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溶解度单元达标质量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三化学溶解度单元达标质量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在不断运动,错误,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正确,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在不断运动,错误,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正确,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而言,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但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错误,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错误,故选B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B.等质量的A,B溶液降温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A>B
C.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B>C
D.t2℃时,将50gA放入50g水中,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2答案:C
【解析】
【详解】
A、C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B、等质量的A,B溶液降温后,因没有确定是否为饱和,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
解析:C
【解析】
【详解】
A、C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B、等质量的A,B溶液降温后,因没有确定是否为饱和,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
C、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A>B>C,故此温度下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B>C ,故选项正确;
D、t2℃时,A的溶解度为50克,将50gA放入50g水中,只能溶解25克,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M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

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M是硝酸钾
B.溶液②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溶液①②③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D.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②和③为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2可知,t2时,烧杯中100g 的水将60g 的M 物质完全溶解,而t2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 ,故可以确定M 物质是硝酸铵,故A 正确;
B 、溶液是100g 的水中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2可知,t 2℃时,烧杯②中100g 的水将60g 的M 物质完全溶解,而t 2℃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小于60g ,故可以确定M 物质是硝酸铵,故A 正确;
B 、溶液②是100g 的水中溶解了60g 的硝酸钾,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100%160g
g
⨯=37.5%,故B 正确; C 、溶液①②④中,②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60g
100%28.6%150g 60g
⨯≈+,③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比②小,不一定比①大,故C 错误;
D 、溶液①经升温蒸发后变为溶液②,t 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 ,溶液②中刚好是100g 的水和60g 的硝酸钾,故溶液②刚好是饱和溶液,溶液③中有固体析出,故溶液③也是饱和溶液,故D 正确。

故选C 。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
A .外界条件不改变, 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B .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 .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 .改变条件, 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外界条件不改变, 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正确;
B .微观上看,物质溶解时都有扩散过程(吸热)和水合(放热)两个过程,物质的溶解过程通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外界条件不改变, 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正确;
B.微观上看,物质溶解时都有扩散过程(吸热)和水合(放热)两个过程,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正确;
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相互混合的微粒间以几乎相同的速度远动着,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错误;
D.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因此物质的溶解能力受溶质、溶剂、温度的影响,所以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正确;
选C。

5.下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n的数值是11
D.20℃时甲的溶解度是6g
答案:C
【解析】
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
B、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C、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
解析:C
【解析】
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
B、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C、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正确;
D、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得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错误。

故选C。

6.如图是X、Y、Z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t1℃时,Y的溶解度大于Z的溶解度
C.t3℃时,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D.t2℃时,X的溶解度和Y的溶解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Z的溶解
解析:C
【解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正
确;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1℃时,Y的溶解度大于Z的溶解度,B正确;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3℃时,X的溶解度是100g,所以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50%,故C错误;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2℃时,X的溶解度和Y的溶解度相交于一点,说明二者的溶解度在此温度下相等, D正确。

7.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降温到t=1℃时,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A
B.B
C.C
D.AB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所给的坐标曲线可知,A、B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当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降温到t=1℃时,C物质的溶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所给的坐标曲线可知,A、B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当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降温到
t=1℃时,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没有物质析出,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A、B均有溶质析出,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评:关于溶解度曲线的题目属于中考必考的题型,通常在选择题较为靠后的位置出现,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熟知基础知识点,仔细审题,理解其曲线的含义。

8.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然后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由这一过程可知()
A.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B.4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无法比较
C.从20℃到50℃,b溶液质量分数不变
D.图3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图1中,溶剂质量相等,甲中物质溶解的质量小于乙中物质,所以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N表示的是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30℃时,甲、乙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确定,所以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不能确定,错误;
B、40℃时,a的溶解度大于b,故二者都是全部溶解,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相等,
错误;
C、从20℃到50℃,b溶液质量分数不变,正确;
D、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错误。

故选C。

9.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
C.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D.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选项正确;
B、由表中的数据可知,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选项正确;
C、由表中的数据可知,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选项正确;
B、由表中的数据可知,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选项正确;
C、由表中的数据可知,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在同一温度的溶解度不同,可以得出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质的种类有关,选项正确;
D、由题意可知,表中的数据是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溶剂相同,得不出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溶剂的关系,选项错误,故选D。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C.欲从含有少量乙的甲溶液中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丙>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t1℃时,丙的溶解度为40g,故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故选项错误;
B、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因为溶液的质
解析:C
【解析】
【详解】
A、t1℃时,丙的溶解度为40g,故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0g
100%
⨯≠40%,故选项错误;
40g+100g
B、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因为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故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选项错误;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明显,故欲从含有少量乙的甲溶液中提纯甲,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故选项正确;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和乙的溶解度减小,且甲变化明显,故甲、乙均有晶体析出,而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的组成不变,故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C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得到100g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
A、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但并没有指出它们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A项错误;
B、t2C时,A的溶解度为50g,也就是100g水最多能
解析:D
【解析】
【详解】
A、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但并没有指出它们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A项错误;
B、t2C时,A的溶解度为50g,也就是100g水最多能溶解A的质量为50g。

所以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得,只能溶解25gA,故得到75g饱和溶液故,B项错误;
C、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和B的溶解度下降,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下降,且降温后仍是饱和的,此时A的溶解度小于B,所以溶液A的质量分数小于B,C的溶解度增大,降温后溶质的质量仍是t2℃时溶质的质量,所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三者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故C项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故D项正确。

1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 2℃时,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B .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 .t 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时,甲析出的晶体比乙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详解】
A 、t2℃时,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t 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详解】
A 、t 2℃时,甲、乙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A 不正确;
B 、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B 不正确;
C 、t 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升温到t 2℃时,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不变,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仍然相等,故C 正确;
D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降温到t 1℃时,甲、乙析出的晶体质量不能确定,故D 不正确。

故选C 。

【点睛】
=
100%100g+ 溶解度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
13.20℃时,氯化钡的溶解度是35.8g 。

该温度下,将15g 氯化钡和20g 氯化钡分别加入到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 ) A .23.1%、26.4%
B .23.1%、28.6%
C.30%、35.8% D.30%、40%
答案:A
【解析】
【详解】
5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17.9g氯化钡,将15g氯化钡和20g氯化钡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前者充分溶解,后者氯化钡只能溶解17.9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00%
解析:A
【解析】
【详解】
5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17.9g氯化钡,将15g氯化钡和20g氯化钡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前者充分溶解,后者氯化钡只能溶解17.9g,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
×100%≈23.1%、×100%≈26.4%,
故选A。

14.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结合图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NaOH Na2CO3
20℃40℃20℃40℃
水109g129g21.8g49g
酒精17.3g40g不溶不溶
A.图表示Na2CO3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
B.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C.40℃时,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形成饱和溶液
D.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大于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根据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数据可知,图表示NaOH在
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此选项错误;
B. 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溶液中,2NaO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根据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数据可知,图表示NaOH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此选项错误;
B. 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溶液中,2NaOH +CO2=Na2CO3 +H2O,由于碳酸钠在酒精中不能溶解,所以会有白色晶体析出,此选项错误;
C. 40℃时,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则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D. 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129g-109g=20g,20℃升到40℃时,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49g-21.8g=27.2g,所以Na2CO3的溶解度变化较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5.根据如图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能得到不饱和溶液
B.t1℃时,甲溶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C.t2℃185g甲溶液降温至t1℃时,能析出49g晶体
D.将26%的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D
【解析】
A、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剂或者是改变温度。

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不能得到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t1℃时,甲溶液、乙溶液是否饱
解析:D
【解析】
A、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剂或者是改变温度。

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不能得到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t1℃时,甲溶液、乙溶液是否饱和不清楚,溶质质量是否相等无法判断,说法错误;
C、t2℃185g甲溶液是否饱和不清楚,故将t2℃185g甲溶液降温至t1℃时,能析出49g晶
体,说法错误;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6g,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6 36100
g
g g
×100%=26.5%,所以将26%的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6.20 ℃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20 ℃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4 g NaCl
C.③④中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③中数据可知,还可以继续溶解,②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3.6gNaCl,不是4g,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由③中数据可知,还可以继续溶解,②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3.6gNaCl,不是4g,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表中数据可知,③④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
D、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其溶解度是36g,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m a=m b
C.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方式不同,应该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选项错误;
B、 t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不同的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方式不同,应该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选项错误;
B、 t1℃时,a、b的溶解度相同,所以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 a=m b,选项正确;
C、如果t2℃时b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则将t2℃时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不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D、t2℃时,a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所以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错误,故选B。

18.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t1℃时bc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相等
C.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b =c>a
D.除去a中含有少量的c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详解】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详解】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A不正确;
B、t1℃时b、c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故B不正确;
C、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b>a>c,故C不正确;
D、除去a中含有少量的c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在某一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9.在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②中的上层溶液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①中溶液的溶质是硝酸钾
C.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
D.将温度升高到t2℃,烧杯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答案:B
【解析】
A、烧杯②中的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故是饱和溶液,正确;
B、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烧杯①中是氯化钾溶液,故错误;
C、烧杯②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故烧杯①中溶液
解析:B
【解析】
A、烧杯②中的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故是饱和溶液,正确;
B、在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故烧杯①中是氯化钾溶液,故错误;
C、烧杯②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故烧杯①中溶液质量比烧杯②中溶液质量大,正确;
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故温度升高至t2℃时,烧杯②中的固体完全溶解,正确。

故选B。

20.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t1℃时溶解度的大小可知,选项A正确;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因为题中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t1℃时溶解度的大小可知,选项A正确;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因为题中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饱和溶液就不一定相等,选项B不正确;
C、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是正确的,选项C正确;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是正确的选项D正确。

故选B。

21.下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 ℃时,取100 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 ℃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130 g
B.140 g
C.160 g
D.180 g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60℃时,物质的溶解度是8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