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
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
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 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答案】(1)杜甫
(2)D
【解析】【分析】(1)《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2)D项,“不乏幽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⑴杜甫;⑵D。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①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扶桑: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

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B. (甲)时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

C. 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 (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诗都迟至末尾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 (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

C. (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

D. (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A项,“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傍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

B项,“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归国,即归于扶桑,并非是送别地点在扶桑。

C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非要与他同行。

故选D项。

(2)A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但甲诗最后说“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没有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C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从眼前景写到想象景。

D 项,“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错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一、二、四句都用韵。

故选B项。

故答案为:⑴D;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即可做出选择。

4.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 “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A
(2)C
(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故选C。

(3)本题考查炼字。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4)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A;(2)C;(3)同意。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点评】(1)据此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赏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生”字“入”字使用拟人。

(3)本题考查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阔”字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意已浓的景象。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诗,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抒发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5.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①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②桃李闹春风。

【注释】①赋:吟咏。

②且教:还是让。

(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
【答案】(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2)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

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解析】【分析】(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境正好和“绿肥红瘦”比较相似。

(2)诗歌结尾两句把海棠桃李进行了对比,海棠爱惜芳心不轻吐,不像桃李那样,它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而桃李呢,它们在熙的春风中,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倾心于海棠,不喜欢桃李哗众取宠,肆意张扬的个性。

其实这里作者托物言志,把海棠和桃李比作两种人,一种是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实力,养精蓄锐,准备厚积而薄发的人;另一种是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

能结合诗歌中海棠和桃李的形象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⑵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

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重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意要求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1)曲牌名;思绪
(2)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这首曲子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这首曲子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全曲中,暗喻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曲牌名;思绪
⑵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曲”的常识的积累能力。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

俗称"牌子"。

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⑵本题考查赏析情景交融写法的能力。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7.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答案】(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花”比喻漂泊无定所;“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的氛围,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⑵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听、听到
(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

因此,“折柳”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

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

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听、听到
⑵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⑶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
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⑶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

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

“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