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泽口小学266603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提问题
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迅速引起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那么,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方法
1.直接诱导法。
直接诱导法是指教师针对难度较大、范围较广的科学问题采用直接诱导
的方式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直接有效地通过实验、观察等得出结论。
2.寻究法。
寻究法一般是指通过对科学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设问,从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提问的效果与效率。
3.评价法。
评价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法要求
教师鼓励、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最终得出
正确结论,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二、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要有探究性。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设计探究问题的质量密切联系。
具有极强探究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独立思考,思维及时转向,不受定势影响,会产生独特新颖
的解法,提出新的观点,构建新的思路。
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声
音产生的条件,教师创设情境,演示一个慢慢移动的瓶子,此时不发声;再迅速上下移动瓶子,让其发出声音。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动,为什么有时听到声音,有时听不到声
音呢?从而提出下面的探究问题:那要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呢?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探
究活动。
2.提问要联系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把
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才能获得较完整的理论知
识和实践知识。
如教学《营养要均衡》一课,在了解了均衡膳食搭配原则后,学生们会不会
应用呢?这就需要实践来检验。
为此,我安排学生动手为自己和家人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一日三餐的食谱,并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让他们互相进行点评,指出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食物
搭配的科学性的认识。
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把课本知
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提问要有梯度性。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
过程。
在教学中,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
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
如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会观察包
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奶制品,奶片的保质期比牛奶的保质期要长?”这样的问题提出,教室里是一片沉默,没有响应。
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还不知道水份是微生物滋长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他们不知道应该从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时教师不妨把问题分割开来,先让学生比较同为奶制品,牛奶和奶片有什么不同,再引导
学生认识是水分影响了两者的保质期。
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
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
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4.提问要抓住时机。
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提问,是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在探索的一个课题。
因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课堂,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你不能像操控机器
一样严格控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伺机而动,抓住提问的时机,适时提问。
从
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这些时机应该设计提问:(1)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面急需深入;(2)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3)学生的兴趣十分强烈时;(4)教学进入内容的关键处时;(5)教学进入到破解疑难点时;(6)教学进行到内容的创新处时。
如在教授“太阳和影子”
一课时,学生都知道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移动也会动,但是教学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师
还要问:“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会这样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
这样的时机稍纵即逝,教师要有对学生思维变化的敏感度,及时捕捉提问时机,方能起到事
半功倍的作用。
5.提问对象要面向全体。
教师课堂提问是面对全班学生的提问,不能只面向个别学生,要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回答上来。
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也可以将问题分层,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或者做些铺垫性问题,化难为易,保证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问题都能有所思考和收获。
如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进行光的反射?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有时也总结不好自己的语言,教师可以先提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如果物体不能进行光的反射,你的眼睛会看到它吗?”“不能。
”“那所有的物体都能进行光的反射吗?”“是的。
”这样就将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层层分解,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程度,提问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而灵活地变化,才能在课堂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回答问题的乐趣,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真正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