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曾艳红!,蔡述明&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摘要:进入近代社会,武汉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地理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演化与水文情势都制约着武汉城市的发展,影响其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重大经济政治事件的发生。

本文主要讨论近代汉江河口的变化和市区人工堤坊的建设对武汉城市发展的影响;水网密布的情势与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九省通衢对武汉开埠的作用,以及区位优势对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

目的在于为当今武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
文献标识码:+
地理环境对武汉社会发展的影响,贯穿其整个城市的发展史中。

汉阳和武昌,早在东汉末年就已成为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三国时代,武昌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汉口的形成,则源于明朝成化年间汉水的改道,因其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兼具长江、汉水之利,明中叶以后迅速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更进一步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同时,汉口、武昌、汉阳融为一体,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

鸦片战争后,武汉从一个封闭的内地经济中心逐渐变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开始与国际市场相联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武汉迅速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导致近代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地理环境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因素。

!两江(长江、汉江)河流地貌演变与人工地貌(堤防)建设促进了近代武汉城市的发展
!*!汉江改道与汉口城市兴起
据研究[!]!",先秦时期汉江,沙口为主流入江口门。

汉唐时期汉江另有一支流汇合夏水东注,成为汉江主流,在龟山北麓入江。

北宋时,汉江河口段有汊道两支,一支由龟山北麓入江,这是北支,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所记载的即为此支;另一支由龟山南麓入江,这是南支,陆游《入蜀记》中有过记载。


南宋、元代、明初,南支逐渐成为主流。

明成化初年,汉江入口段发生改道,主流经龟山北麓入江。

明中叶,在汉江改由北支入江,南支淤塞之前,汉口还是一片荒芜的沼泽地。

据清人唐裔潢的《风水论》记载,
“汉口,初一芦洲耳,明洪武年间未有人住。

”汉江由北支入江以后,汉口沿江地带地势有所抬高,形成河堤,汉口才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汉江水浅,是时只能通行小木船,而长江水大四季均走较大的船只。

来自汉江上游的小船,在进入长江之前,需在汉口转换大船。

相反由长江下游上溯至汉口的大船,在进入汉江之前也需转换成小船。

是时,由于鹦鹉洲的消失,汉江入口处成为各种船只的避风港,众多货船停泊於此,汉口因此成为货船停靠码头和货物中转站而发展起来。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汉口即由一个沼泽地区发展成为一个有近三千人居住的城镇。

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旅馆、饭店等)的发展。

从地理条件来看,汉口由于两江交汇,向北通过汉江可达安陆、襄阳、南阳、郧阳、汉中等地;向东经由长江与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地相连,往西往南可与湖南、四川等省相通,成为长江中游物资集散中心。

!*"长江武汉段的摆动与汉口经济的发展
长江武汉河段上起沌口,下至阳逻,以龟、蛇两
%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卷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八五”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曾艳红(!.-(#),女,湖北省黄石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

!周兆锐*江汉下游改道下汉阳得名*内部资料*!.-)*
"丁宝田*武汉地区环境地貌与历史地理*内部资料,!.%#*
山为节点,分上、下两段,上段为顺直分汊形河道,下段为微弯分汊形河道。

从宏观上看,长江武汉段河道并无明显的变化;但从微观上看,长江主流线的变化则很明显。

以龟、蛇两山这一节点为轴心作反!形曲线运行["]。

南北朝(公元#"$!%&’年)以前,该节点上游主流贴北岸而行,南岸露出鹦鹉洲。

节点以下,在青山两侧,有东城洲和武洲两个江心洲,形成分汊形河道,主流线靠近南岸,走东城洲右汊。

宋末,节点以上主流线发生摆动,摆向南岸,鹦鹉洲受到冲刷,逐渐没入水面以下,而其北岸又淤起沙洲———刘公洲。

此时节点以下主流线基本稳定。

南北朝至南宋时期,节点以下主流线摆向北岸,南岸的江心洲相继靠岸,北岸的滠口外滩向外淤积,宽达(! #)*,河床大大缩窄。

宋末青山镇的北面江中泥沙淤积,枯水期露出沙洲,即今之天兴洲。

到上世纪初,龟蛇节点以上长江主流线基本稳定,而节点以下主流线则向南摆动,汉口边滩淤长,天兴洲南汊发展,北汊萎缩。

长江武汉段主流线的变化,尤其是龟蛇节点以下河段的变化,对汉口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外国轮船可以直航长江,+&,+年汉口又开辟为通商口岸。

不久,英、法、德、日等国也纷纷在汉设置租界。

而长江这一时期在汉口段主流线稳定地靠近北岸,即近汉口一岸。

这为它们的轮船在汉口靠岸提供了方便,以致开设的洋行在汉口长江沿岸布局,与长江主流岸线一致。

汉口则由原来的一个国内贸易重镇一跃而成为国际贸易商埠,既是国内土特产品的中心,又是外国货物的集散地。

此时汉口商业之繁盛程度,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

!-"修筑堤防与城市发展空间
由于降雨集中、地势低洼、河道平坦顺直以及湖泊众多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洪水成为影响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为防御洪水而进行的修堤筑垸,便成为近代武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武汉修筑堤防,始于宋代,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堤防建设的规模也是前所未有的。

+&,#年,汉口商民集资在汉口后湖地区兴建了汉口堡。

汉口堡的兴建,抵挡了来自东西湖后湖方向的水患,堡内的低洼地变成了居民区,汉口城区得以扩大,城区中心也逐渐由沿汉水分布向沿长江方向推进。

张之洞任湖广
总督时,全面整修堤防,为城市发展开拓了空间。

鉴于旧堤水准低,+&’’年张之洞奏请全面修浚武昌堤防,包括培修北面红关至青山($华里的武丰堤,+’$.年又修了南面金口至平源门的武泰堤和武昌城外临江的红石驳岸,形成武昌较为完整的堤防体系。

张之洞在汉阳办兵工厂时,在龟山北麓汉水之滨修筑路堤,并填平了宝裕河,稍后又修筑了月湖堤。

+’$%年张之洞在汉口修筑了东起堤角,西至舵落口,全长"(-.,)*的堤防,该堤后称“张公堤”。

张公堤修建后,作为襄河故道的后湖,十几万亩低洼之地抬升为陆地,市区面积扩大了.倍,增大了武汉发展的空间。

此后,汉口堡由于失去了防洪功能,+’$.年被拆除,原汉口堡的城基改为马路,该马路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名为后城马路,即现在的中山大道六渡桥至江汉路段,此路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也是汉口从沿河走向沿江的发展标志。

由于汉口地势低洼,+’$,年,英租界修建了汉口第一个泵站,+’".年至+’"’年培修了江汉关以上至汉水河口的驳岸。

+’(+年、+’(%年两次大水后,堤防建设更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民国中期先后扩修武金堤、武昌城区堤、武青堤、武惠堤、汉阳的拦江堤、沿河堤、鹦鹉堤,汉口的沿河堤、张公堤等,基本构成了武汉三镇城区的防洪体系。

堤防建设,既是近代武汉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又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网密布,九省通衢的交通条件对近代武汉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网与商品经济
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之处,长江、汉水又连接众多的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

洞庭湖水系沿岸城镇和鄱阳湖水系沿岸城镇都与武汉广泛联系,通过这两大水系武汉与两广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关系。

同时汉水航路畅通,连通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各地商品通过纵横交错的水网,在武汉集散。

另一方面,通往汉口的驿道也不断发展,使武汉不仅在水运方面优势突出,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形成武汉强大的商品集散能力,开埠前成为我国内地重要的商业中心。

+’世纪中叶以后,武汉的商品经济已相当发达。

#-#九省通衢与开埠
由于具有九省通衢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和拥有

%
(
第#期曾艳红等: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武汉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武汉堤防志-内部资料,+’&,-
广阔的经济腹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武汉成为长江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之一。

!"#!年汉口正式开埠,英国最先来汉口建立租界。

随后,美、法、德等国接踵而来,!"#$年以后,来汉通商的还有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瑞士、秘鲁、巴西、葡萄牙、刚果等$%多个国家。

外商在汉口建租界、开洋行、办工厂,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年武昌也对外开放,更加速了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外商的进入,彻底改变了汉口的城市性质,使汉口逐渐从一个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闭型市镇,转化为外向型通商口岸;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以农产品集散加工为主的我国内地工商业市镇,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都会转化;从沿河城市转向为沿江城市[’]。

开埠后,武汉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政治结构看,随着外国商人的到来,武汉的行政主权被割裂,出现了一个个“国中之国”的租界;从人口结构看,外籍人口在武汉总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年,武汉的日、英、美、德、法、俄、比等国侨民达$%%%多人;从文化结构看,随着国外经济的进入和人员的到来,西方文明也传入武汉,出现了众多教会、医院、学校和外国人创办的报刊杂志;从社会阶层结构看,出现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段;从城市布局和建设结构看,外国租界建在沿江地区,汉口出现了一片与原有以木质为主的低矮建筑风格迥异的高大的欧式建筑和日式建筑。

同时,由于沿江修建了堤防,堤内修建了花坛、草坪,在今江汉路以下的滨江地区,形成了一个带状的现代市区,区内有整齐的街道布局、供水排水系统、邮政电讯、电灯电话系统、医疗、救火和游乐设施以及码头仓储的配套设施等等;从产业结构看,汉口从以纺织、印染、铁铜器加工等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了近代工业,大量的外商在汉口兴办企业,如蛋品制造业、打包业、卷烟业、制革业、面粉业等。

从开埠到辛亥革命前,外商在汉口所办工厂达*#个,银行"家,!"#’!!&!!年兴办的有!%%多家,从交通运输结构看,外国轮船公司开辟了一些新的航线,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长江航线为主干线、通达湘江、汉水等内河的近代轮运网,出现了与外洋的直接通航;从贸易结构看,武汉经济辐射范围扩大,从一个国内商品集散的内贸市镇,向国内外商品在武汉集散的外贸城市转变。

武汉成为全国五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英、法、俄、日等!*个国家来汉贸易,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外国洋行遍布汉口。

它们在我国内地收购各种农产品和原材料,在汉口加工后再送往国外,又从国外运来工业制成品,通过汉口销往我国内地,到!&%)年,汉口的外国洋行达!!(家;从金融结构看,随着工商业和国内贸易的发展,金融市场迅速兴起,汉口从以票号、钱庄、典当铺为主的金融业,出现了众多的大小钱庄和外国银行,清末,汉口已有大小钱庄!$!家,本国银行"家,外国银行在汉口设立的分支机构&家。

武汉成为与上海、天津、广州并称的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辽阔腹地与交通、钢铁、纺织业的布局
近代我国第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的铁路干线芦汉铁路以及后来建设的以武昌为起点的粤汉铁路,都与武汉位居中部、腹地辽阔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年,张之洞在上奏朝廷的《请缓造津通改建腹省干路折》中,针对长期以来人们把铁路建设作为军事需要的观点,第一次把铁路的兴建与民族经济的振兴联系起来,提出中国修建铁路不应只把军事需要放在首位,而应把开发中部地区丰富资源放在首位。

选择汉口作为芦汉铁路的一端,就是因为汉口有着辽阔的腹地。

张之洞指出豫鄂等省“居天下之腹,中原馆毂,尽出其途。

”建芦汉铁路可以很好地开发内地资源,而且也兼顾军运功能,如遇海战,漕运受阻,东南漕米可由轮运至汉口,再由汉口通过铁路运到京城。

修建铁路需要大量钢铁,鉴于武汉附近大冶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水陆运输比较方便,清政府便将铁厂建在汉阳。

汉阳铁厂建设不仅改变了武汉开埠以来以外资为主的近代轻工业占优势的局面,而且在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史上也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我国第一个钢铁厂,其后成立的汉冶萍煤铁公司,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而为一,成为当时我国乃至远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

芦汉铁路建成后,大大增加了武汉对内的贸易量,在当时全国五大港口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中,武汉由!&%!!!&%’年的!+",,上升到!&%&!!&!!年的(+(,和!&!&!!&$!年的’+&,。

滨江临水和腹地广阔的地理条件,加之传统手工纺织业基础较好,近代纺织业也在武汉迅速兴起。

湖北织布局的成立,标志着近代纺织业在武汉的出现,武汉是继上海之后第二座发展近代纺织业的城市。

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曾准备在广东建织布厂,并与英国公司定购织布机器,但直到!""&年张
%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卷
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尚未付之实施。

继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认为两广不产棉,不宜在广东建棉纺织厂,他认为湖北的武昌、黄州等地,农户收获以棉花为大宗,距离江、浙产棉之地又近,棉纺织厂以建在武汉为宜。

!"#$年湖北织布局率先在武汉建立。

随后,湖北纺纱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相继建成、纺织业成为武汉的一大支柱产业,从!"#$年到!#!%年的$&年中,武汉华商纱厂纱绽在全国的比重有$$年居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年居第一位;!#!#年至!#&’年的!’年中(缺!#$&年、!#$’年资料),武汉有"年居第二位,’年居第三位,$年居第四位。

近代钢铁工业、纺织工业在武汉出现,体现了我国早期产业布局基本上遵循了接近原料地、消费地和依托便利交通运输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原则。

修铁路,建铁厂、开纺织厂,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外资垄断近代工商业的投资结构,还引发出新的投资力量———民间资本。

在武汉近代官办洋务企业的带动下,发轫于!#世纪#(年代中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武汉经济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涉及火柴、面粉、榨油、玻璃、卷烟、肥皂、砖瓦、机械修理、运输业、房地产业等,它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武汉的经济总量,而且推动了武汉城市的发展。

近代商人和资本家积极倡导、组织和支持各项有利于武汉城市近代化的事业,捐资、投资城市堤防、公路、建筑及公共事业,并组织各种团体参与城市管理,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到辛亥革命前,武汉已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左右,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区位优势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由于武汉区位居中,鸦片战争后开始的中国近代化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活动都影响到武汉,且在这里汇集。

随着汉口、武昌的相继开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进一步加强,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冲击了武汉原有的封建经济,客观上引进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对武汉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洋务运动在武汉的兴起。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湖广实施洋务新政,使武汉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洋务运动大兴工矿,带来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壮大了武汉的经济实力,开办新式学校、改进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等方式,也促进了武汉社会的进
步。

!#世纪末$(世纪初,武汉成为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焦点,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成功不是偶然的,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分不开。

早在辛亥革命前,曾有同盟会会员就何处最为适宜于革命的基地请教孙中山,孙中山认为:“北京、武汉、南京、广州等地,或为政治中心,或为经济中心、或为交通枢纽,各有特点,而皆为战略所必争”。

孙中山还具体分析了武汉的地理优势:“武汉绾毂南北,控制长江上下游,如能攻占,也可据以号召全国,不难次第扌帚荡逆氛。

”虽然孙中山后来选择了广州作为革命地基,但武汉首义成功的事实说明,武汉具有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即能号召四方,四方响应,推动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发展,使革命力量快速向武昌集中[’]。

此外武昌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有利于首义成功。

武昌面临长江,山丘、河湖、平地相间,武昌城就是凭借这种自然地形建成的,山丘的高度均在)(*上下,依托这种地形建成的城池,在军事地理上就几乎没有要津、险阻,除西面的水路外,东、南、北三面均为入城陆路,没有一处关隘,易于攻取,这是首义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地理因素[+]。

再者,武汉因位居中部,具通江达海地理优势,开埠后,又因腹地资源丰富而成为晚清洋务运动中心,武汉不仅成为近代中国中部经济中心,也是先进思想、文化聚集区,拥有一种先进文化的区位优势,使辛亥革命的火种在短期内能迅速播洒开去,起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

正是由于这种区位优势以及长期发展形成的较强的经济实力,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成为中国工业内迁的转移站。

近代中国工业绝大部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尤以上海最为集中。

!#&+年"月日本侵略者打到江南后,沿海及上海的民族企业开始内迁,内迁的主要地点就是武汉。

!#&+年"月至!(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业!)(家,其中有!$!家迁到武汉,随着南京失守,武汉形势日益紧张,内迁工厂面临再次迁移,许多外地工厂内迁都是先将设备运到武汉,再从武汉运往西部["]。

参考文献:
[!]夏鹏章,汉水入江初探[-],武汉春秋,!#"&,(&):&+!%!,[$]李代鑫,李美作,长江武汉段历史演变初析[-],长江志通讯,!#"),(!),
[&]杨蒲林,皮明庥,武汉市发展轨迹[.],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皮明庥,汉口五百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
第%期曾艳红等: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段[)]"
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一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王兴科"试论武昌首义的地利[)]"
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
[(]孙果达"民族工业大迁移[/],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0&")("1%*-"’2
%,3-"&’("(0!’4&/&$(.0&")!"0(,4&,")!0&
01234567896:$,*);<8=67>?6:
.
($";6@A ?A =A B 9C D ?@A 9E ?F 5G 3B 9:E 5H 8I ,J =856K 6?L B E @?A I ,D =M B ?-&,,+.,*8?65;.";6@A ?A =A B 9C 3B 9N B @I 56N3B 9H 8I @?F @,O 8B*8?6B @B)F 5N B >I 9
C <F ?7B 6F B @
,D =M B ?-&,,++,*8?65)-56789:7:;6>9E N B E 6A ?>B ,J =856’@=E M 56B F 969>I 85N 5:E B 5A N B L B G 9H >B 6A "P 6B 9C A 8B F 5=@BQ 5@A 8B :B 97:E 5H 8?F 5G B 6L ?E 96>B 6A H G 5I B N 56?>H 9E A 56A E 9G B "3B 9:E 5H 8?F 5G G 9F 5A ?9656N :B 9>9E H 8?F B L 9G =A ?96B @H B F ?5G G I F
967A E 9G B N N B L B G 9H >B 6A 9CJ =856*?A I ,56N ?6C G =B 6F B N B F 969>?F N ?@A E ?M =A ?9656N ?6N =@A E ?5G @A E =F A =E B ,C ?65G G I ?>H
5F A 7B N 96A 8B H 9G ?A ?F @,@=F 85@R ?67D 5?S B L 9G =A ?969F F =E E B N ";6A 8?@H 5H B E A 8BQ E ?A B E @N ?@F =B @@B N A 85A A 8B E B >9L B 9C D 56<8=?S ?L B E >9=A 856N F 96@A E =F A ?969C >567>5N B N ?T B @5G 96:A 8B *856:U ?56:S ?L B E :E B 5A G I B R H
56N B ND 56T 9=F ?A I 5E B 5"O 8B N ?@A E ?M =A ?969C 6B A Q 9E T 9C E ?L B E @H E 9>9A B N A 8B :E B 5A 5N L 56F B 9CQ 5A B E A E 56@H 9E A ,56N A 8B @=H B E ?9E :B 9:E 5H 8?F G 9F 5A ?96C 9E >B N A 8B 8=M 9C E 5?G Q 5I ?6*B 6A E 5G *8?65"O 8B 5?>9C A 8B 5=A 89E @?@A 9H
E 9L ?N B A 8B 8?@A 9E ?
F 5
G B R
H B E ?B 6F B @A 9M B 6B C ?A A 8B>9E N B E 6F 96@A E =F A ?969CJ =856*?A
I ";<=>
?8@6::B 9:E 5H 8?F 5G B 6L ?E 96>B 6A ;>9E N B E 6J =856;=E M 56B F 969>?F N B L B G 9H >B 6A 敬仰和怀念
正值庆祝创刊十周年之际,传来不幸消息:《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前任主编、中国科学院
院士席承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岁。

对此,
编辑部同志莫不感到万分震惊和悲痛。

席承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从事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调查研究’,多年,一生奉献科学事业,学风民主,严谨宽容,平易近人,为我国的土壤科学研究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年,++岁高龄的席承藩先生受院领导嘱托,欣然出任刚创刊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主编。

先生积数十年长江流域及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经验,亲自聘请了数十位各方专家、学者,组成了刊物编辑委员会,并多次主持编委会议,商讨拟定刊物的报道计划和宗旨,明确刊物的定位以及发展方向。

在担任刊物主编的几年里,先生不辞辛劳,为刊物撰稿、审稿,向名家约稿。

即便到后来,先生因身体状况原因辞去刊物主编的职位,对于刊物的发展,仍然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

席先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宽厚待人的态度是我们的人生楷模;先生所付出的心血,为刊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生的辞世,是我们事业的重大损失。

我们惟有加倍努力,将刊物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国家的科学创新研究作出更多的贡献,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代表了我们对先生不尽的怀念;巍巍的群山,象征着我们对先生无比的敬仰。

我们默默祝福:席老,您走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编辑部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卷
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曾艳红, 蔡述明
作者单位:曾艳红(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蔡述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刊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年,卷(期):2002,11(4)
被引用次数:4次
1.夏鹏章汉水入江初探 1983(03)
2.李代鑫.李美作长江武汉段历史演变初析 1985(01)
3.杨蒲林.皮明庥武汉市发展轨迹 1990
4.皮明庥汉口五百年 1990
5.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 1999(03)
6.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段 1981
7.王兴科试论武昌首义的地利 1994
8.孙果达民族工业大迁移 1991
1.学位论文曾艳红鸦片战争以来武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2002
该论文共分七章,现简述如下:第一章介绍武汉地理环境与武汉三镇的历史演变的关系.从武汉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地结构的特征以及区位优势看,武汉的自然地理环境基本是四分平原、四分垄岗、半分丘陵、半分山地的地貌组成,雨热同季、降雨集中、地势低洼、河湖密布、洪涝灾害不断,河道变迁频繁,影响和制约着武汉三镇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分析了地理环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由于降水集中,河湖交错的地理环境,水患成为武汉城市发展的最大威胁.因此,筑圩、修堤、填土、打基成为保障城市生存环境而贯穿武汉城市建设的始终.该章全面阐述了历史上几次重大筑堤活动对武汉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功能的作用.第三章讨论了19世纪60年代长江沿岸第一次开放与汉口开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武汉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如:九省通衢、通江达海、腹地广阔、商业发达以及已经建立起来的较完善的堤防对武汉开埠的作用.阐述开埠引来大量外商投资,改变了武汉的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使武汉从一个封建市镇演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城市.继开埠之后,租界的出现,既有它侵略性的一面,又有改变城市经济性质的一面,同时,就芦汉铁路建设对武汉成为洋务运动中心的地理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豫鄂等省居天下之腹,修建芦汉铁路,既有利于开放中部地区资源,又能连通长江航运,顾及铁路的军运功能.芦汉铁路的建立促进了近代钢铁工业、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及纺织工业在武汉布局.外资及洋务企业发展带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从而改变了武汉的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组成,形成了外资、官办、民营企业并存的多元经济发展的格局,增强了武汉经济实力,强化了其经济地理优势.第四章探讨了关于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影响.该章还阐述了辛亥革命后武汉复建及孙中山先生对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设想,突出了武汉地理优势,展示了武汉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对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建都武汉、抗战期间武汉会战的地理背景及因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也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章进一步分析国民中期地理环境对武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自然资源条件、城市人文环境方面分析影响30年代武汉对外贸易下降的原因,对武汉在抗战时期成为民族工业内迁的中转地的地理因素也进行了探讨.第六章着重阐述关于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地理环境与武汉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一五"至"五五"时期,武汉因地处中部、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而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业企业,开辟了一批工业区.桥梁建设和堤防建设,改变了三镇分离的格局,改善了城市发展的内部环境;东西湖围垦工程的建设,构筑了城市产业布局的新格局.这一时期也由于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武汉的区位优势对武汉作为金融商贸中心的作用被人为弱化.80年代初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武汉重新审视和发挥其区位优势,制定了以交通和流通为突破口的"两通"战略,重新恢复了中部地区交通运输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第七章进一步揭示20世纪90年代沿江开放以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主要取决于自身内在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武汉依山傍水而立,因河势变化而兴,靠堤坊建设而扩大,因桥而通达,拥湖而美,籍区位优势而成为华中地区金融贸易中心,赖人文因素与区位居中成为辛亥革命首义地和民国政治中心.武汉正面临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认真借鉴历史发展的经验,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华中地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责无旁贷的任务.
1.张雪芬近代武汉竹木市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刘耀彬.李仁东Probe into Environmental Kuznets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Wastewater,Waste Gas, and Solid Wastes in Wuhan City[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4(1)
3.刘耀彬.王启仿.陈红梅武汉市湖泊的发展、保护及发展规划构想[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2004(2)
4.刘耀彬.李仁东武汉市"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特征及原因探析[期刊论文]-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jlyzyyhj20020401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