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
妇人伤寒,适月经已来,血海空虚,
寒热发作有时 邪热乘虚而入,热与血结
3、疟疾、黄疸等见少阳证者。
疟疾—主见寒热往来 黄疸—病位在肝胆,见胸胁胀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
君 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之 邪从外而出,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
和 臣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当归—养血活血,一助芍药养肝
湿

血,二助川芎活血调肝

急 止
茯苓—渗湿健脾宁心 助白术健脾

泽泻—淡渗利湿消肿 祛湿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误下伤阳,阳虚寒从中生 少阳之邪热乘虚内陷
心下痞满不痛
寒热互结于心下
寒 热
呕吐
胃气上逆

中气既伤
结 之 肠鸣下利 脾阳不升
升降失常


少寒 阳热 误互 下结 伤肠 中胃
柴 少阳;
表半里之邪;半 为主,兼 虚,少阳热轻。
胡 治 邪 在 少 夏 生 姜 和 胃 降 逆 , 益气和胃 默 默 不 欲 饮 食 ,
汤 阳 , 见 寒 参枣草扶正祛邪。
心烦喜呕。苔
热往来,
薄白,脉弦。
苔白,脉
蒿 弦等。
青蒿、黄芩内清 清胆利湿 少阳热重,兼

少阳湿热,透邪 为主,兼 痰浊内阻。吐

泻 证
舌苔薄白
脾 不
脉两关不调
脾虚肝旺之体征
以御木乘; 补 君 白术—苦甘而温,燥湿以止泻 脾 泻 肝 臣 白芍—酸寒,敛阴柔肝;缓急止痛
缓 痛
佐 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泻 佐使 防风 —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升阳,胜湿止泻;
且为脾经引经药
制方特点:1、补脾泻肝,即扶土抑木 2、寓升于补,寓疏于敛。 3、柔肝健脾,缓急止痛,升阳止泻。
失 健
乳房胀痛—经气不利

脉弦而虚—肝郁血虚之体征
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

疏 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肝 解 当归—甘苦辛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


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

则肝和,血充则肝柔
血 健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疏木,且使营

血生化有源

薄荷—疏散郁遇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失 和
舌苔薄黄而腻 —少阳邪热陷里,寒热互结之体征
君 半夏—辛温,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寒 热 平
臣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开痞
寒 热



消 佐 人参 甘温益气以补脾虚;

大枣 防夏、姜辛热伤阴;
散 结
甘草 防芩、连苦寒伤阳
使
调和诸药
辛 开 苦 降
补 泻 兼 施
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少 阳
佐 半夏 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 大枣
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 邪,一者取其益气以防邪内传
使 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
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方歌:蒿芩清胆枳竹茹, 陈夏茯苓加碧玉, 热重寒轻痰夹湿, 胸痞呕恶总能除。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寒热如疟 邪在少阳,且有湿郁
寒轻热重 化热,少阳热盛

外 出 ; 半 夏 、 竹 和胃化痰 酸 苦 水 , 或 呕

茹清热化痰止呕;
黄涎而粘舌红

碧玉散、茯苓清
苔腻,脉数弦
热利湿
滑。
四逆散《伤寒论》
手足不温
或身微热 外邪传里,郁遏阳气

阳 郁
或咳—肺寒气逆
厥 或悸—心阳不振
逆 或
或小便不利—阳虚不运
气 内 传 阳
肝 脾
或泄利—气滞于里,肝脾不和
气 内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腹中急痛—肝血不足,肝失条达

心悸—肝血不足,心失所养



或下肢浮肿
血 虚


小便不利
滞 脾失健运,水湿内生 ,
脾 虚
苔白腻
脾 虚
湿 停
头晕
湿 停

舌质淡
血虚肝郁之体征

脉濡细缓,或弦细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芍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白术—健脾燥湿


川芎—条达肝气,活血行滞
概述
一、定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 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 方剂,统称和解剂。
二、适用范围:
1、伤寒邪入少阳。《伤寒明理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 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 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 则可矣。”
不 或腹痛—气郁兼寒邪内乘 和 证 脉弦—肝气不疏之体征
胁肋胀闷—肝气郁滞
郁 肝 脾 不
脘腹疼痛—脾滞不运

或泄利下重—脾滞不运
君 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透 臣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与柴胡合用,敛阴和阳,
邪 解
条达肝气(补肝体而助肝用)
郁 佐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
肝 理 脾
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 与白芍配伍,理气和血
使 甘草—调和诸药。与芍药缓急止痛;
与枳实降泄而不伤气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两胁作痛—肝气郁结,经气不利

头痛目眩—肝血不足,清窍失养


口燥咽干—肝血不足,濡润不足

血 虚
神疲食少—肝病乘脾,脾胃虚弱
血 虚

往来寒热—肝病及胆

弱 证
月经不调—肝郁血虚脾弱

胆 臣 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
利 湿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加强化痰止呕之功
和 佐使 碧玉散
胃 化 痰
(滑石、甘草、青黛) 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
赤茯苓
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
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
瘟 疫 或 疟 疾
邪 伏 膜

开 达 膜 原 辟 秽 化 浊
达原饮《温疫论》
憎寒壮热,发无定时—邪在半表半里 胸闷呕恶—湿邪阻遏,气逆胃阻 头痛烦躁—热伏于里 脉弦滑数—湿热之征 舌苔白厚如积粉—湿浊深伏于膜原
用法:去滓再煎。
小柴胡汤《伤寒论》
往来寒热
邪犯少阳,邪正相争 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发热 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恶寒
1、 胸胁苦满 —邪在少阳,经气不利

伤 寒
默默不欲饮食 喜呕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心烦
居 少 阳

口苦

咽干
半 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表

目眩

舌苔薄白 —邪尚未入里化热
脉弦 —肝郁之征
槟榔—下气破结,疏通壅滞 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化浊 草果—辛烈气雄,辟秽化浊,燥湿止呕 黄芩—泄火燥湿 知母—清热滋阴 芍药—敛阴清热,制约厚朴、草果温燥伤阴 甘草—调和诸药
气 湿机 浊闭 深阻 伏湿 膜遏 原热
伏 君 臣 佐 使
方 相同

配伍意义
不同
功用
主治
小 均 能 和 解 柴胡、黄芩去半 和解少阳 少阳病兼中气
煨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
柴胡—又为肝经引经药
使
四逆散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肝郁脾滞
逍遥散
柴胡 芍药当归 白术茯苓甘草 生姜薄荷
肝郁血虚脾弱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脾 虚
肠鸣腹痛 大便泻泄
脾受肝制,运化不及,升降失常
脾 虚
肝 乘
泻必腹痛 久泻不愈,脾虚益甚,不仅
肝 乘

生湿而泻,肝旺更加克制脾土

口苦膈闷

胸胁胀疼 热郁且痰湿中阻,气机不利
阳 湿
吐酸苦水 —胆热犯胃
阳 胆 热 偏 重
热 痰
或呕黄涎而粘 —胆热夹痰上犯
兼 有

甚则干呕呃逆 —胃气上逆
湿

小便短少
其色黄赤 湿热扰及膀胱
热 痰 浊

舌红苔白腻

脉数右滑左弦 胆胃俱病,兼痰湿中阻
君 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 内清少阳湿热 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 又能透邪外出
2、肝脾不和证 肝郁 肝血虚
脾虚 血虚
3、肠胃不和证(寒热互结)
三、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四、使用注意:
虽性质平和,终以祛邪之为主,平调中也各有侧重, 不可因其平稳而用于病证疑似之际。
小柴胡汤《伤寒论》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柴芩姜夏参草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