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 第6期 2019 年 12月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34 No. 6
Dec. 2019
Journal of Q ilu Normal University 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
许 东
(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西汉竹简,这批竹简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近十年来学界针对北大汉简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这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未来研究走向与前景进行展望,有助于我们今后的研究。

关键词:北大汉简;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4735(2019)06-0123-10
收稿日期:2019-06-02
作者简介:许东(1984—),男,山东邹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文献研究与整理。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西汉竹简(下文均简称作“北大汉简”),这批竹简共有3300多枚。

北大汉简内容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门类。

2012年12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二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一、三、五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四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前,尚有第六卷关于日书类文献三种(《日书》《日忌》《日约》)和第七卷医方类文献未正式出版。

北大汉简的问世对于中国历史、思想、文化、科技、医学、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引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的广泛关注,兹就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概述、分析与评价,以供学界参考。

一、北大汉简研究概述(一)北大汉简真伪性争论
针对北大汉简的真伪性问题,邢文、李开、姚小鸥以《光明日报》国学版为学术平台展开了论辩。

2016年8月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邢文的《北大简〈老子〉辩伪》一文,从竹简形制、竹简书法两个角度,认为北大汉简《老子》不仅是今人伪造、书法拙劣的汉简赝品,而且整理者在整理、发表材料的过程中,对整理时发现的伪简特征,有意识地作有技术调整,蓄意误导读者,涉嫌二次作伪。

2016年9月12日,《光明日报》国学版李开《关于北大简〈老子〉的辩伪》针对邢文的文章提出反驳,认为《北大简〈老子〉辩伪》一文在汉字辩伪上热衷于用机械论的字形构件的分割技术,来肢解、隔离字形构件、符号而说事,殊为不当。

并认为传统的文献校勘学、训诂学才是识别真假的利器。

同版,邢文发表《“辩证之美”与“散点透视”——北大简〈老子〉再辨伪》一文,针对李开一文所指做出回应和澄清。

2016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姚小鸥《由拼接与书法看真伪——与邢文先生商榷》
·124·2019年 第6期
一文,从秦汉简册制度逐一对照《辨伪》指责,发现无一能够成立。

2016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邢文《技术书法学与简牍辨伪——答姚小鸥先生》一文,针对姚小鸥的指责,进行针对性辩驳。

(二)北大汉简书法艺术研究
北大汉简抄写时间处于汉隶由稚嫩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书写精美,具有较高的文献学和艺术学价值,学界围绕北大汉简书体演变、书法源流、艺术特点及美学特征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研讨。

陈侃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及其书法价值》[1]对于北大汉简入藏竹书情况、书法特色及其价值进行了论述。

2012年9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主编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墨迹选粹》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辑录了《苍颉》《老子》《周驯》 《赵正书》《妄稽》《反淫》《荆决》《日书》《六博》中具有代表性的竹简放大彩色图。

该书对于初步了解北大汉简的形制、内容,了解和探究其书法特色和艺术价值具有一定价值。

孙晖《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管窥西汉隶书发展》[2]通过北大汉简与西汉其他出土简帛,以及其他文字载体如刻石、文字瓦当、铜镜铭文等相比较,来管窥西汉隶书的发展。

矢野千载《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的笔法与隶变初探》[3]认为北大汉简填补了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古隶至初期的八分隶书体定州八角廊汉简之间文字数据的空白期,因此可说它是使用至今未见的笔法的汉隶,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相当珍贵的资料。

张世超《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4]根据已公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材料研究《仓颉篇》在秦汉时期的演变情况,讨论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背景下的语言、文字问题及汉字在汉代形体发展的原因。

(三)《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一卷)研究汇总
本卷收录的《仓颉篇》是一部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小学类典籍,是迄今发现的版本中存字最多的《苍颉篇》。

学界对《仓颉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析《仓颉篇》的版本流传情况及其文献价值。

朱凤瀚《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分述北大汉简〈苍颉篇〉概述》[5]对于《仓颉篇》的入藏情况、版本对比、文字行款、分章及标题、各章文字排列与组合方式及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与其特点进行介绍与分析。

白军鹏《〈苍颉篇〉的两种汉代版本及相关问题研究》[6]认为《苍颉篇》在汉代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了两次大的修改,从而形成了“断章”前及“断章”后的两种版本。

“北大简”及“阜阳简”中的《苍颉篇》为“断章”前的本子,而“敦煌简”“居延简”以及“水泉子汉简”中的《苍颉篇》则属于“断章”后的本子。

2015年10月,梁静《出土〈仓颉篇〉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设“北大汉简《苍颉篇》”一节,通过已公布的诸本《仓颉篇》及部分北大简《仓颉篇》残简的比对研究,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仓颉篇》这部亡佚已久的字书,进而讨论《仓颉篇》的文本结构以及流传中的不同版本。

周飞《出土〈苍颉篇〉版本探讨》[7]认为北大简、阜阳简都是转抄自秦本,时间不晚于汉武帝,字体优美,且都出土于贵族墓葬中。

而英藏简、居延旧简、水泉子简为闾里书师改造本,时间为汉武帝及以后,字体质朴,出土于西北边塞烽燧或普通墓葬。

另一方面是针对《仓颉篇》的释文注释和竹简拼缀顺序进行重新释读和考辨。

张存良《〈苍颉篇〉“霸暨傅庚”试解》、杨振红等《北大藏汉简〈仓颉篇·颛顼〉校释与解读》、王挺斌《读北大简零拾》、张传官《据北大汉简拼缀、编排、释读阜阳汉简〈苍颉篇〉》、白军鹏《读北大简〈仓颉篇〉札记》、胡平生《读北大汉简〈苍颉篇〉札记》、张传官《读北大汉简〈苍颉〉〈节〉〈雨书〉等篇丛札》、李家浩《北大汉简〈苍颉篇〉中的“秭”字》、杨振红《北大藏汉简〈苍颉篇·颛顼〉补释》、苏建洲《关于北大简〈苍颉篇〉释文注释的一些意见》、吴毅强《北大简〈苍颉篇〉“丹胜误乱”解》,以上诸文对于《仓颉篇》的释文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除了以上见诸纸媒的文章论文之外,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和武汉大学简帛网站上,蔡伟、梁静、孙淑霞、鞠焕文、抱小、
许 东: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
·125·总第196期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胡平生、王宁、李亦安、许文献等专家学者以及简帛爱好者以互联网为平台,针对简文的释读展开了探讨,从不同视角对于已公布释文中可能存在的讹误进行了辨析,使得我们对于北大汉简《仓颉篇》的理解更加接近文献的真实含义。

① (四)《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二卷)研究汇总
本卷收录《老子》,北大汉简《老子》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与传世本之间。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处于“定型”阶段的完整而精善的《老子》古本,使我们对《老子》一书产生、发展、定型的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对于北大汉简《老子》篇的研究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老子》版本流传及其学术价值的研究。

韩巍《北大汉简〈老子〉简介》[8]《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本〈老子〉的文献学价值》[9]肯定了北大汉简《老子》的价值,认为北大汉简《老子》与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形成了由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由萌芽到成熟的完整链条,认为《老子》的“经典化”及其文本的相对固定,很可能在战国晚期已经完成。

刘笑敢《简帛本〈老子〉的思想与学术价值——以北大汉简为契机的新考察》[10]利用北大汉简《老子》重新考察了《老子》一书主要版本的演变过程和律则,确认简帛本对《老子》思想研究有重要贡献。

丁四新《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及对20世纪相关学术的反思》 [11]《早期〈老子〉文本的演变、成型与定型——以出土简帛本为依据》[12]两篇文章分析了早期《老子》文本不断发生演变的过程,肯定了北大汉简《老子》的学术价值。

崔晓姣《“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从北大简〈老子〉看〈老子〉第八章及〈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13]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通过对比与分析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

王博《思想史视野中的〈老子〉文本变迁》[14]将文献置于思想之流中,把文本的全部要素都理解为思想构造的结果。

徐莹《从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编纂》[15]对比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和传世的王弼本《老子》可知,古人对《老子》文本的编纂与修订主要体现在锤炼校订文字、补充修改文意、调整语序和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2017年8月,《古简新知:西汉竹书〈老子〉与道家思想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为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主办的“简帛《老子》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选取大会发言中的21篇论文汇为此集。

其中,丁四新《从出土简帛本看早期《老子》篇章的演变及其成型与定型》、李锐《由出土简帛本〈老子〉谈〈老子〉的成书》、福田哲之《简帛〈老子〉诸本的系谱学考察》、谷中信一《〈老子〉经典化过程的研究—从郭店〈老子〉到北大简〈老子〉》、金安平《衡量改编者的角色:〈老子〉两章的解读》、许抗生《读西汉竹简〈老子〉札记》、何晋《读北大汉简〈老子〉札记一则》等文章涉及北大汉简《老子》的学术价值、《老子》文本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的论述。

其次,针对北大汉简《老子》释文辨析的研究。

魏宜辉《简帛〈老子〉校读札记》《北大汉简〈老子〉异文校读五题》、黄怀信《〈老子〉校读举例》、崔立军《读北大简〈老子• 下经〉首章》、黄灵庚与李凤立《北大藏汉简本〈老子〉札记》、任蜜林《北大汉简〈老子〉“木帚”字考释与思想探微》、方勇《读北大汉简〈老子〉小札一则》《谈北大藏汉简〈老子〉中的“或热或饮”》、宁镇疆《汉简本“积正督”与〈老子〉十六章古义臆诂》、苏建洲《北大简〈老子〉字词补正与相关问题讨论》。

此外,《古简新知:西汉竹书〈老子〉与道家思想研究》论文集中陈剑《汉简帛〈老子〉异文零札(四则)》、李若晖等《〈老子〉“功遂身退”辨正》、王中江《汉简〈老子〉中的“异文”和“义旨”示例及考辨》、汤浅邦弘《北大简〈老子〉的性质——结构、文章及词汇》、竹田健二《划线小考——以北京简〈老子〉与清华简〈繋年〉为中心》等文针对北大汉简《老子》的注释内容进行了辨析。

再次,针对北大汉简《老子》文字音韵学的
·126·2019年 第6期
研究也是成果频出。

2015年吉林大学李红薇硕士论文《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集释及字表》,针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的字形进行整理,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并以集释的形式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梳理。

2015年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沈柏汘硕士论文《〈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文字编》撰《老子》竹简的字表,收录字数计5188字,7个字头,计竹简221枚。

2017年青岛大学李桂玲硕士论文《北大简〈老子〉用字研究》,以北大简《老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用字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以上三篇硕士论文对北大汉简《老子》的文字音韵研究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基础整理、归纳总结的工作。

吴文文《北大汉简〈老子〉通假字及用韵研究》[16]通过整理分析北大汉简《老子》中的全部通假字,可考订该材料所代表的西汉语音、声母方面、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的关系十分密切;和中古音相比,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不甚明显等等。

李红薇《论北大汉简中六国古文形体及用字习惯遗迹——以〈老子〉为中心》[17]对于北大汉简《老子》的形体特点和用字的习惯进行了较为系统分析。

最后,关于北大汉简《老子》思想、《老子》与道家道教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曹峰《〈老子〉首章与“名”相关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北大汉简〈老子〉的问世为契机》[18]以《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公布的北大汉简《老子》三支简的照片,对于《老子》第一章的“名可名,非常名”展开了论证与说明。

2013年《道家文化研究》第27辑以“北大汉简《老子》”为专题发表了5篇文章:韩巍《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征和学术价值》是在其之前发文基础上,进行修改、增补而成,对于北大汉简《老子》文本特点和价值进行了评述和肯定。

王博《西汉竹书〈老子〉与严遵〈老子指归〉》主要讨论了西汉竹书《老子》与严遵注本之间的异同点。

王中江《北大藏汉简〈老子〉的某些特征》对于北大汉简《老子》所带来的新尺度、《老子》经典化过程、北大汉简《老子》的抄写年代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曹峰《“玄之又玄”和“损之又损之”——北大简〈老子〉研究的一个问题》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玄之又玄”和“损之又损之”的内涵,更容易解释后世“双遣”说、“重玄”说产生的合理性。

李锐与邵泽慧《北大汉简〈老子〉初研》主要通过分析《老子》形成时期的思想背景,认为《老子》的思想重点是“德”而非“道”。

池田知久撰,曹峰译《〈老子〉的形而上学与“自然”思想——以北大简为中心》[19]以北大简《老子》为主要资料,参考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王弼本,可以探讨《老子》中所含形而上学与“自然”思想间相互矛盾、对立的关系,推测北大简《老子》的抄写年代应为西汉晚期。

《古简新知:西汉竹书〈老子〉与道家思想研究》论文集刊发有白奚《西汉竹简本〈老子〉首章“下德[为]之而无以为”释义》 、刘笑敢 《简帛本〈老子〉的思想与学术价值——以北大汉简为契机的新考察》、郑开《试论〈老子〉中“无”的性质与特点》、柯鹤立《“母”与“道”的具象》、陈丽桂《“道”的异称及其义涵衍化——“一”与“亘”》、郭梨华《从简帛〈老子〉概述战国道家佚籍之“道——法”论》、井上亘《占毕考——北大简〈老子〉与古代讲学》几篇文章,对北大汉简《老子》的思想内涵、文化特征与学术价值进行了论述。

(五)《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研究汇总
本卷收录有《赵正书》《周训》《阴阳家言》和《儒家说丛》四种子书,有证经补史的作用。

2011年《文物》第6期发表赵化成《北大藏西汉竹书〈赵正书〉简说》一文,通过《赵正书》与《史记》的对比,认为《赵正书》的撰写年代当早于汉武帝时期,为西汉早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司马迁的《史记》成书年代要早。

阎步克《北大竹书〈周驯〉简介》这篇文章,对于《周驯》的概况、内容结构、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探讨。

王宁《读北大汉简〈赵正书〉札记》、姚磊《北大藏汉简〈赵正书〉释文补正》、庞壮城《北大汉简〈赵正书〉补释三则》、何茂活《北大简〈赵
许 东: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
·127·
总第196期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正书〉补议一则——与姚磊先生商榷》、姚磊《北大藏汉简〈赵正书〉札记二则》、曹方向《北大汉简〈赵正书〉小考(四则)》、洪飏与王红岩《北大简〈赵正书〉“蒙容”解》等文针对《赵正书》中部分释文进行了辩析,对字句进行了补充释读。

此外,姚磊《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20]分析了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形象与传世文献相比的差异之处,对我们重新认识“秦始皇”形象大有裨益。

针对《周驯》的研究是本卷学界研究的热点。

苏建洲《论〈北大汉简(叁)·周驯〉的抄本年代、底本来源以及成篇过程》[21]认为《周驯》抄写年代的上限当在汉武帝太始年间前后,《周驯》所论历史事件多与史实不合,应是战国底本的旧貌,也就是说战国编写者只关注作为政治教材的论述效果,至于所引用的例证是否符合史实则不在考虑之中。

阎步克《试释“非骏勿驾,非爵勿羁”兼论“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不狂不聋”“大智似狂”考——北大竹书〈周驯〉札记之二》、陈剑《北大竹书〈周驯〉“非爵勿骀”小考》、
范常喜《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周驯〉“非爵勿”补释》《北大藏汉简〈周驯〉“非爵勿羁”补释》、林志鹏《北京大学藏竹书〈周驯〉“非雀勿罗”试解》《关于〈非雀勿罗〉文的一则补正》、陈剑《〈周驯〉“为下飧
而餔之”解》、
杜新宇《读〈周驯〉札记一则》、抱小《读〈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一)》《北大简〈周驯〉校字一则》、田成浩《北大汉简〈周驯〉“越人掘阖闾墓”补释》、郑邦宏《释北大汉简〈周驯〉中的“旌”》、侯乃峰《北大竹书〈周驯〉“非爵勿羁”解义》、邬可晶《关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叁、肆、伍册释文注释的一些意见》等文对于北大汉简《周驯》中的注释内容进行了重新校释和补充。

王宁《北大汉简〈周驯〉、〈荆决〉残简缀合一例》、陈剑《〈周驯〉“岁终享贺之日章”的编连问题》对于《周驯》残简的编排和缀合提出了新的看法。

袁青《论北大汉简〈周驯〉的黄老学思想》[22]体现出与黄老学特征相符的对治国思想的自信以及思想具有不容置疑的权
威性,鲜明地体现了黄老学从养身到治国的思想特征。

对于《阴阳家言》和《儒家说丛》两种子书,因简文数量较少,残简较多,研究成果寥寥,根据我们的收集,仅发现以下几篇论文:王宁《北大简三〈阴阳家言〉零释》《北大简〈阴阳家言〉1-9简的编连问题》、庞壮城《北大汉简〈阴阳家言〉编联问题》这三篇文章,通过文义的梳理和释文的重新辨析,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汤浅邦弘《时令说的展开——北大汉简〈阴阳家言〉与银雀山汉简“阴阳时令、占候之类”》[23]比较探讨各种文献的阴阳思想、时令说,指出了《阴阳家言》独具特色的阴阳思想。

(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四卷)研究汇总
本卷包含《妄稽》和《反淫》两篇,属于《汉书·艺文志》中所列诗赋类文献。

《妄稽》共存简107枚,所存文字共约2700字。

《反淫》现存简约59 枚,所存文字约 1225 字。

2011年《文物》第6期发表何晋《北大藏汉简〈妄稽〉简说》与傅刚、邵永海《北大藏汉简〈反淫〉简说》两篇文章,对于《妄稽》和《反淫》竹简的状态、文字内容进行了考论,认为《妄稽》是一篇中国所知时代最早、篇幅最长的“古小说”,《反淫》与《七发》之间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值得深入探究。

衣抚生《北大简〈妄稽〉校读札记》《北大简〈妄稽〉疑难句解读》、王宁《读北大简四〈妄稽〉零识》、杨茜《北大汉简〈妄稽〉编联调整》、单育辰《北大藏汉简〈妄稽〉释文校订》、蔡伟《读北大汉简〈妄稽〉〈反淫〉札记》、苏建洲《说〈北大汉简四·反淫〉简23“
”字》、抱小《北大
汉简〈妄稽〉初读》、张传官《北大汉简〈妄稽〉校读与复原札记》、杨元途《北大汉简〈妄稽〉〈反淫〉校读笔记》、补白《北大简〈妄稽〉中与简61、62有关的简序试调》、黔之菜《北大汉简〈反淫〉篇校字一则》《释北大简〈反淫〉篇之“素筓
(枅)”》《北大简〈反淫〉篇之“洛纂”补证》《读北大汉简〈反淫〉小札一则》《读北大汉简〈妄稽〉小札一则》《据北大汉简〈反淫〉校正张衡〈七辩〉
·128·2019年 第6期
一则》《说北大简〈妄稽〉篇之“孝弟(悌)兹(慈)悔”》《读北大汉简〈妄稽〉小札一则》、萧旭《北大汉简(四)〈反淫〉校补》《北大汉简(四)〈妄稽〉校补》、劳晓森《据〈妄稽〉文字补正〈周驯〉旧释一则》《北大汉简〈妄稽〉编联一则》、陈剑《〈妄稽〉〈反淫〉校字拾遗》、张传官《北大汉简〈妄稽〉拼缀、编联琐记》、喜岛千晴《读北大汉简〈妄稽〉札记》、何有祖《读北大简〈妄稽〉条记》、伊强《试释〈忘稽〉中的“搣”字》、王晓明《北大简〈妄稽〉校读简记(一至五)》、郑邦宏《北大汉简〈妄稽〉与〈反淫〉的讹字整理》、王挺斌《北大简〈妄稽〉与〈反淫〉研读札记》、《北大简〈反淫〉篇第42号简再考》、欧佳《獾獾之臑:北大简(肆)〈反淫〉篇“癯癯之濡”试析》等文,以上文论针对释文进行了校释,对具体释义提出了新解,对简帛的编排提出了一些新见。

此外,对《妄稽》与《反淫》的文学价值的探讨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何晋《文学史上的奇葩——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妄稽〉简介》[24]对于《妄稽》作了较为通俗的介绍。

《文学、家庭和女性-以〈妄稽〉和〈孔雀东南飞〉的比较为例》[25]一文从故事源出、作品的主人公、家庭中相似的男性、美与丑的比较、作品的训诫意义五个方面,对《妄稽》和《孔雀东南飞》两部汉赋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

常昭《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篇与七体》[26]认为《反淫》由“五”到“七”数理的变化透露出早期赋体文学发展的脉络,为“七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廖群《“俗讲”与西汉故事简〈妄稽〉〈神乌赋〉的传播》[27]认为《妄稽》结束了西汉俗赋只有一篇《神乌赋》作为孤证的局面,最初传播应该就是通过赋诵表演而呈现。

曹建国《游道与养生:北大藏简〈魂魄赋〉谫论》[28]认为《反淫》在语词和语段等方面和《七发》颇多类同之处,但并不能认为它是《七发》的初稿,这只能反映出早期赋的创作中共同的知识背景以及集成式的创作模式。

(七)《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五卷)研究汇总
本卷收入《节》《雨书》《揕舆》《荆决》和《六博》五种数术类古书,多为首次发现,每种篇幅不大,却各具特色。

该卷集中展示了汉代数术的面貌,能够大大丰富我们对其内涵和使用范围的认识。

2011年《文物》第6期刊发的陈苏镇《北大汉简中的〈雨书〉》、陈侃理《北大汉简数术类〈六博〉〈荆决〉等篇略述》、李零《北大汉简中的数术书》三篇文章,对于北大汉简中五类数术书的简帛现存情况、文献内容和学术价值进行介绍。

董珊《读北大汉简〈荆决〉》、劳晓森《读〈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伍)〉札记》、补白《关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伍)〉释文注释的几点意见》、高一致《北大汉简〈雨书〉初读》《再读北大汉简〈雨书〉小札》、庞壮城《北大汉简〈节〉考释零笺》《北大汉简〈阴阳家言〉〈雨书〉〈荆决〉〈六博〉考释零笺》、王宁《读北大汉简伍〈荆决〉札记》对相关释文注释内容进行了校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除了对简帛内容的释读之外,曹方向《北大汉简〈节〉篇“十二胜”再论》[29]针对《节》中十三种地形相胜的讨论。

洪德荣《北大汉简〈节〉篇“十二胜”再论》[30]认为《节》篇的“十二胜”代表着地势之间相胜的关系,但其中仍可分为五类组合,组合中彼此相胜,连贯为“ 十二胜”,全篇形成完整的地势相胜关系,是认识古代兵学地理的重要材料。

此外,王宁《北大汉简〈荆决〉与传本〈归藏〉的关系问题》[31]认为虽然《荆决》的筮法与《周易》《归藏》等易筮类筮书完全不是一个体系,但它们的爻辞格式和文句有很多相似之处。

周小钰《试论北大汉简〈荆决〉与敦煌〈周公卜法〉〈管公明卜法〉的关系》[32]认为敦煌数术书《周公卜法》和《管公明卜法》不但成卦方式和卦象等数术原理与《荆决》仅有细微差别,其实在文本方面也多有相同类似之处,应该属于同一源流的卜法。

(八)《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六、七卷)研究汇总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第六、七两卷目前尚未出版,加之对“日书”“医书”类汉简的释读需
许 东:近十年来北大汉简研究回顾与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