暖冰”.下列关于“暖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暖冰中水分子是直线型分子
B.水凝固形成20℃时的“暖冰”所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暖冰中水分子的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在电场作用下,水分子间更易形成氢键,因而可以制得“暖冰”
5.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 ﹣1.请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元素I1I2I3I4
X 500 4 600 6 900 9 500
Y 580 1 800 2 700 11 600
A.元素X的常见化合价是+1价
B.元素Y是ⅢA族元素
C.元素X与氯形成化合物时,化学式可能是XCl
D.若元素Y处于第三周期,它可与冷水剧烈反应
6.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结构,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NH5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B.NH5的熔沸点高于NH3
C.1mol NH5中含有5mol N﹣H键
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
7.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合铜离子的模型如图1所示,1个水合铜离子中有4个配位键
B.CaF2晶体的晶胞如图2所示,每个CaF2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
C.H原子的电子云图如图3所示,H原子核外大多数电子在原子核附近运动
D.金属Cu中Cu原子堆积模型如图4,为最密堆积,每个Cu原子的配位数均为12
8.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且1mol 氧气分子中的化学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氢气中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9.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Sn(s,白)△H3=+2。
1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
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10.根据下列有关图象,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Ⅰ知,反应在T1、T3处达到平衡,且该反应的△H<0
B.由图Ⅱ知,反应在t6时,NH3体积分数最大C.由图Ⅱ知,t3时采取降低反应温度的措施
D.Ⅲ在10L容器、850℃时反应,由图知,到4min 时,反应放出51.6kJ的热量
11.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依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
0.020molL﹣1NaHSO3溶液(含少量淀粉)10。
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
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40℃之前与40℃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
0×10﹣5molL ﹣1s﹣1
D.温度高于40℃时,淀粉不宜用作该实验的指示剂
12.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5υ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3υ正(H2O)
13.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pC(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对K的说法正确的是()
A.K值越大,表明该反应越有利于C的生成,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B.若缩小反应器的容积,能使平衡正向移动,则K 增大
C.温度越高,K一定越大
D.如果m+n=p,则K=1
14.对于可逆反应N2(g)+3H2(g)⇌2NH3(g)△H <0,下列各项对示意图的解释与图象相符的是()
A.①压强对反应的影响(p2>p1)
B.②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C.③平衡体系增加N2对反应的影响
D.④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二.填空题
15.有A、B、C、D、E五种元素,其中A、B、C属于同一周期,A原子最外层p能级中的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的电子总数,C原子最外层中有2个不成对的电子.已知C、D、E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均与中子数相等,且C元素可分别与A、B、D、E生成RC2型化合物,在DC2中,D与C的质量比为7:8,在EC2中,E与C的质量比为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E两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 、E .
(2)写出D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3)指出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4)比较A、B、C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大小顺序.
(5)比较D和E元素的电负性的相对大
小.
16.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石墨烯(如图)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六方氮化硼(BN)与石墨是等电子体,它有“白石墨”之称,具有类似石墨的层状结构,有良好的润滑性.C、N、B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
顺序为,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
为.
17.目前,利用金属或合金储氢已取得很大进展,先后发现了Ni、Mg、Fe基三个系列的储氢材料,如图是一种储氢密度超过液氢的镍基合金的晶胞结构图.
①Ni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式为,位于周期表的区.
②这种储氢合金的化学式为.
18.把CoCl26H2O和碳酸铵混合氧化,然后加入盐酸可得到化合物A(化学式为CoCl3H12N4),在A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只有的氯可被沉淀.A的结构式为.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CO32﹣的空间构型为.
19.二甲醚是一种重要的清洁燃料,也可替代氟利昂作制冷剂等,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工业上可利用煤的气化产物(水煤气)合成二甲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煤的气化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为: .
(2)煤的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H2S用Na2CO3溶液吸收,生成两种酸式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利用水煤气合成二甲醚的三步反应如下:
①2H2(g)+CO(g)⇌CH3OH(g);△H=﹣90.8kJmol ﹣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
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
41.3kJmol﹣1
总反应:3H2(g)+3CO(g)⇌CH3OCH3(g)+CO2 (g)的△H=;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该总反应达到平衡,要提高CO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填字母代号).
a.高温高压b.加入催化剂c.减少CO2的浓度
d.增加CO的浓度e.分离出二甲醚
(4)已知反应②2CH3OH(g)⇌CH3OCH3(g)+H2O (g)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
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CH3OH CH3OCH3H2O
浓度/(molL﹣1)0。
44 0.6 0.6
①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
v逆(填“>”、“<”或“=”).
②若加入CH3OH后,经10min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 (CH3OH)= ;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 (CH3OH)= .
20.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
(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
NH2COONH4(s)⇌2NH3(g)+CO2(g)
实验测得的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温度/℃15.0 20。
0 25。
0 30。
0 35。
0
平衡总压强/kPa 5.7 8。
3 12.0 17。
1
24.0
平衡气体总浓度/molL﹣12。
4×10﹣3 3.4×10﹣34。
8×10﹣3 6.8×10﹣39.4×10﹣3
①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
是.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②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
0℃时氨基甲酸铵的分解平衡常数: .
③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0℃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④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H0(填“>"、“=”或“<”),熵变△S0(填“>"、“=”或“<”).
(2)已知:
NH2COONH4+2H2O⇌NH4HCO3+NH3H2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其
水解反应速率,得到c(NH2COO﹣)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⑤计算25.0℃时,0~6min 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的平均速率:.
⑥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该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1.如图所示,隔板I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均发生如下反应:A(g)+3B(g)⇌2C (g)
(1)向M、N中,各通入1mol A和3mol B.初始M、N容积相同,并保持温度不变.则到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α(A)Mα(A)N,A的体积分数
x(A)M x(A)N.(填“>”、“<"或“=")
(2)向M、N中,各通入x mol A和y mol B,初始M、N容积相同,并保持温度不变.若要平衡时保持A气体在M、N两容器中的体积分数相等,则起始通入容
器中的A的物质的量x mol与B的物质的量y mol之间必须满足的关系式为.
(3)若在某件下,反应A(g)+3B(g)⇌2C(g)在容器N中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含有A 1。
0mol,B 0.4
mol,C 0.4mol,此时容积为2.0L.则此条件下的平衡常数为;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向此容器内通入0.36mol A,平衡将(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22.某实验小组对H2O2的分解做了如下探究.下表是该实验小组研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时记录的一组数据,将质量相同但状态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盛有15mL 5%的H2O2溶液的大试管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结果如下:
MnO2触摸试管情况观察结果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
粉末状很烫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5min
块状微热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30min
(1)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该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
有关.
23.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开始至2min,用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在密闭容器里,通入a mol X(g)和b mol Y(g),发生反应X(g)+Y(g)=2Z(g),当改变下列条件时,反应速率会减小
A.降低温度B.加入催化剂C.增大容器体积.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中学高三(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015秋什邡市校级期末)下列表示式错误的是()
A.Mg2+的电子排布图:
B.Na+的结构示意图:
C.Cr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54s1
D.C的电子排布式:1s22s12p3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A、Mg2+含有10个核外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 2s22p6;
B、钠离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Cr原子序数24,说明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4,根据构造原理、洪特规则特例得到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54s1,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
D、违反能量最低原理.
【解答】解:A、Mg2+含有10个核外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 2s22p6,核外电子排布图为,故A正确;
B、钠离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故B正确;
C、原子序数24,说明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4,根据构造原理、洪特规则特例得到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54s1,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故C正确;
D、违反能量最低原理,所以C的电子排布式:
1s22s22p2,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电子式、粒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电子排布式等化学用语的概念及正确的表示方法,选项C为易错点,注意Cr原子3d轨道能量大于4s.
2.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W3+、b X+、c Y2﹣、d 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质子数:c>d B.离子的还原性:Y2﹣>Z﹣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原子半径:X<W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 W3+、b X+、Y2﹣、d Z﹣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所c
以a﹣3=b﹣1=c+2=d+1,Y、Z为非金属,应处于第二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应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的离子a W3+、
X+、c Y2﹣、d Z﹣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核外电子数相等,b
所以a﹣3=b﹣1=c+2=d+1,Y、Z为非金属,应处于第二周期,故Y为O元素,Z为F元素,W、X为金属应处于第三周期,W为Al元素,X为Na元素,A.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c+2=d+1,则质子数d>c,故A错误;
B.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离子还原性Y2﹣>Z﹣,故B正确;
C.非金属性F>O,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性,氢化物稳定性为HZ>H2Y,故C错误;
D.W为Al元素,X为Na元素,原子半径Na>A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四种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考查学生对原子(离子)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求学生平时应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变通应用.
3.下列结构图中,●代表前二周期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去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价键.示例:根据各图表示的结构特点,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
A.上述结构图中共出现6种元素
B.甲、乙、丙为非极性分子,丁为极性分子
C.甲与丁可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D.向CaCl2溶液中加入(或通入)丙有白色沉淀产生
【考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根据图示结构及题中信息可知,甲为HF、乙为N2、丙为CO2、丁为NH3,
A、根据推断及图示结构分析含有的元素种类;
B、HF中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属于极性分子,不是非极性分子;
C、氯化氢与氨气生成了氯化铵,氯化铵为离子化合物;
D、氯化钙不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解答】解:各物质的元素都是前二周期元素,根据图示中最外层电子数及成键情况可知,甲为:HF、乙为:N2、丙为:CO2、丁为:NH3,
A、上述结构图中共出现的元素有:H、F、N、C、O 五种元素,故A错误;
B、氮气和二氧化碳属于非极性分子,而HF、氨气中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属于极性分子,故B错误;
C、甲为氟化氢、丁为氨气,二者反应生成了氟化铵,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正确;
D、氯化钙与二氧化碳不发生反应,不会生成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化合物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示结构和信息推断出甲、乙、丙、丁的分子组成,然后根据化学键的类型、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进行判断.
4.韩国首尔大学的科学家将水置于一个足够强的电场中,在20℃时,水分子瞬间凝固形成“暖冰”.下列关于“暖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暖冰中水分子是直线型分子
B.水凝固形成20℃时的“暖冰”所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暖冰中水分子的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在电场作用下,水分子间更易形成氢键,因而可以制得“暖冰"
【考点】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A、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水分子的空间构型;
B、在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反应;
C、分子中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方法是:元素的化合价绝对值+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就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否则就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根据题意知,电场作用下,水分子间更易制得“暖冰".
【解答】解:A、水分子中氧原子含有2个σ键和2个孤对电子,所以水分子是V型结构,故A错误;
B、水凝固形成20℃时的“暖冰”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所发生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水分子中氢原子化合价的绝对值1+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1=2,所以水分子中氢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C错误;
D、在电场作用下,水分子间更易形成氢键,因而可以制得“暖冰”,否则20℃时,水分子不能瞬间凝固形成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中原子8电子稳定结构的判断、化学变化的判断等知识点,难度不大,注意分子中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方法是:元素的化合价绝对值+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就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否则就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5.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 ﹣1.请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元素I1I2I3I4
X 500 4 600 6 900 9 500
Y 580 1 800 2 700 11 600
A.元素X的常见化合价是+1价
B.元素Y是ⅢA族元素
C.元素X与氯形成化合物时,化学式可能是XCl D.若元素Y处于第三周期,它可与冷水剧烈反应
【考点】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X第一电离能和第二电离能差距较大,说明X为第IA族元素;
Y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差距较大,说明Y为第IIIA 族元素,X的第一电离能小于Y,说明X的金属活泼性大于Y,结合物质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X第一电离能和第二电离能差距较大,说明X为第IA族元素;
Y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电离能差距较大,说明Y为第IIIA 族元素,X的第一电离能小于Y,说明X的金属活泼性大于Y,
A.X为第IA族元素,元素最高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所以X常见化合价为+1价,故A正确;
B.通过以上分析知,Y为第IIIA族元素,故B正确;
C.元素X与氯形成化合物时,X的电负性小于Cl元素,所以在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X显+1价、Cl元素显﹣1价,则化学式可能是XCl,故C正确;
D.若元素Y处于第3周期,为Al元素,它不能与冷水剧烈反应,但能溶于酸和强碱溶液,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电离能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第一电离能与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6.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结构,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NH5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B.NH5的熔沸点高于NH3
C.1mol NH5中含有5mol N﹣H键
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
【考点】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结构,则A中存在铵根离子和H﹣,为离子化合物,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NH5中存在铵根离子和H﹣,为离子化合物,铵根离子中含N﹣H共价键,故A正确;
B.NH5为离子晶体,氨气为分子晶体,则NH5的熔沸点高于NH3,故B正确;
C.1mol NH5中含有4mol N﹣H键,故C错误; 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氨气、氢气两种气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利用信息得出物质的结构为解答的关键,注意铵根离子中存在共价键,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7.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合铜离子的模型如图1所示,1个水合铜离子中有4个配位键
B.CaF2晶体的晶胞如图2所示,每个CaF2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
C.H原子的电子云图如图3所示,H原子核外大多数电子在原子核附近运动
D.金属Cu中Cu原子堆积模型如图4,为最密堆积,每个Cu原子的配位数均为12
【考点】晶胞的计算.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A水合铜离子中铜离子的配位数为4,配体是水,水中的氧原子提供孤电子对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据此答题;
B根据均摊法可知,在CaF2晶体的晶胞中,每个CaF2晶胞平均占有Ca2+个数为=4,据此答题;
C电子云密度表示电子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的多少,H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所以不存在大多数电子一说,只能说H原子的一个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出现的机会较多,据此答题;
D在金属晶体的最密堆积中,对于每个原子来说,在其周围的原子有与之同一层上有六个原子和上一层的三个及下一层的三个,故每个原子周围都有12个原子与之相连,对于铜原子也是如此,据此答题;
【解答】解:A、水合铜离子中铜离子的配位数为4,配体是水,水中的氧原子提供孤电子对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故A正确;
B、根据均摊法可知,在CaF2晶体的晶胞中,每个CaF2晶胞平均占有Ca2+个数为=4,故B正确;
C、电子云密度表示电子在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的多少,H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所以不存在大多数电子一说,只能说H原子的一个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出现的机会较多,故C错误;
D、在金属晶体的最密堆积中,对于每个原子来说,在其周围的原子有与之同一层上有六个原子和上一层的三个及下一层的三个,故每个原子周围都有12个原子与之相连,对于铜原子也是如此,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配合物、离子晶体、电子云、最密堆积等知识,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对图要仔细观察,同时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8.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kJ.且1mol 氧气分子中的化学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
463kJ,则氢气中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2H2+O22H2O,1molH2O含有2molH﹣O 键,1molH2中1mol H﹣H键,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依此结合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是放热反应,所以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设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根据方程式:2H2+O22H2O,则:4×121kJ=463kJ×4﹣(2x+496kJ),解得x=436KJ,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注意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9.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Sn(s,白)△H3=+2。
1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考点】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A、根据③来判断反应的焓变大小;
B、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C、根据反应的焓变来确定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D、根据反应③当温度低于13。
2℃的环境时Sn的转化来判断.
【解答】解:A、根据③:Sn(s,灰)Sn(s,白)△H3=+2。
1kJmol﹣1,则②﹣①=③,所以△H2﹣
△H1=△H3>0,所以△H1<△H2,故A错误;
B、根据③:Sn(s,灰)Sn(s,白)△H3=+2.1kJmol﹣1,则锡在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故B错误;
C、根据③:Sn(s,灰)Sn(s,白)△H3=+2。
1kJmol ﹣1,焓变大于0,所以灰锡转为白锡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
D、根据③:Sn(s,灰)Sn(s,白)△H3=+2。
1kJmol ﹣1,当温度低于13.2℃的环境时,会自行毁坏,故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盖斯定律的应用以及物质的能量和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10.根据下列有关图象,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Ⅰ知,反应在T1、T3处达到平衡,且该反应的△H<0
B.由图Ⅱ知,反应在t6时,NH3体积分数最大
C.由图Ⅱ知,t3时采取降低反应温度的措施
D.Ⅲ在10L容器、850℃时反应,由图知,到4min时,反应放出51。
6kJ的热量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的综合应用;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专题】压轴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体积分数相同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
向移动;
B、t1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t2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相等,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t3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t5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D、根据反应热与反应物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