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一中2013-2014学年度段一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
1、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
个时代。
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黄帝时期B.西周C.秦朝 D.西汉
2、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
A.等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臣属关系D.血
缘关系
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
④D.①③④
6、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局面,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家已经彻底分裂B.方国联盟瓦解
C.社会经历着大变革D.分封制走向衰落
7、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发生在
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8、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化皇权B.效法古代明君
C.君主集权D.有体现专制主义的倾向
9、就论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实物史料B.古籍的记载C.政府的声明D.学
者的解释
10、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作了哪些规定
①皇帝称“朕”②皇帝的命令称“旨”
③皇帝的玉印称“玺”④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1、《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12、“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1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5、“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6、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17、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如果你决定不怕权威进行反驳,可以
A.汉朝B C.宋
朝D
18、下列地区不是元朝中书省直接管辖的是
A.西藏 B.山东 C.山西D.河北
19、“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20、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21、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
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
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
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2、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曾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2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4、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牢固的血缘关系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浓厚的专制色彩
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若非专凭自己的时代判断,来吞并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
”对
A
B
C.这种“自然的办法”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D.中国传统政治是黑暗的、非理性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26小题26 分,第27小题24 分,共计50
分。
26、根据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有哪些?从图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及其分布具有什么特点?(6分)
材料二
(2)秦朝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与分封制相比有何不同?(12分)
材料三
(3)从上图看出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该制度导致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4分)材料四
(4)上图是元朝行省图。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行省制度的影响。
(4分)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
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唐人杨绾云:“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选官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这时期察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其与察举制的关系。
(5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3分)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产生的积极影响。
(8分)
2013-2014学年度段一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CDCC
6—10 DBBAA
11—15 CAABA
16—20 DDABD
21—25 CCB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26小题26 分,第27小题24分,共计50分。
26、
(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分)
特点:同姓诸侯国是分封主体;大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周王室形成众星捧月般格局。
(3分)
(2)郡县制(2分);
不同:时间——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2分)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权力掌握在中央。
(4分)
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实行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破坏作用;郡县制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后世经过补充调整,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4分)
(3)王国问题;(2分)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2分)
(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分)
27、
(1)标准:德行和才能(孝廉贤良)(2分)
程序:地方官举荐,朝廷考核、任命(2分)
(2)选官依据发生了变化,由重道德学问、执政能力到重门第族望。
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4分)
(3)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3分)
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2分)
(3)演变: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分)
(5)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